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编者按:《风云战国》第二季上线,白起、信陵君、李牧成为了最为关注的人物,而历史上,战国时代后期,其实就是以本为同宗的秦赵两国全面战争为核心矛盾,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也都分别出自秦国和赵国。本文则从军事地理角度,说一下战国后期的秦赵全面战争。
▲军事地理视野下的秦赵全面战争
华阳之战①
秦赵的全面战争始于公元前282年,秦国攻打魏国的大梁。魏国只得向赵、燕求救。而赵、燕发兵之后,秦国虽然退兵,但退兵之后依然攻取了赵国的蔺、祁两城。两年之后白起还攻陷了光狼城(后来长平之战的重要据点)。从下图可以看到,这些地区已经可以让秦国从西,南两个方向对邯郸发起攻击。
但是随后秦为了安心攻打楚国,选择了在绳池与赵惠文王结盟。这场外交对话在《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很生动。也就在与秦国结盟之后,赵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在此期间除了攻取了几座魏国边境的城池外,并没有太大的军事动向。
秦国则连续数年都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楚国的半壁江山几乎被秦国占领。白起更是攻取了楚国的都城:郢都。(白起拔郢可翻阅冷研2020.6.25,《冷历史|关于屈原和端午,你只知道粽子?这个悲剧的背后还有白起的灌城焚陵》)
到了公元前273年,赵国才和魏国组成联军攻打韩国的华阳。那么华阳之战缘何而起呢?
其实从伊阙之战后魏国接连失地。而魏国在芒卯掌权年之后,居然用诈术使得赵国绝秦。而事实上,这种诈术能成功还是因为秦、燕的连横,使得赵国在被秦齐包围之后再次被“东西夹击”。
因此赵国只有选择与魏、韩合纵。但问题是,伊阙之战后韩国对合纵彻底失去了信心,因此随后秦在攻打魏国的战争中,一直让道于秦。
这种行为对于魏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如果想要以后不继续被秦国虐,只有把韩国这个“墙头草”打服,让其再次逼回到合纵阵营。
因此魏国攻打韩国的第一个目标就定在了韩都新郑北面的华阳。此处与魏国国土相连,如果让魏国得了华阳,不仅不用担心日后会被秦国借道韩国攻魏,而且随时可以切断陶邑与秦国本土的联系。
为此魏国也压上了血本:足足有13万人,再加上赵国的2万援军。小小的华阳城下联军的兵力达到了15万。
但是,魏国的这点小心思,肯定瞒不住魏冉。因此魏冉派出了白起。华阳之战中,白起更是玩起了“闪电战”:8天就赶到了华阳,打得13万魏军被斩首,2万赵军被赶进了黄河。
▲风云战国第二季:魏冉剧照
那么白起是如何进兵的呢?
其实在此前秦国已经占领了河东。再加上原先与魏国交接的原楚国南阳地区也为秦军所占,另外不远处还有个飞地:陶邑(今馆陶县,日后定陶之战发生地)。此三处都靠近魏、韩两国,而且都是秦国东进中原的前沿基地,因此留有重兵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就算此三处的秦军兵力不足以支援华阳前线,最低限度也可以支撑到关中援军的到来。只不过白起领兵的话,本方和联军的兵力其实只是个数字。所以,根本想不到秦国居然会出兵的魏军看见白起之后一触即溃。随后的秦军再次把大梁给围了,魏国只得割让南阳求和。从此秦国与赵国短暂的联盟也算是结束了。
而出人意料的是,下次赵国与秦国的战役,赵国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
长平的前哨站:阙(阏)与之战②
华阳之战中,陶邑带给秦国的战略价值并不是很大,但是陶邑所在的地缘区域可以让秦军施展“跨国远征”的效果却体现了出来。
特别是魏国割让魏属的南阳地之后(《左传》记载的晋国阳樊以南,后为魏国河内郡所辖),秦国拿到了一块完整的原魏国的河内郡。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将中原的陶邑与河内郡相连接,那么华北平原将直接暴露在秦国的兵峰之下。
为此,秦国选择了与赵国换地:用白起攻破的蔺(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离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祁(今山西晋中祁县)三地(具体位置在上图)换取赵国在与魏国交界处的焦、黎、牛狐三城。
焦、黎、牛狐三城现今何存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长治市黎城县,一个是鹤壁市浚县。但不管哪个地点,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是秦国的用意无非就是想在邯郸周边再设立一个据点来控制太行山南部与中原的通道。这样做既可以进一步切断三晋之间的联系,同时施展“跨国远征”策略的时候,不至于只有陶邑一个支撑点。
但赵国的应对却是收了秦国的地,却不让出自己的地。这样的做法看上去是主动挑起战争,但事实上,秦国是用已经攻下的赵地换取没有攻下的赵地,吃亏的还是赵国。
而当赵国用此等诈术要回失地之后,阏与(今山西和顺)之战便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此战《秦本纪》记载为公元前269年,《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则记载为公元前270年)
▲阏与之战地理区域示意图
那么秦国是怎样进兵的呢?
