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杨立元 ‖新时代“创业史”的书写者——杨勇创作论(下)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以人物塑造为核心。这些人物形象应是“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9]。

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一方面具有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上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蕴含着“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目的,就是向人们展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前进方向,给人们以鼓舞和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创造这种典型的意义在于:“它的激情是全人类的幸福,是完美。它的信念是人是伟大的。它的道路一直通向那崇高的目的。”[20]在《镇长》《最美的青春》《最美的乡村》等电视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无私奉献、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的典型人物,也可以称为“新时代开拓者群像”。在这些人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又集萃着新时代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最美的乡村》围绕着紫塞市的扶贫工作,运用多维度、多侧面地刻画了乡镇干部唐天石、包村第一记辛兰和返乡创业青年石全有三个不同人物形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坚克难、历经坎坷、无怨无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脱贫绝不收兵”的坚强决心,用“爱脚下这片土地”的初心意识、“坚定前行的足迹”的使命情怀,以及“把希望留给大地”的理想情操和献身精神,成为扶贫工作的典型人物。

该剧第一单元描写了以军转干部青山镇党委副记唐天石在扶贫工作中不畏艰难,勇于作为,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走上了乡村致富康庄大道的故事,表现了基层干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完美鲜活地塑造了唐天石这个既有退伍军人宽广胸怀阳刚气质,又有心系乡村脚踏实地很接地气的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真实形象。唐天石被调到紫塞市宽河县青山镇任党委副书记后,主抓扶贫脱贫工作,他深入那家沟村定点扶贫后深入贫困住户调查摸底、走访谈心,一户一户建档立卡。他仔细研究国家扶贫政策,厘清扶贫条款,将贫困村民的真实情况掌握清楚,对不符合贫困标准而被误评及符合贫困标准却没被评上的两种情况给予坚决纠正,最终使真正困难的赵凤仪得到了政府资助,也让“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政策得以落实。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扶贫政策以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真正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仅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更加坚信党的领导;也令广大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这种剧中人物与受众同频共振的艺术效果正是该剧高标创作的成功所在。第二单元完美呈现了紫塞市电视台主持人辛兰的角色设定,改变了以往扶贫剧女干部形象相对少见的状况。辛兰作为三道河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深入百姓家中调查摸底确认贫困家庭,纠正违反政策的扶贫补贴。为搞好扶贫工作,她发下了铮铮誓言:“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紫塞儿女,是我们不能遗忘,也不敢遗忘的亲人呐!所以我必须坚持到底,直到圆满地完成驻村任务,协助当地政府,带领全村脱贫,才能回来”。在工作中,她坚持原则、刚正不阿、迎难而上,无所畏惧,既有女性的细腻与甜美,也有男性的刚毅与韧性。她用自身的行为完美诠释妇女能顶半边天,女同志也能干成脱贫攻坚的大事业的道理。第三单元表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石全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投身家乡脱贫攻坚的积极作为。他回乡后决心创业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家乡建设成为最美乡村。他积极规划创业蓝图,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基础,带领全村人努力改善乡村面貌。与发小同学将村里原来废弃的仓子沟,投资几十万元开发建成了农家体验基地,打造绿色小镇。利用金山岭长城旅游资源的优势,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窗花、打铁锅、木工、漏粉条、“巴大碗”等传统特色产业。为了增加客流量,他远去北京找到直播快手肖歌到农家体验基地直播宣传,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紧跟时代的特点。在他的带领下,村子走出了一条绿色农业和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特色之路,全体村民最终过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

