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关于皇帝名字的三个问题——读李文君著《皇帝的名字》

2023-05-06 21:55:15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整理中国历代皇帝名字的书,除了普通人也有的姓名、表字、小名、别号之外,还包括皇帝独有的年号、陵号、生日节名等。作者本想写皇帝的名号,考虑到名的部分多,号的部分少,就以《皇帝的名字》作为书名。

从书中的列表和举例看,皇帝的名号往往体现了所谓的国家利益,皇权礼制,也可以看出一些皇帝的个人性情、成长经历等细节。

二、三个问题

其实,要了解书中的内容,不妨从下面的三个问题谈起。

(一)为什么皇帝的小名没有流传下来?

1. 五花八门的皇帝小名

小名多出自长辈的称呼,体现的是骨肉之情,天伦之乐,也因为其私密性,甚至可以用于亲情的指认。以今天的眼光看,历史上的不少皇帝都有着各种非常奇异的小名。

其中有不少小名都叫“奴”,当然这个“奴”不是指后来所理解的奴隶,而是来自于“阿奴”一词。这是表示亲昵的第二人称代词,多用于年长者称呼年幼者,长辈称呼晚辈。中古时,以“某某奴”为小名还有很多。像刘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他的小名是“寄奴”,源自其生而奇异,又寄养在舅舅家。古代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很高,大人希望孩子能够存活下来,就给孩子起个丑名,或把孩子寄名给寺庙为奴,所以就有佛家奴、佛奴、僧家奴、寺家奴、三宝奴、宝神奴、观音奴、普贤奴、文殊奴、金刚奴、老君奴、药师奴等与佛教有关的小名。

还有以动物名作小名的,比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叫““佛狸”,是突厥语“狼”的意思(鲜卑语中有一部分词汇与突厥语相通)。现代人知晓“佛狸”,多数因为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佛狸”类似的,还有北周的实际创立者宇文泰的鲜卑本名“黑獭”。以鸟类为小名,也是小名的命名方式之一。后周太祖郭威,在脖子上刺了一只雀儿,因而有了郭雀儿的小名。唐高宗李治的小名叫雉奴,雉就是野鸡。

此外,有的小名来自御赐,比如李亚子是唐昭宗御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小名。唐昭宗时,唐王室内忧外患不断,全靠李克用等几个忠心的实力派支撑。昭宗称赞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此子可亚其父。”于是,当时人就把李存勖叫做“李亚子”。

官修历史总是把帝王的身世加上神话色彩,连他们的小名也要附会上一些异象。在正史里赫然写着,宋太祖出生时,有异香三日不散,所以得名“香孩儿”。相比起来,出身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小名朱重八就太平凡了。宋元以来,下层劳动人民因为不识字,名字多比较简朴,以数字或排行命名也是很常见的一种习惯。

2. 皇帝小名的变化

相比而言,开国皇帝的小名最为知名,也更加粗鄙。而继任者就少了些许质朴,多出几分文化气息。这是因为不少开国皇帝出自草莽,留有民间习俗的深深烙印。

3. 为尊者讳

五代十国之后,皇帝的小名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是社会趋稳。生逢战乱的皇帝最爱起小名,希望孩子能顺利成长。所以,皇帝的小名以战乱频仍的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时流传下来的最多,社会相对稳定的宋、明、清等朝最少。

二是避讳制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理学的兴起,使皇权被神圣化了,一般皇帝很少再有民间色彩浓重的小名了。日随着皇权的日益加强,避讳制度和文字狱的兴起,就是皇帝有小名,也没人敢记录了。

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唐太宗。依据《旧唐书·太宗纪上》,他的名字“世民”是在四岁时才取的。在此之前,家人一定会用小名称呼李世民。《新唐书·李建成传》也记载:李建成小字“毗沙门”,李元吉小字“三胡”。唐太宗的小名却因他当了皇帝,需为尊者讳,故而略去不书。

当然了,避讳只会存在与自己的国家,而敌国是不可能遵守的。在《魏略》记载:许攸自恃有功,得意忘形起来,“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这里用“某甲”而不用“阿瞒”,就是为尊者讳,不便直书。而在吴人写的《曹瞒传》里,就直呼曹操的小名:“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二)为什么皇帝的名字是生僻字?