阙与之战中秦国的主将并非白起,而是华阳之战中崭露头角的胡阳。而此时的赵国距离吞并中山国已经过去了多年。对晋系盆地和华北平原地缘整合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秦国将攻击目标定在上党的最北端:阏与。这样的战略意图其实就是为了将赵国的两大核心区:晋阳与邯郸在地缘上进行切割。
而胡阳也没有选择传统的秦攻赵的路线: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西部的蔺、离石等地,或者从河东向北攻击赵国南部。而是从韩国的上党兵分两路,一部往北攻击晋阳与邯郸之间的阙与要塞,以切断两地的联系。一路进攻邯郸西面的武安,以断绝邯郸方面的援军。
当赵国朝堂上,廉颇、乐乘等人主张不救援的时候。管账房的赵奢站出来主张救援。但为了迷惑秦军,赵奢出了邯郸便开始修筑防御工事,而且一修就是28天,等到秦军真以为赵军不敢战以后,赵奢却快速奔袭到了阏与,并且迅速占领了附近的高地。
当秦军反应过来的时候,赵军已经在高地上布阵完毕,秦军只得采取仰攻的态势,久攻不下之后,被赵军趁势发起了反击。(关于山地中的仰攻与俯攻冷研在2020.9.1的文章也可做战例,《冷研说历史|数万吴军难灭五千越军,夫差为何只能接受勾践投降,看完吴越地理你就明白》)
阏与之围解了之后,武安方面的秦军等于被断了后路,更出人意料的是魏国居然派公子咎(此人一直活到了楚汉时期)出兵旧都安邑,断了秦军的后路。于是秦军遭遇了自公元前296年合纵联军攻打函谷关之后的第一场惨败。
▲可以看到和顺是群山之间的通道,赵军占据高地,秦军就只能仰攻
而这场惨败不仅告诉了世人,赵人也会打“闪电战”,同时也让天下格局重新洗牌:韩国又回到了三晋,但最重要的是秦赵两国的视野都对准了秦军此次的出发地:韩国的上党。
长平之战③
第一阶段:秦攻韩上党
当意识到从韩国的上党高地可以直接向赵国的腹地发起攻击后,鉴于韩、魏这两个“墙头草”又成了秦的敌国,秦国连续向两国发起了攻击:
公元前269年,攻魏几邑被赵魏联军击破。
公元前266年,攻魏,取邢丘、怀。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263年,攻韩南阳。
公元前262年,攻韩,取十城。
也就在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克了韩国重镇野王。
向韩国发动连续攻击的目的,其实就是在于阏与之战中,秦国通过韩国的上党高地实施“跨国远征”的战略其实并不容易,因此秦国的魏冉下台之后,新上位的范睢将东进战略改为了稳扎稳打的“远交近攻”。
而当韩国重镇野王被攻陷后,韩的上党就成了飞地,在得不到本土支援的情况下其实已经守不住了。那么对秦国而言,上党又是个怎样的存在?
