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潘金莲三探武二郎,游刃有余,却难洗一身羞,武松又做了什么错误的示范呢?
文/姜子说书
《金瓶梅》故事里,同样是面对潘金莲这样的绝色美人,西门庆和武二郎的选择截然不同,世人虽敬重武松,却多半更加羡慕西门庆,自以为“男儿何可不如此?”
西门庆的作为自不用说,他是绝对的主动方,为了能够再见潘金莲一面,没少在王婆店里打卡,一天跑无数趟,最后砸钱求着王婆替他约见潘金莲。
《金瓶梅》故事里,武松和潘金莲的第一次相遇,却是武大郎的刻意安排,武植之所以带武松回家见潘金莲,一则是兄弟情深,一则是想在媳妇跟前表现一下,就像许多老母亲逢人就想炫耀一下自家儿子多么优秀一般。
一面邀请到家中,让至楼上坐,房里唤出金莲来,与武松相见。因说道:“前日景阳冈上打死大虫的,便是你的小叔。今新充了都头,是我一母同胞兄弟。”
只可惜,武大郎的算盘打错了,原指望潘金莲因为他有个优秀的弟弟,能够对自己刮目相看,不料在媳妇跟前两相对比一下,潘金莲对武大郎就更加不满意了,竟然顺着杆子往上爬,直接惦记起小叔子来。
看了武松身材凛凛,相貌堂堂,又想他打死了那大虫,毕竟有千百斤气力。口中不说,心下思量道:“一母所生的兄弟,怎生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那世里遭瘟撞着他来!如今看起武松这般人壮健,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
《金瓶梅》故事里,潘金莲一见了武松,就忘记自己是有夫之妇了,回到了十八岁少女的状态,上赶着请武松家里住,又是跟武松说闲话,又是给武松夹菜拣果子吃。
武大只顾上下筛酒,那妇人笑容可掬,满口儿叫:“叔叔,怎的肉果儿也不拣一箸儿?”拣好的递将过来。武松是个直性的汉子,只把做亲嫂嫂相待。谁知这妇人是个使女出身,惯会小意儿。亦不想这妇人一片引人心。
看官听说,武松在哥哥嫂嫂家里吃的第一顿饭,潘金莲表现得十分老练,武松分明接不住招,也分明看见自己哥哥做不了主,却还是选择搬来一起住,给了潘金莲招惹他的机会,这是武松面对潘金莲第一次出招做出的第一次错误的应对示范。
那妇人陪武松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武松吃他看不过,只得倒低了头。武松道:“既是嫂嫂厚意,今晚有行李便取来。”
之后的日子里,潘金莲又是给武松做饭端茶,又是给他烧汤净面,就像寻常女子伺候丈夫一般,而武松并没有拒绝,反而是不经过武大郎之手,直接给潘金莲送衣服,惹得潘金莲那是一个想入非非呀!这是武松犯的第二个错。
过了数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段子与嫂嫂做衣服。那妇人堆下笑来,便道:“叔叔如何使得!既然赐与奴家,不敢推辞。”只得接了,道个万福。自此武松只在哥家宿歇。
再后来,潘金莲又时常把些言语来拨他,武松却选择了“不主动、不拒绝”,两个人渐渐地无话不说,见面相处的时间,甚至于比武大郎和潘金莲还多,惹得潘金莲得寸进尺,问他现在是不是单身,结果武松的回答又让潘金莲看到了希望,选择更进一步。
武松道:“早间有一相识请我吃饭,却才又有作杯,我不耐烦,一直走到家来。”妇人道:“既恁的,请叔叔向火。”武松道:“正好。”
那妇人一径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下笑来,说道:“我听得人说,叔叔在县前街上养着个唱的,有这话么?”武松道:“嫂嫂休听别人胡说,我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
而后武松已经明确知道潘金莲的意思了,却还是待在那里不离开,甚至于潘金莲去烫酒,去了大半天,武松还在那里等着潘金莲回来对他动手呢,非得等潘金莲拿出半盏酒来试探他,他才发火。
武松也知了八九分,自己只把头来低了,却不来兜揽。妇人起身去烫酒。武松自在房内却拿火箸簇火。妇人良久暖了一注子酒来,到房里,一只手拿着注子,一只手便去武松肩上只一捏。
瓜田李下,君子慎之,君子不入是非之地,不见是非之人,武松这情商,这做法,真是绝了,他早干么去了呢?可见武松这第三次错误示范错得太离谱了。潘金莲则用一句“自作耍子”轻轻带过,可谓是游刃有余。
当然,武松最大的错误还不止于这次始终不回避的错误示范,还有后来越俎代庖替武大郎当丈夫,出钱养家,还要求潘金莲给他保证绝对不给其他男人机会。
武松笑道:“若得嫂嫂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应。既然如此,我武松都记得嫂嫂说的话了,请过此杯。”那妇人一手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走到在胡梯上发话道:“既是你聪明伶俐,恰不道长嫂为母。我初嫁武大时,不曾听得有甚小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自是老娘晦气了,偏撞着这许多鸟事!”一面哭下楼去了。
看官听说,潘金莲虽然嘴上硬气,到底是“自家惶愧难存坐”,她被武二郎拒绝,本来就已经很羞愧了,还要被武松要求这要求那,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丈夫武大郎向来都是“自不做主,却听别人调遣”的男人,尽管长兄如父,武大郎在弟弟武松跟前也不做主,连着潘金莲将来都还要靠这个小叔子养活,真真是难洗一身羞。
武松道:“哥哥,你便不做买卖也罢,只在家里坐的。盘缠,兄弟自差人送与你。”临行,武松又分付道:“哥哥,我的言语休要忘了,在家仔细门户。”武大道:“理会得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