翻看历史,会发现许多皇帝的名字是极难辨识的生僻字,这种现象也有深层次的原因。

1. 方便避讳

汉唐以来,一些皇帝为了方便百姓避自己的名讳,大名多有点怪,爱用生僻的字眼,如汉元帝刘奭(shì),唐僖宗李儇(xuān),宋孝宗赵眘(shèn),明孝宗朱祐樘(chēng)等。

不少皇帝做皇子时,有着和一般贵族子弟差不多的普通名字。当他们被选立为皇太子进而登上帝位后,用生僻的字眼来代替自己原有的名讳,使百姓难知而易避,也算是刚上台的一项“仁政”。汉宣帝本来叫“病己”,汉平帝本来叫“箕子”,而“病己”是常用字,“箕子(簸箕)”是常用器物,所以就改成了不常用的“询”与“衎”。

2. 喜欢太阳

还有一些皇帝名字本来就是全新制造出来的,最有名的莫过于武则天的“曌”字,其他的还有南汉的建立者刘龑,宋孝宗赵昚,又曾名赵晔。这种新字往往带有“日字边”,“日”与“帝”实即一字,体现天无二日,天下一统之意。

3. 皇帝没有表字

皇帝的取名用字越来越生僻,还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皇帝的表字消失就是其一。

表字是对姓名的补充与解释,为了将名补充得清楚些,一般多为两个字,用两个字的表字来解释单字或双字的名,才更能突出字的表德功能。无论平辈还是长辈,一般都以表字称呼对方,以示尊重。本来皇帝也与普通人一样,都又表字。为了避讳,皇帝皇子的取名日益生僻化,再取一个恰当的表字就更难了。于是,作为辅助工具的“表字”,被越来越淡化。隋代以后,皇帝的表字越来越少见,明、清两代的皇帝更是没有了表字。

(三)为什么皇帝的年号是重复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皇帝的年号重复者甚多。

1. 年号的功能

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元所确立的号,除纪年的基本功能外,还衍生出宣示施政理念、表明正朔、申述皇威等内容。

2. 年号附会

中国人爱做拆字游戏的习惯,连年号也会被用于附会预言。昌拆开为两个日,日为太阳,代表君主,预示着这一年将要有两个君主,新老皇帝的交接不可避免。如晋元帝永昌,郭璞以为有二日之象,果至冬至亡。

所以,在取新年号时,还要尽量避免别人去做拆字游戏。

3. 重复的年号

除了要防止拆字附会,选取年号有不少讲究,然而合适意美的词汇有限,又不能与前代年号重合,且最好也不与既有的谥号、陵、地名、职官名、建筑名等重合。所以,年号的重复也就不鲜见了。

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二十五辟出“年号重袭”一节,专门讲此事。如“建平”这个年号,从西汉到北魏,先后被使用过九次;太平、永兴被用过八次,建武、建兴、永平、天成、天德、中兴等被用过七次;太和、永安、永和、永康、建始、天祐等被用过六次。

明清两代,每个皇帝在位期间,从始至终只用一个年号。可就是这唯一的年号,竟也有与前代“撞车”的。明朝的永乐、天顺、正德、天启四个年号,在前代就多次被用过。明孝宗驾崩,武宗继位,大学士刘健等人拟改元正德。礼部尚书马文升查知正德重复了前代的年号,故意出了“宰相须用读书人”这样的考题来讽喻此事。

三、书籍简评

(一)一本娱乐性读物

纵观全书,其中引用了较多的历史传闻,趣味性十足,是一本轻松阅读的娱乐性读物。

(二)研究性不足

可惜的是,对皇帝的年号、陵号和谥号等重要名称,书中并没有提出系统性的介绍,更不要谈进一步的探讨了。当然,作者在前言中已明确说明,本书没有写到的“庙号”、“谥号”、“尊号”等皇帝名号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里,作者体现出的自谦之德,藏拙之智,也足以称道了。

(三)指出了有待研究的领域

然而,也不能说这本书仅仅就是一本消遣的趣味读物,作者也对一些历史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前瞻性看法。比如,目前对皇帝陵号的研究依然是空白,有识之士不妨从此入手,深入发掘其中的内涵和深意。


上一篇:杨素将军侠骨柔情,成“破镜重圆”之美〔163〕
下一篇:我在学习汉唐经方的过程中,读过的古籍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