要解释上党的重要性,我们还得解释下上党的地理结构。
上党最初被三晋均占,后魏韩换地之后,魏上党的大部分土地被归为了韩上党,也就是上党南部的晋城盆地。其中的重要据点则是高都邑。上党北部的长治盆地则为赵地。而阏与的实际位置其实就是在长治盆地的北端。
而秦国如果想要进攻长治盆地,那么他们有个很好的前沿基地:河东。但是真从河东由西往东发起攻击,那么就很有可能受到韩、赵两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的钳形攻势,到时候秦军就会在上党陷入与赵、韩两国的的拉锯战。
因此,秦国选择了从白起攻取的南阳北上进攻南上党的进兵路线。而在不用从南北两个方向分兵的前提下,光靠韩军自己,上党的沦陷就会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地球知识局文章附图:太行八径与上党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是白起攻取的韩南阳,肯定不是楚国发家的南阳盆地,而是和魏国一样,都是太行山南部的阳地(今焦作)。
而上党当地军民如果不想沦陷,那么将土地献于赵国,让赵国获得一个完整的上党盆地来拱卫邯郸与晋阳,对赵国来说,的确是个非常大的诱惑。
▲风云战国第二季冯亭剧照
当然更重要的是,上党不仅可以可切断赵国旧都晋阳与邯郸的联系,更可以直接经滏口陉进攻邯郸。而对于秦来说,邯郸入秦,往东可进攻华北平原,往南可取中原。因此在赵国朝堂上商讨要不要接受韩上党的时候,看似有的选,其实根本没得选。
搞清楚上党的重要性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赵两国要打长平之战:上党对于秦是俯攻华北平原、中原的制高点,而对于赵来说则是生与死。
▲千年步兵史刊图:赵韩上党示意图
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秦军突破空仓岭防线
公元前262年,得到赵接收韩上党的消息后,秦昭襄王大怒之下,立刻派左庶长王龁向南上党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击。出于对这次攻击势在必得的考虑,秦国此次从关中调来了大量的军队,而粮草供应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此秦国大致的进兵路线应该是从关中渭河进入黄河之后,再在黄河东岸汾阴登陆,然后入汾河往东,进入浍水,沿浍水进入河东道(或者在汾阴南面的蒲阪关登陆后沿涑水北上也可进入河东)。
▲千年步兵史刊图:秦军补给路线
好在对于河东的治理此时已有多年,再加上史料上没有出现公元前262年前30年中关中与河东两地有天灾的记录,所以从关中到河东的水道通行条件应该是非常良好,不然一旦前线粮草短缺,秦国有可能满盘皆输。
除了河东方向外,原先从河内由南往北发动攻击的秦军,此时应该已经拿下了韩上党的高都城,只不过在地形异常复杂的盆地中攻克该据点,南部秦军的伤亡肯定也不会小、耗时也肯定不会短,但也正是得益于驻守此处的韩国军民的拼死阻击,终于撑到了赵国援军的到来。
▲千年步兵史刊图:赵国进兵长平路线
考虑到秦国可以从西面的河东、南面的河内两个方向同时向南上党发起进攻,因此当廉颇来到上党之后,便构筑了两条防线:南北走向的空仓岭防线以及西北东南走向的丹水防线。
▲千年步兵史刊图:廉颇的三道防线
从上图可以看到第一条以高平关为中心的空仓岭(实为老马岭)防线是为阻击河东方面的秦军而设立,其背后还设置了南北两座彰城和光狼城为空仓岭提供支撑。
而第二条丹水防线既可以加强第一条防线的纵深,同时也可以防止南面的秦军渗透到空仓岭防线的背后。再加上丹水东岸还有将军岭、韩王山、大粮山、圣佛山等诸多制高点可以进行层层阻击与俯攻。
▲笔者在廉颇墓
当然除了这两条防线之外,廉颇还在东北方向的丹朱岭构筑了西起长平关,东至马鞍壑的百里石长城,并在石长城的中心位置设立了故关作为拱卫邯郸的最后一道防线。
▲《喋血长平》剧照:百里石长城遗址
如果河东方面的秦军想要进入南上党,那么首先要面对的第一道防线则是空仓岭。好在驻守此处的赵军并不是廉颇的主力,而且还很不自量力的主动朝秦军发起了攻击,结果领兵的将领居然被秦军的侦察兵斩了,随后在秦军连续三个月猛攻下,高平关、二彰城和光狼城接连失守。
这一结果,也导致了廉颇坚决主守,再也不主动进攻。秦赵两军在丹水两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事实上,在后勤补给方面,当时的秦国不仅能走水路运粮,而且当时的秦国已经占领了关中平原、巴蜀盆地、汉中盆地、江汉平原、南阳盆地等产粮区。而赵国只在华北平原的边缘地带和晋中、晋北部分盆地以及靠近胡区的河套平原有产粮区。
但是这些地区的粮食不仅产量小,而且道路崎岖的太行山中北部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运输能力,因此赵国其战争后勤能力远不如秦国,想要击退秦军,只有合纵一条路可走。
