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众所周知,我国十大元帅之中,彭老总排名第二,军中颇有威名。其人性如烈火,敢打敢拼,在朝鲜战场上打得美军在停战书上签了字。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性格,才使得彭总有了如此的成就,却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后来遭遇了一系列变故。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著名的庐山会议说起。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我党在江西庐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庐山会议。
彭德怀
因为各方面原因,彭老总在会议之中成为众矢之的,最终于被撤销了在军队内的职务,但仍保留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1959年彭德怀遇到了杨献珍先生,并在日后深切地拉着杨献珍的手说:“你一定要拉我一把。”
那么,这位杨献珍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为何能够让当时的彭德怀对他说出这样的话呢?
杨献珍
监狱传奇说起这位杨献珍同志,便不得不谈到他的传奇经历。
早在1926年11月,杨献珍同志便加入了中国**并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并于1930年9月被安排赴河南开封秘密展开我党的地下活动。
可谁也料想不到,就在1931年的7月,杨献珍竟会在北平被捕入狱,一直到1936年的9月才终于出狱。
彭德怀
而在这整整五年的时间里,杨献珍不仅没有被苦难和折磨击倒,反而在监狱中彰显出身为**的坚贞与不屈。
当时,与杨献珍同志一同被捕的,还有殷鉴、薄一波、安子文等一批**人。他们被**共用关押在草岚子监狱里接受审查。
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到这群忠诚的**人。他们在监狱中成立了单独的党支部和红色党校,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活着出去。
彭德怀
1933年,时任**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的何应钦接管北平后,加强了对政治犯的审查。
他们威逼利诱,要求监狱中的**人出卖同志、指认他人。
可惜,**以前屡试不爽的手段失效了,面对这群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犹如踢到了铁板一块。
不仅如此,杨献珍等人在狱中开始绝食以示抗议,为的只是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恼羞成怒的**将政治审查改为了生活上的折磨。
彭德怀
就在1934年的那个冬天,凛冽的北风卷席着中华大地,使得本就寒冷的北平更增添了一抹凄凉。
在监狱中的**人,因为监狱中恶劣的条件一个个病倒,许多重症病人虽然被送进了病号房,但因为无人照料,终究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等死罢了。
而杨献珍凭借着优秀的身体素质顶住了监狱中寒气的侵蚀。
彭德怀
但见到身边的同志们一个个倒下,杨献珍心急如焚,并主动向监狱申请,去病号房照顾病人。而此时,狱卒碰巧正在发愁人手不够,又见到杨献珍态度坚决,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此后,杨献珍被调到了病号房开始照顾病人们的起居。她每日都非常勤快地打扫卫生,保证监狱内的清洁,并为其他同志提水打饭,将他们照料得无微不至。
当时,许多同志所患重症之中不乏肺结核这类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但杨献珍丝毫没有畏惧仍然尽心尽责。
彭德怀
终于,在他的悉心照料之下,大部分同志的病情都开始逐渐好转,身子也在一天天恢复。
而直到出狱,杨献珍同志才知道,自己在监狱时已经染上了肺结核。只是由于他的身体素质实在过硬,竟只呈现出一些轻微的感冒症状。
除了照料病号,当时的杨献珍还在监狱中坚持进行着翻译工作,为自己,也为其他同志在这物质匮乏的监狱中送上精神食粮。
彭德怀与周总理
从《**宣言》到《反社林论》,一本本马列著作犹如暗室中的一盏明灯,在大伙儿的心里燃起了希望之光。
但是监狱中时常有狱卒会来检查,他无法将这些文学著作进行保留,因此只能在大家阅读完毕后将其销毁,这让杨献珍痛心不已。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持续着,好在党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这些同志。党中央作出指示,让他们用假自首和登报启事的方法出狱。
彭德怀与朱德
最终,经过八次折腾,入狱的53名同志终于全部出狱。
在此之后,杨献珍前后担任过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晋南决死队第三纵队随营三分校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兼教务主任等要职。
那么,杨献珍与彭德怀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彭德怀
相识相知1959年,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移居到了吴家花园当中。
彭老总在吴家花园住的是一处小院,在这周围只熙熙攘攘地住着几个农户,虽然环境荒僻,但胜在安静。
彭老总的家中的陈设非常简单,并无太多的花哨,屋中只摆放着一张沙发和几把椅子,而墙上贴着中国和北京的地图。
在吴家花园,彭老总也没有闲着,他经常与周围的农户一起去种庄稼,而在民众的眼中他也是非常的和蔼可亲。
彭德怀
彭老总经常关心民众生活,始终坚持和群众打成一片。尽管被免职,彭总仍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不仅经常关注民生,还会非常热情地前去帮忙,如果谁家有人生了病,他便会用自己的汽车去接医生来为其看病,并且他还自掏腰包,为周围的农户家中全都装上了电灯。
因为彭老总平易近人,并且经常关怀民众,所以他深受人们爱戴,人们都非常亲切地叫他“彭总”,至于孩子们,更是亲切地喊他“彭爷爷”。
彭德怀
在彭老总搬到吴家花园那年,毛主席便与他就学习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谈话。
而当时吴家花园距离中央党校较近,所以彭老总便提出了就近学习的请求。
其实,早在抗战时期,毛主席就曾因为学习问题批评过彭老总。
