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人物介绍
苏迨(1070—1126年),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川县)人。宋朝大臣,文学家苏轼次子。
进士及第,历任饶州太常博士、朝散大夫、参广东省政、驾部员外郎。
靖康元年去世,离年57岁。著有《正蒙序》、《洛阳论议》。
所著:《正蒙序》、《洛阳论议》。据苏氏族谱记载,苏迨1093年以苏昺之名任饶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中哲宗绍圣元年甲戌连科捷进士,授朝散大夫,后因谏元祐学术,贬参广东省政,乐居番禺韦涌南边坊。钦宗靖康元年卒,离年57岁。
和同乡游师雄一起投奔张载门下求学,《关学编》称他“师张载横渠最久”。
苏迨和范育、兰田三吕被称为张载高足弟子。他和吕大临听从张载教诲,“不留连于科举”,一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倡明关学为己任,吕大忠称他“年四十,不求仕进,从故崇文校书横渠学,为门人之秀。”后因品学兼优,以布衣召为常博士。宋哲宗元符年间,“入党箱”而为朝廷官,统管绕州。他在上任途中过洛阳夜宿二程弟子彦明馆所,程颐前来拜访他,对在座的学者指出苏季明从不以官职的升迁为意愿。在座的尹火亨问苏迨:“你上书为国家着想,为何不为身计想?”苏迨对他说:“若为国家着想,自当赴绕州,若为自身进取计,我是看不上绕州这个统管职务的。”说明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张载去逝之后,他已到晚年,仍求学不已,而又拜程颐为师,时值彦明、尹火亨以状元进士及第一二名。苏迨对他们说:“你们科举一二名被称之学业最优秀者,但科举之外也有出类拔萃的学者。”彦明听后仍不思理解。有一次,他俩人闲时喝茶,又谈论此事,苏迨以盏灯示曰:“此豆不是学?”彦明方才大悟。
苏迨跟随张载最久,被秦之士大夫称之为“门人之秀”。张载晚年将他的重要著作“正蒙”授于他说:“此书于历年致思所得,而吾将有等于学者,正如老禾之株枝别故乡,所少者润泽华叶尔。”他不负重望,于元祐二年(1087),效仿论语、孟子体例,编为十七篇而传后。张载二次在朝廷辞去太常礼院而西归横渠,过洛阳与二程人性、宇宙、伦理等进行了谈论,由他记录整理“为洛阳议论”。朱熹表彰《正蒙》此书“行与世”,当为苏迨之功。苏迨一生游学于张载、二程之间,史册记载他著述甚少,我们无法全面浏览他的思想,只有《关学编》介绍较多。百度百科苏轼最喜欢的儿子,头像长了犀牛角,四岁还不会走路作者:汉周读书“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这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赠上天竺辩才师》一诗中,记录了一段神奇的经历。说的是他的次子——苏迨。苏迨生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五月,生母为父亲的继室王闰之,初名叔寄,字仲豫,后更名为竺僧、昺、炳、鼎、迨。苏迨小时候脑袋很长,像长了犀牛角一样,也许是脑部有疾病,四岁了还不会走路。这可苦了当爹娘的,苏轼和妻子整天不是你背着,就是我抱着,别提有多烦了。“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杭州天竺寺有个高僧,法名元净,俗名徐无象,亦称辩才法师、辩才和尚,长得像鹳鹄鸟一样,又高又瘦。“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别看高僧长得瘦,却双目炯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元净法师乐善好施,还精通医术,经常为当地的百姓治疗疾病,在杭州城远近闻名。苏轼结识元净法师之后,就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法师。“于观音前剃落,权寄緇[zī僧人穿的黑衣] 褐”。元净法师让苏轼把孩子背到寺庙,答应给孩子治病,但首先让孩子剃度为僧。“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元净法师很为小苏迨摩顶(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就是摸摸头),这孩子很快就如小鹿一样奔跑。这里说得很神奇,仅仅靠“摩顶”,显然有些夸张,应该是服用了一些药物。苏迨痊愈之后,苏轼买得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一道,将苏迨赎身。同时“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以此人为苏迨的替身。并“舍绢一百匹”,造地藏菩萨像一尊供奉起来。苏迨长大后,师从理学家张载,聪明睿智,博学多识,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文学才华。他写的诗歌受到父亲苏轼的夸赞。苏轼曾给朋友写信:“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说自己的诗作和二儿子苏迨相比,明显老气横秋。还赞美儿子苏迨的诗歌:“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苏迨也没有辜负老父亲的厚望,出仕后,历任承务郎、朝散郎、尚书驾部员外郎等官职。元祐初年,苏迨迎娶了欧阳修第三子欧阳棐[fěi] 第六女欧阳氏为妻。元祐八年(1093年),欧阳氏病逝,苏迨续娶欧阳氏的七妹为继室,生一子苏篑[kuì]。靖康元年(1126年),苏迨病逝,享年五十七岁,留有文集《正蒙序》、《洛阳论议》等。点开此处了解更多苏轼次子苏迨记事苏氏论坛|名人苏迨、苏昞之辨走进韦涌苏氏大宗祠千年古村,韦涌苏氏之溯源……值得观看|苏氏源流与眉山世系的讲解!苏登科|苏刘义里籍考
【家训家规】鄱阳湖畔苏家村
纪念南宋苏刘义公祭祀会议纪要【附全程实况录像】
【文化盛宴】千里共婵娟,万人诵东坡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