只不过这样的道理秦人明白,赵人却不明白。
赵孝王在听说战事吃紧后先是召见了虞卿询问该合纵还是议和,虞卿建议与魏、楚合纵,随后又召见了楼昌,楼昌则建议议和。而举棋不定赵孝王只得再与平阳君赵豹商议,在赵豹也建议议和之后,赵孝王派人去了秦国。
结果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臣。魏、楚以为两国已经在讲和,所以没有出兵。
在外交战线上失败之后,留给赵国的只有打了。既然只能打,那应该派谁取代主守的廉颇呢?此时秦国庞大间谍网发挥了作用。最终,赵孝王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而秦国则秘密换上了白起。由此人类在古典时代最大的围歼战开始了。
长平之战第三阶段:惊为天人的白起
面对赵军在丹水东岸的第二条防线,西岸的秦军也构筑了同一长度的防线。因为双方都担心对方会从南北方向发动迂回攻击。
而赵军的丹水东岸防线的最北面其实也是第三条百里石长城的最西面,交汇点则在长平关。而这两条防线最核心的区域则是丹水东岸的泫氏城。
还是同一张地图,我们再看下长平关的位置是在将军岭。此处扼守着丹水的上游。泫氏城的位置则是在韩王山与赵军屯粮地大粮山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扼守着丹水中游以及小东仓河与大东仓河这两条丹水支流。
而且这两条支流可直通百里石长城。从这两处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来看,整个丹水中上游的山川河谷之间通道几乎都被掌控。
(泫氏城原是三晋遵循春秋时代“灭国不灭祀”的传统而留给晋国公室最后的“封地”,只不过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晋国公室很快就不存在了,但泫氏城还是作为南上党的重要据点被保留了下来)
这样看来,廉颇构筑的防线其实就是以丹水为依托,然后以长平关、泫氏城为据点,以河谷为纵深,再以韩王山、大粮山等为制高点的多层次静态防御体系。
这为赵军长期在此驻守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廉颇的防御策略上,而当防御转为进攻的时候,一切静态防御体系不仅不能为本方所用,甚至反过来被敌军所利用。
而利用这一切的人就是白起。
▲风云战国第二季白起剧照
当白起赶到长平前线的时候,将之前被他攻取过的光狼城设为了幕府。随后他立刻在与丹水平行的西岸黄土岭上重新构筑了一条沿山体修建的防线。
新防线构筑完毕·后就向赵军阵地发起了佯攻,见到赵军从防线里出来迎战之后,便诈败退却,在韩王山上赵括见状居然直接发起了总攻击。而且其攻击方向居然不是往南打通与韩、魏的联系,而是往西,打击秦军主力。
之所以将主攻方向放在西面,其实还是因为赵国缺粮。在这样的前提下,就算夺回了原先白起攻取的南阳地,赵军也守不住这么长的防线。
赵军总攻击开始后,秦军在丹水西岸的防线很快被突破,但是在白起重新构筑的黄土岭面前,赵军发起了连续的攻击都未得手。
趁此时机,白起派了支25000人的别动队翻越丹朱岭,直接扑向了长平关至故关的百里石长城西段。另外命令丹水下游的5000秦军骑兵攻击泫氏城到百里石长城故关的防线。
如此一来,赵军主力与屯粮地大粮山的联系就被秦军切断了。而廉颇精心打造的百里石长城也成为了秦军用来封锁赵军退路的阻击线。而赵军此后虽然多次攻打黄土岭,奈何在白起的面前,一切攻击都是徒劳,赵括只得固守韩王山与黄土岭之间的丹水河谷的狭小区域内。
一边加固防守以应对秦军的攻击,等到救援。一边寻找时机突围。而另一边大粮山的辎重部队,由于战力不足,也无法承担救援的任务。不久就为白起所击破。
▲风云战国第二季赵括剧照
而剩下的赵军主力想要突围最好的方向无疑就是被秦军两支奇袭部队占领的地区。
对于这两支奇袭部队来说,鉴于赵军已经倾巢而出,25000人已经足够完成攻占百里石长城西段的任务。
而5000人的骑兵部队要迅速切断作战部队与辎重部队的联系,问题也不会很大,但是想要完全占领从泫氏城到故关的通道,5000人的兵力明显不足。而且就算白起将后续兵力布置于此,对急于想要突围的赵军来说这里也将成为重点的突破口。何况此时百里石长城的东段并没有被秦军攻陷,这里也将是赵国援军的入口。
▲《喋血长平》动图:秦军包抄路线
但在赵国的朝堂上,对内廉颇已被换下,北部边境的军队远水救不了近火。对外又孤立无援。整个邯郸城在赵括被围期间根本拿不出救援的部队。反观秦国,秦昭襄王却亲赴河内将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增派到了泫氏城至百里石长城故关一线,加强包围网的兵力,以防止赵军的突围。
▲《喋血长平》剧照:赵军被合围处
那么昭襄王的援军走的是哪条进兵路线呢?