“你啊!事务太繁琐也太多,没时间去读书,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基础学说你都不太懂。”
彭德怀
而彭老总自己也承认,尽管在战场上自己敏锐果敢,能征善战,平时却几乎没什么时间好好学习马列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块,自己是有明显短板的。
因此,在这一次的谈话中,毛主席对彭老总参加学习的要求表示了肯定。
“读几年书好,要学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
随后,毛主席嘱咐党员杨尚坤同志以后要经常去查看彭老总的学习情况。一来,是为了查看他的学习成果;二来,则是要帮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大小问题。
彭德怀
得到命令的杨尚坤与彭真一起去了彭德怀的住处,并在那里召集了高级党校党委常委会,就彭老总的学习问题进行了探讨。
而当时与杨尚坤、彭真二人同行的还有一人,他便是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杨献珍同志。
彭真嘱咐杨献珍,关于彭老总的学习问题由他来亲自对接,除此之外他嘱咐了其它委员,彭老总来党校学习是毛主席批准的,要专门派人负责。
彭德怀
彭真说:“彭老总这次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一些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就不必了,关于这方面你们还要向他讨教。你们先探讨探讨,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出来。”
“大家都是同志,有什么问题都要开诚布公地对待。你们在帮助彭总读书的时候,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从此,彭德怀就成为中央党校的一位“特殊学员”,政治局委员到党校学习,彭德怀还是第一个。
这一次的相识机缘,也正式为二人日后的伟大友情埋下了伏笔。
彭德怀
拉我一把以彭德怀的特殊和敏感身份,他不可能与众人一起到学校中上课。
所以党校特地为他编了一个组,还指定了两名教员进行专门辅导,彭德怀就在吴家花园家里学习。
而杨献珍作为一名抗战期间便坚持在党校工作的人,为人一向严谨,行事也一向周密。
他深知,彭德怀性子刚烈、粗豪直爽,有什么便说什么,如果把这些话记录在案,再递交上去,对彭德怀的影响肯定非常不好。
彭德怀
于是,他反复叮嘱两名辅导彭老总的教员说:“彭德怀的谈话听听就可以了,莫要记,回来与我说说即可,莫对外讲。”
一切正如杨献珍所料,被安排照顾彭老总的刘子正同志刚与他相识不久,他便毫不避讳地问他:“你相信一亩地能打万把斤粮食吗?”
刘子正听出彭总话里有话,只能微笑说:“我原来在农村的时候从来没见过,现在就更没见过了。去年杨老在党校种过麦子,当时那些麦子已经是大丰收了,我记得一亩地也就产了七百来斤,这才是值得信赖的产量。”
彭德怀与毛主席
杨献珍为人素来雅正,因此对彭德怀的境遇经常表示同情。杨献珍如此劝告彭德怀:“在历史和现实的一堆困惑面前,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
彭德怀听后恍然大悟,回答说:“好,我明白了!不过现在我是你的学生,你总要给我一把理解的钥匙啊。”
杨献珍听了却笑说:“彭总啊,理解的钥匙你其实掌握得并不比其他同志少,只不过你把锁打开了,钥匙却被禁锢在锁上了。”
彭德怀
闻言,彭德怀激动不已,他简要地回顾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并总结说道:“小时候家里穷,没能好好读书,后来虽然入党了这么久,但是却连马列主义的边还没摸到。”
他希望杨献珍多多帮助他学习,让他迎头赶上来。
因此,彭德怀握住杨献珍的手,由衷地对他说:“你一定要拉我一把!”
杨献珍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建议彭德怀先从《“左派”幼稚病》这本列宁的著作开始入手。并且,在他攻读文学著作的同时,还要参加党校举办的研讨班。
彭德怀
彭老总秉承着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攻读了许多文学著作,在一年之后,彭老总再一次见到了杨献珍,他开始与杨献珍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而事实证明,经过一年的学习,彭老总已非吴下阿蒙了。
“杨校长,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感激你了!”彭老总此时对杨献珍的感激之请已无以言表。
经过阶段性的学习,彭总的学问有了极大的进步。
彭德怀(中)
譬如在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时,彭老总便进行了总结。
“斯大林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找到了有计划、按比例这个规律。而这个规律,其实也就是个平衡问题,只不过这么叫更科学更严谨。”
除了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彭老总还始终心系社会,想要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1961年10月底至11月初,彭总提出,他想到湖南老家走走。
彭德怀
他说:“老待在这里当寄生虫不是个办法,想向中央提个要求到下边去,到公社,到生产队去看看。”
而他的计划是先到湖南,再到太行山的老根据地。
“我还可以参加些劳动,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老吃闲饭不是个办法。”而他的这些想法,几经报告,最终也获得了中央的批准。
据照顾彭德怀的刘子正回忆,他与彭德怀一起在吴家花园的那些日子里,杨献珍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不便去看望和接触彭德怀。因此,在彭德怀动身前往湖南时,杨献珍并没有前来送行。
彭德怀
但在当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的分别对他们来讲意味着什么。
彭德怀自湖南返回后,仍然在积极参与着工作,并于1965年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
至于杨献珍则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派到了陕西。
此后,一直到1974年彭德怀在北京逝世,二人都没有再见过面。
彭德怀
而杨献珍最后于1992年逝世,享年96岁。
对于彭德怀来说,杨献珍可谓是亦师亦友,他不仅教了彭德怀许许多多的知识,并且两人常常推心置腹。
只可惜彭德怀在弥留之际也没能与杨献珍见上一面,当真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