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开国元帅罗荣桓,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他在解放战争中与林彪合作解放东北的功勋,但有不少人并不了解,其实在抗日战争期间,罗荣桓元帅还有一个杰出贡献,那就是开创了八路军在山东地区的大好局面,使其成为中共领导的诸多敌后根据地中的最强战略区。
在这个过程中,罗荣桓充分展现出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智慧,通过“送于顶李”的妙招,使得蒋介石放弃了山东这个战略要地,从而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势力最大的区域。
要讲清楚这段历史,就必须从1939年说起,当时东北军将领于学忠奉命率部推进至山东地区。但他很快就发现,由于日军持续数年的“扫荡”,不少原来属于**的部队都投靠日军成了伪军,使得**在山东的力量非常薄弱。
于学忠觉得光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对付日军,便向蒋介石多次请求增派军队。为此蒋介石一纸调令,命李仙洲率第九十二军进入山东援助于学忠。
但没过多久,蒋介石就发动了针对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在遭受到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之后,蒋介石不敢再公然挑衅中共,便密令李仙洲暂停进入山东,仍留在皖北。
到了1942年,抗战形势越来越严峻,于学忠感到独木难支,就屡次向蒋介石请求让他率部撤离山东。
蒋介石并没有爽快地答应,而是在第二年与中共代表于重庆谈判期间提出,若新四军第五师撤离湖北,则**于学忠部撤离山东。
然而这次谈判并没有成功,老蒋变本加厉,又命令李仙洲尽快进入山东。
李仙洲率部到达山东后,并不打算跟日本人对着干,而是幻想通过主动示好的方式获取与日伪军的共存。没想到日军根本不买账,而是在李仙洲的人马进入单县后主动发起了攻击,致使其手下一支部队伤亡严重。
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得知日军攻击李仙洲,本着共同抗日的精神,以游击战术教训了日军,不但解救了李仙洲的人马,还派人抬着担架将该部受伤的官兵送回去。
没想到李仙洲根本不领情,反而对八路军大肆污蔑谩骂,并联合土匪攻打鲁南根据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李仙洲的恩将仇报,罗荣桓拍案而起,命令鲁南军区部队对来犯之敌予以坚决打击。
与此同时,罗荣桓也注意到了一个对我军有利的情况,那就是李仙洲进入山东前后一直与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不和。
在于学忠率部进入山东之后,一直跟八路军相处较好,在抗日这件事上立场一致。然而李仙洲一到山东,却不顾抗日大局,频繁地与中共搞摩擦,还想挤走于学忠。
罗荣桓审时度势,决定充分利用李仙洲与于学忠的矛盾,制定了“送于顶李”的绝妙策略,也就是一方面礼送于学忠撤离山东,另一方面坚决顶住李仙洲,阻止其到达沂蒙山地区。
按照这个策略,到了1943年7月下旬,于学忠已带着他的人马全部撤离鲁南根据地,到达津浦路以西地区。
而对于李仙洲这股顽固势力,山东八路军则在罗荣桓指挥下予以坚决打击。被八路军歼灭数千人马之后,李仙洲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北进的希望,只能率部垂头丧气地撤到皖北地区。
如此一来,八路军对山东地区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实现了罗荣桓等领导人多年的愿望。
虽然那里仍然盘踞着不少日伪军,但八路军在山东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完全摆脱了**方面的干扰和束缚,使得山东真正成为八路军的最强战略区之一,并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是由于罗荣桓在军事和政治上充分发挥了过人的才智,通过“送于顶李”的妙招,开创了中共在山东的大好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罗荣桓之所以在1955年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是有着非常充足的理由的。
难怪毛主席曾极为罕见地用30个精心锤炼的字对罗荣桓的品格做出准确生动的概括,其中就包括“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真是无一字不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