事实上,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在纪录片《喋血长平》中的动图来看,秦国援军走的是河内往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进入南上党之后直插泫氏城至百里石长城故关的包围网东部。
而根据《长平之战--中国最大战役之研究》书中的推论,从河内往进入南上党的路线是一致的。但进入上党之后,却是往东沿蒲水河道向北进入百里石长城的最东段马鞍壑,然后在故关与两支奇袭部队会师。
而这两条路线虽然路途上稍有区别,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彻底堵死了赵军唯一可能突围的方向。
所以,比起赵国君臣的短视,秦国君臣可谓是将举国之力投入到了长平战场。
46天之后,赵军已经开人吃人。面对此等困境,赵括还是展现了名将之后的血性:将剩余赵军编为4队,然后亲自率军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而固守长平关的韩军主帅冯亭也在兵败后自刎。
▲《喋血长平》动图:昭襄王援军路线
至此,长平之战结束。赵国除了部分儿童被白起放回之外,45万大军全军覆没。纵观长平之战第三阶段,白起对于军事地理学的运用几乎到了惊为天人的境界。
邯郸之战:合纵军的反击④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修整了一年,便继续在白起的统领下继续向赵国腹地发起攻击,北边晋阳被司马梗拿下。王龁则继续向东拿下了阙与之战中,秦军没能拿下的武安。
就在秦军即将兵临邯郸城下时,秦赵两国居然在外交上达成了和解。(这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嬴政诞生了)和解的条件是赵国割让六城与秦。但是赵国很快就反悔了。其结果就是秦国再次兴兵伐赵。
那么赵国为何再次“主动挑起战争”呢?
事实上,对于邯郸保卫战,赵人是有经验的(围魏救赵),再加上此时赵国上下都明白,赵国已经没有了退路,只有死守邯郸。更何况此时的赵人已经对秦人恨之入骨,在决心和恨意的加持下,赵人坚守了17个月后,终于撑到了魏国与楚国的援军。
而对于秦国来说,长平之战自己的损失也并不小,只不过就这么让赵国再次在外交上玩弄而无所作为,那么其“国际地位”无疑将受到“质疑”。但是仅管对赵国的军事占优,却并不代表有把握战胜合纵联军。何况秦昭襄王居然还因为白起拒绝领兵攻打邯郸,而干脆将其赐死。
▲电视剧《西风烈》剧照:白起自刎前的对白:白起何罪之有?白起获罪于天。
可能对于后世的白起敬仰者来说,他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结果,但在当时他没去领兵攻打邯郸却是个正确的决定,因为白起最担心的就是秦军困于邯郸城下的时候,列国再次组织合纵。
所以当魏国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的援军到来之后,秦军在邯郸城下其实败局已定。这场败局不仅让秦国失掉了辛苦打下的上党、河内、晋阳。甚至一度退回到了河东才发起了反攻。而信陵君的这次胜利,也为魏国带来了战国时代后期为数不多的亮点,以及捡了个现成的便宜:陶邑。
▲风云战国第二季:信陵君剧照
对于此等困境,秦国并没有急于军事上的反扑。而是坐观其变。果然见到赵国在全力应对秦国的时候,燕国出手了。
但是燕国的伐赵很明显是低估了赵国剩余的实力。因为赵国西线以晋阳为主的地盘长年处于抗秦一线。但东线中山故地以及北部边境的骑射部队依然还算完整,再加上领兵的又是廉颇、李牧、庞煖等名将。
最终燕国不仅伐赵变成了“找虐”,甚至自己的国都都被赵军围了。趁此机会的秦国,则再次派大将蒙骜伐赵,并再次攻取了晋阳。而在中原方向,秦国先是灭了西周国(周王室的残余),然后开启了新一轮对韩魏的攻势。到了公元前249年,秦国的边界已经临近到了魏都大梁:
公元前249年:秦并魏成皋、荥阳为三川郡。攻灭东周。
公元前248年:秦攻赵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公元前247年:秦得上党、晋阳。
为此,信陵君魏无忌在公元前247年再次组织起了合纵联军,长年征战不休的秦军这次一路败退到了函谷关。而从秦国退回函谷关来看,魏国应该还短暂的夺回了旧都:安邑。而赵国也趁势再次收回了晋阳。
▲电视剧《虎符传奇》剧照:冯绍峰饰演的信陵君与杨幂饰演的如姬
那么合纵联军为何不干脆深入到咸阳?
