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这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得钱舍人书问眼疾》,讲述了白居易因患有严重的眼疾而心情不好,得到好友修书询问,心下欢喜,好像眼疾已愈。想不到友人的这些诗信对白居易而言成了“诗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吟诗养生防疾的原理在于人的精神和诗中的意境达到高度和谐时,会使人情不自禁进入放松、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诗歌的保健和治疗作用源远流长,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诗歌所具有的感化特性能够促进人的健康。《管子·内业》中有“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的说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云:“《尚书》之三风十愆,疾病也,诗人之四始六义,救药也。”说明了诗所具有的医学功能。唐诗文笔优雅、字词清丽、句式工整、平仄相际,有音乐的节和律,对于疾病防治也有一定作用。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也谈到了读诗的作用:“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意思是诗歌有理顺性情、养心养生之功效。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吟诗诵诗的心理疏导作用、提高身体抵抗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诗歌的内容还具有独特的情趣和艺术魅力。其特殊的感染力,会引起读者情绪的波动,而情绪又可影响相应的脏腑,从而发生其生理效应,达到养生疗疾的效果。清代医学家吴师机在其所著《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国古代,吟诗养生早已被古人认识到并运用到实践中。谢朓是南朝著名诗人,佳句甚多,深受后辈倾崇。唐代诗人李白每当忧郁不快时,就放声朗诵谢朓的诗句,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梁武帝说:“三天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可见,谢朓的诗能疏肝解郁、气和志达。史载,宋哲宗常发头痛,他在宫中有一个专职诵诗的太监,当他头痛发作时就叫太监读一些趣诗,宋哲宗常常听后捧腹大笑,头痛就会得到一定缓解。唐代诗人白居易70多岁在家养老时,饮酒、作诗就是他的养生之道。他在《对酒闲吟赠同老者》中说:“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到了古稀之年时,作《遣怀杂诗》:“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唯有多吟诗。”元代养生家王中阳在《泰定养生主论》中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忧结。”这说明吟诗是一种宣泄疏导的方式,能使人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有效抵御疾病。
诗歌的吟诵和欣赏是一种高雅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意志、情感的文学形式。诗歌对个体可起到放松、疏导、转移、排遣、镇静、娱乐等作用。
诗中有“妙药”,吟诗可疗疾。吟诵诗歌,特别是与医药、养生、保健内容有关的诗歌,既可使人领略诗的艺术美,又可通过对诗歌的感知引起与诗人的共鸣,陶冶情操,促进心身健康,还可以使我们学到许多有关医药、养生、保健等知识,一举多得。
当然,诗疗的接受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充分领略和感受诗歌的意境。(严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