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关帝精神构建民间社会伦理道德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事理和道德准则。人有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只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共建天下大同,人人相亲的幸福美好生活。

当今社会虽然道德严重滑坡,人们对伦理道德的认知严重不足,可是每个人的心中对以忠、孝、仁、义、礼、智、信搭建起来的伦理道德秩序,依然有着强烈的敬畏感和依附感,说明伦理道德不只是一种儒家理论,更是融入进中华民族血液和骨髓中的精神基因。

关帝在《觉世真经》开篇说:“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人对伦理道德的尊崇是中国人薪火相传、传承至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也是炎黄子孙共同接受和认同的文化标记和文化符号。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曾说,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核心的、急需的,与今后的社会发展、增强国力最密切相关的就是道德。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是源于万千年的生活、生产的经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认识、发展、完善、总结出来的。谈到价值,既有个人的价值,又有社会的价值。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就是稳定、和谐、生生不息、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个人的价值概括起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伦理观。

中国人的伦理观、价值观,根植于自己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中华文化接下来必须走出去,这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现在也是最好的契机。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中国的智慧不但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更根本的是它解决人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是人心问题的反射。

影响力遍布全球各地的关帝崇拜,就是中国智慧和儒家道德思想践行形成的文化代表,以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普适民间的文化标志。关帝的文化内涵、形象特征、道德品质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众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处世态度、生活习惯及民风习俗等,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质以伦理道德为基石的民间社会生活秩序,成为组成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关帝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深沉、厚实的精神追求,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儿女找回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所需的丰厚养分:一是正气。关帝一身正气,浩气凌霄,能使民众自觉地感染到这股正气带来的正能量,从而清正身心,正心正念。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居于上位者做出了正的表率,就能够带领和引导基层民众做出正确的事情,上下同心,社会道德环境自然变好。

二是无私。舍生忘死、杀身成仁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关帝忠义精神具体的行为体现。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关帝忠义精神的精神引领下,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忠义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中的绝美风景,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也为普通民众树立了一个个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的英雄人格形象,为民间社会尊贤重义、崇拜英雄奠定了人文基础

三是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主动自觉地责任担当意识,是弘扬关帝忠义精神最重要的精髓所在。人有了担当意识,才能够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在国家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凝心聚力,为建设共同的美丽家园贡献力量而毫无保留,才能在光怪陆离的物质诱惑下,依然保持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情操,推动民间社会的道德文化复兴。

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历史以来衡量一段时期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根本标准。加强伦理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积极有益的道能量,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上一篇:名胜|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
下一篇:宿松农村的端午节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