这个问题其实早有先例:合纵联军早在公元前296年就攻到过函谷关。但是联军联合的时间越长,消耗也就越大,这对于“各怀鬼胎”的联军来说,谁也承受不起。在深入秦地却无把握攻克咸阳的情况下,能让秦国暂时无法东出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而对于信陵君来说,他的命运在此后不久也结束了(死于公元前243年)。而事实上,从始皇元年开始,秦军就又发起对三晋的攻势:
公元前246年(始皇元年):秦再得晋阳。
公元前244年:秦击韩,取十三城。蒙骜攻取魏国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死。
公元前242年:秦破魏东地,置东郡。
而此时的赵国却再一次与燕国死磕了起来。等到赵国再次摆平燕国之后,列国开启了最后一次合纵:公元前241年的蕞之战。
▲笔者在春申君墓
此战中,合纵长是楚国的春申君,而赵国统兵的则是庞煖。此次合纵中,联军的攻击路线很出乎意料,而且是多点同时发起了攻击:北线赵国收复晋阳之后南下、南线楚国则北上,在魏地会和后,一起逼退魏国大梁附近的秦军后收复河内,并趁势攻克原韩国野王。卫国则一路向西与联军会和。此后联军从赵国的蒲津渡渡过黄河之后南下,以此来绕过函谷关,直接攻击秦国的国都咸阳。
▲电视剧《大秦赋》庞煖剧照
如此一来,联军很快打到了咸阳外的蕞城(今西安临潼)。战争的天平首次倒向了联军,但是对于秦国来说,此时变成了本土作战,对于地形的利用远非联军可比。再加上能从关外上郡、河东郡、三川郡等处调来援军,在兵力上也不会处于劣势。而且此时的秦军在继白起之后,又诞生了一位名将:王翦。
▲电视剧《大秦赋》王翦剧照
也正是王翦对楚军发动了夜袭,使得楚军首先开始了溃败,而楚军这一败也撤彻底打乱了联军的部署。如此一来,战国时代的最后一次合纵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王翦在此战表现只见于东周列国志)
此后趁胜追击的秦军再次攻克了晋阳,中原方面则再次攻至魏国河内。
到了公元年240年,秦国想要再次南北合围邯郸,但南路领兵的皇族中的成蟜,居然没有发起攻击(成蟜在日本动漫《王者天下》第一季中还作为了BOSS)。因为成蟜居然造反了。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但是没有了南路军的策应,北路军的秦军主帅蒙骜居然战死了。
但更不幸的是秦国国内又接着爆发了嫪毐之乱。
这种接二连三的叛乱对秦国的消耗肯定不会小,因此此后的几年里,秦国除了攻取了魏国的部分地区外,没有再发动战争。这也是为了即将到来的统一战争做准备。
而其中最大的准备工作无疑就是郑国渠。此项水利工程开修时间是在公元前246年,而且耗时人所需人工非常巨大。(其实秦国早在昭襄王时代就开始修建都江堰,而此二项水利工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此后统一战争所带来的后勤压力)。
到了公元前236年,秦国再次兵分南北两路对赵国发起了攻击:
北线王翦攻取了战略要地阏与。南线桓齮、杨端和攻取了赵国在中原的重镇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
但此时的赵国却开始了“宫斗”。“宫斗”的结果则是年幼的赵迁继位。到了公元前234年,桓齮更是在平阳之战(今邯郸市南部磁县)中斩首赵军10万。
这样的结果也意味着,前几代赵人好不容易守住的上党和中原北部都落入了秦国之手。因此,此后的邯郸也再次从大后方变成了前线。
但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有人会站出来。在赵国,这个人就是李牧。
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李牧
小说《大秦帝国》里对李牧的评价是有赵奢之勇、廉颇之重、赵括之学。而《风云战国》第六集则说的很煽情:李牧为了赵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事实也的确如此。
▲《风云战国》第二季李牧剧照1
李牧早年在北地打匈奴,公元前243年曾被调去打燕国,到了公元前233年,秦赵肥之战中,李牧终于登场了。
▲《风云战国第二季》秦赵肥之战剧照1
此战中,秦军的主帅应该还是桓齮。而采用的战略也依然是南北合围邯郸。北线走的是东出井陉口的老路。南线则是从平阳北上。但李牧从北地南下后,秦军改变了部署:把汇合定在了宜安(今石家庄藁城区)
▲滹沱河南岸宜安示意图
那么桓齮为什么要进攻这个地点?
从地图上看宜安位于滹沱河的南岸,以及井陉口的东侧,桓齮打这个地方就是为了在李牧的北地边军南下时可以合围李牧的援军,一战解决赵国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
▲滹沱河、井陉口、宜安示意图
但出乎意料的是李牧居然在滹沱河北岸扎营之后,学起了长平之战的廉颇:坚守不战。
那么,短于农耕的赵人为何还敢在秦人面前这样打?
其实滹沱河北岸的中山故地并不长年处在抗秦一线,因此李牧完全可以就地完成补给。而且此时北线的秦军也被阻击在了井陉口,无法赶到滹沱河南岸来与桓齮会师。
▲《风云战国第二季》秦赵肥之战剧照2
因此桓齮的策略是向宜安发起攻击,此举一是为了打通西向井陉口的路线,二是很自以为是的认为,光靠南路军也可以在野战中击败李牧。但是,宜安攻克之后,李牧依然“不动如山”,为此桓齮只得继续攻击宜安周边的小城:肥邑。也就在即将攻克宜安东部肥邑的时候,李牧直接朝秦军大营发起了突袭。
当秦军领教到了这支骑射部队的“闪电战”之后,秦军大败。主帅桓齮不知所踪。李牧则趁势重新收复了晋阳与邺城。
▲《风云战国第二季》桓齮剧照
也就在这次肥之战之后,李牧被加封为“武安君”。
而对于秦国来说,肯定不能忍受这样的惨败。因此第二年,秦军再次南北两路对赵国发起了攻击。
公元前232年,北线秦军再次攻克晋阳后继续攻打井陉口,南线则向邺城发起了攻击。
如果从政治上来说,那么无疑是旧都晋阳重要的多。而且就算邺城守不住,秦军一时也无法攻克邯郸。因此这次李牧只能选择了先守井陉口东面的番吾。
那么番吾到底在哪里?一直以来,关于李牧的番吾之战都有南北两处番吾的说法。那李牧的番吾之战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南番吾的说法。这个说法出自于《战国策·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秦军逾漳据番吾”。意思就是度过漳河才能攻入番吾。那么现在对应的位置大概是在今邯郸磁县。但是我们还要搞清一个问题:邯郸以南的赵南长城的位置是在沿彰水与釜水修建的两条平行的横向防线。
如果南线的秦军攻击邯郸,那么首先会遇到在彰水北岸修建的以邺城为核心的第一道防线。等到秦军突破邺城才能攻入沿釜水修建的第二道防线。而磁县的位置就在釜水岸边。
如果是诱敌的话,这个可能性其实并不高,因为作为名将的李牧又怎会定下将秦军诱至国都城下来决战的策略?而且前两次蒙鷔与桓齮因为孤军深入而惨败的秦军,此次攻入邺城后肯定是选择固守,以等待北线秦军南下。到时候李牧在南线将会被迫再次选择持久战,那么北线该如何应对?
所以李牧在南番吾与秦军决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然后再是北番吾之说。北番吾则见于《赵世家》:“番吾君自代来”。代也就是代郡,就在今灵寿县。也就是井陉口的东面。《赵国史稿》也赞成这一说法。
而北番吾最早是中山国用来防止赵国从晋阳东出井陉口,向国都灵寿发起攻击所设立的军事重镇。而在赵武灵王没有开拓北疆的时候,东出井陉攻灵寿的路线赵人也的确常用。但是到了番吾之战前,秦军重新攻取了晋阳和井陉口,那么李牧在此坚守,以阻挡秦军继续东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因此,番吾之战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李牧在北线使得秦军无法从井陉口东出后进一步向南发起攻击,而南线秦军却攻取了邺城。(总的来说,李牧还是独木难支)
所以番吾之战,李牧并没有和肥之战一样打出了一场歼灭战,仅仅是在坚守后击退了秦军。
而李牧击退秦军其实也并不意外,因为秦军这次的战斗很让人疑惑。在肥之战大败之余的第二年,就马上发起了攻击,感觉年轻的秦王嬴政多少有点冲动。也许正和电影《教父》中的那句至理名言一样:“不要憎恨你的敌人,这样会使你失去判断。”被前次失败冲昏头的北线秦军,这次又被李牧击败,只得退守晋阳。
至此,李牧两次击退秦军(这足够让他名垂青史了)。但是之后两年赵国却连续遭遇了地震与旱灾。到了公元前229年,韩国灭亡之后,秦军再次兵分三路向赵国发起了灭国之战:
北路李信出晋阳向北攻云中、九原。以牵制赵国留守北地的军队。
中路王翦出井陉口,进攻滹沱河流域。
南路杨端和直逼邯郸。
但历史就好像和人开玩笑一样,继长平没有给廉颇与白起对阵之后,此番也没有给王翦与李牧在战场上对阵的机会。(至少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
因为这次秦国收买了赵国权臣郭开,赵王迁居然赐死了李牧(长平也只是换下廉颇,这个末代赵王真够蠢的)。
▲《风云战国》第二季李牧剧照2
那么赵国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阵前换将?
其实这也属于“正常操作”
我们可以先把目光退回阏与之战。当廉颇放弃救援阏与的时候,赵奢站了出来。当长平打不开局面的时候,赵括站了出来。
而当时的赵孝成王之所以选择赵括,到也不光是因为他是赵奢的儿子,还有个很大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是王族中人。当一个家族在危难时刻用自己人,来取代“外人”在本质上来说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选择如果放在国家层次上,那无意就是自寻死路了。
因此当这样的“宫斗”成为赵国最大软肋的时候,秦军只需要再次使出了拼消耗的战术。那么赵国宫廷又将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压力。最终再一次用自己人赵匆换下了“外人”李牧。
而失去李牧,赵国也该亡了。
总结:军事地理视野下赵国有没翻盘的机会?
作为军事家而言,白起、信陵君、李牧都带着不败的战绩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如果说白起还有秦国强大的国力做支撑,那么信陵君、李牧绝对称得上是外交与军事上以弱胜强的典范。
那么赵国到底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弱国灭强国的典范肯定是勾践,冷研在2021.2.5文章中有详述,《光靠卧薪尝胆,可没法逆袭吴国,勾践到底使了哪些大招才最终绝杀夫差?》)
很遗憾,赵国没可能。事实上赵武灵王曾经策划过一条攻秦路线:从赵国北地的河套平原南下秦国的陇山高原,然后直插关中。但是这条路线只存在于赵武灵王的设想中并没有实现。
而且凭赵国的国力,虐虐中山国可以,但是面对陇山高原,即使翻越成功,最多也只是一次战术上的奇袭,这样的奇袭,上文提到蕞之战中庞煖到是用过一次,但在秦国巨大的战略纵深前,也只能无功而返。因为秦赵的地理因素不是赵武灵王个人所能逆转的。
到了廉颇和信陵君的时代,赵国虽然有能力在晋阳和上党与秦国拉锯并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并不能改变国力的对比。特别是在秦国的两项水利工程:都江堰与郑国渠完工后,这样的国力对比则更明显。
而在李牧的时代,就连晋阳、上党赵国都没守住。赵国只能将当年赵武灵王留给赵国最后的家底:北地边军布置在邯郸周围打防御战,尽可能的拖延时间,但李牧被赐死也意味着北地边军也完了。因此邯郸也就一战而下了。
那么国都被攻破,是不是就代表着国家的灭亡?从后世的晋、唐、宋等朝代来看,迁都续国运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国家依然保留着江南、四川等核心区域,但赵国在中山国故土的平原遭遇了旱灾,北地又遭遇地震的情况下,连迁都再战的本钱都没了。因此就算迁都同样也挽救不了赵国的命运。
▲电影《荆轲刺秦王》剧照:李雪健饰演的嬴政
①《史记·秦本纪》:昭王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至二十五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史记·韩世家》:厘王二十三年。《史记·穰侯列传》:破芒卯於华阳下。《史记·魏世家》:安釐王元年至散年。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秦王会渑池。《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史记·秦本纪》:昭王三十八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列传。③《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战国策·秦策三》:秦攻邯郸。《史记·秦本纪》:昭王四十一至年四十八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列传。《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昭王四十三年至白起遂自杀。《千年步兵史·人屠白起升官之路》廉震 著《长平之战--中国最大战役之研究》 靳生禾 谢鸿喜 著《解读长平之战》 连春锦著《战国长平之战新考》 王树新 谢克敏 马四清 著《战争事典007:辗转关东武开秦》《先秦战争中的河内郡》央视纪录片《喋血长平》信息素《长平之战》电视剧《西风烈》④《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战国策·魏策四》:信陵君杀晋鄙。《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安釐王二十年至三十年。《史记·春申君列传》:“楚相四年至相二十二年。《史记·秦本纪》:昭王四十八年至庄襄王三年《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八年至悼襄王九年。《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四年至十九年《秦战国五郡置年探究》:陶郡。《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十回》电视剧《虎符传奇》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列传。《战国策·赵策四》:使王翦攻赵。《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元年至八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列传《史记·蒙恬列传》:蒙骜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元年至十八年《战国时期赵国两番吾地望探析》《秦统一六国进军路线研究》其余参考资料孙皓晖 《大秦帝国》杨宽 《战国史》沈长云 《赵国史稿》温俊轩 《地缘看世界·先秦篇》纪录片 《风云战国》《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