除此,作者在次要人物的塑造上也极具个性,鲜明地表现出了有血有肉“这一个”,让人过目不忘。如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的老退伍兵、老支书邢铁山,勇于改正错误、带领村共同致富的那家沟村支部书记那文斌,复员返乡、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上河峪村支部书记卢振兴,努力工作、不辞劳苦三道河村支部书记关文龙,直言快语、好说多话的扶贫干部肖宇驰,改懒变勤的懒汉金满堂,良心回归的醉鬼老栓,等等。这一个个人物形象活脱、血肉丰满、生动感人,构成了脱贫致富中完整而又完美的形象图谱。在典型形象的创作中,作家在严格恪守写典型人物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同时还遵循特征性原则,即抓住人物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把生活化转为艺术化,或叫做“特征化”。就内涵而言,这种“特征化”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是具体、生动、独特的;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深刻和丰富的,即个性与共性的契合、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独特性与丰富性的妙合,这样不但表现出了人物具有独特鲜明的性格,也使之具广泛的代表性,成为“一群人”或“一类人”的代表。如《最美的青春》中的冯程三年不下坝、拼死种活树的执拗性格,源于他对的家乡的挚爱。这片土地是他父亲战斗牺牲的地方,他爸爸妈妈相亲相爱的地方,也是他的生命之根、情感所依的一方热土。他将在此造林看得高于一切,是他毕生要完成的神圣事业,正是这种强大的内驱力和塞罕坝的外在环境形成了冯程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特质,使其具有“这一个”的鲜明性格特征,诠释了“最美的青春”的真正意义。在这个人物身上始终激荡着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如他不畏艰难、不惧生死的坚强性格,在极地生存的挑战精神,在塞罕坝植树造林的献身精神都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显现。在作者笔下的其他人物也不是单色调的,而是极富个性的。如“老领导于正来、军人赵天山大队长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无不契合人物身份,表演自然生动;先遣队中季秀荣、孟月、沈梦茵、那大奎、隋志超等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作品对每一对人物关系的情感发展的设计都处理得极为妥帖合理、铺垫细腻准确。其他如理智强大、内心冰冷的利己主义者阎祥利,犯错犯罪、但内心善良、充满正义感的张福林,逐渐转变看法、义无反顾保护冯程的政工干部曲和……每个次要人物也都把握得生动到位,决不刻板、更不概念化,避免了作品因过于干净简单而丧失生活的丰富驳杂。该剧的细节设置尤见匠心,一个烟斗、一堆吃剩的粮食、生死考验面前一场披肝沥胆的恳谈、磨咖啡豆的小磨……都极形象传神,对人物情感、人物关系的推进都发挥着恰到好处的审美功能,也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21]。就这样,杨勇塑造了承德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典型人物群像,在他们的身上荟萃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美质,因而成为了具有时代精神和典型意义的人物。

杨勇作品的结构是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体现了他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如《最美的青春》采用了“热血青春的生态叙事”和“表达、调节和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模式”,第一次“将生态批评视角引入青春剧的类型叙事中”,通过“对历史的回溯、第一代造林人精神的赞扬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积极呼吁人类对于环境的责任伦理,从而建构人类应有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和生态理想”。这种以生态叙事表现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传达塞罕坝精神表现手法,而纪实风格与戏剧元素相融合,艺术真实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创作特点则是“建立在创作者对类型开掘、艺术表达和打造精品的美学追求之上”的,[22]给以审美的愉悦和新奇。《镇长》采用的是历时性结构,是以人物的行为轨迹和情感逻辑为主线而一脉贯穿。在戴兴镇长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具体行动中,“一个透着时代的理想、青春的火热、人生的智慧、新人的魅力,既真诚又纯粹的青年乡镇干部形象跃然剧中”。同时“人物台词和镜头语言共同构筑起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般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化的视听语言。由于有了这样一层艺术氛围的包裹,观众便会在十分松驰的审美状态中去感受主人公精神的伟大与崇高”[23]。而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是以三个独立的故事单采用全新视角,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力地表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时代重大主题。《最美的乡村》三个单讲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故事。但又共同演绎着脱贫攻坚、共用致富奔小康的同一主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先河:“其故事结构一反常态,不是以往的影视剧一条主线贯穿到底,每一个人物都有始有终。而是分为三个单元,以扶贫攻坚这条主线,将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这样看上去情节跨度较大的三个小故事有机地衔接贯穿起来,这样的处理既相互关联,体现了脱贫攻坚的具体做法和提倡的方向,又笔墨集中,跌宕起伏,让人百看不厌。所以说故事人人会讲,但是怎么讲得精彩,怎么讲得不露痕迹又能表达出思想内涵,就有了高低之分。从全剧来说,如果这几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一个主线穿到底,在空间上,篇幅上都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无奈之举’却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在形式上让人眼前一亮’,这不能不说主要编导们对题材把握的灵活性和勇于创新的尝试为成功打下了基础”[24]。


其次,勇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山乡的民俗风情、奇闻异事、塞北景色、生活场景、话语方式融合成一幅丰富多彩、绮丽动人的图景,绘就了新时代燕山脚下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令人赏心悦目。随着剧情的依次展开,人们在观剧中不仅一享视觉盛宴,也欣赏到燕山脚下美丽乡村的大美风景,同时还能从主人公身上感悟到鲜明的时代精神,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思考。同时,作品中的一些地理环境的描写也是如实描写,如塞罕坝、功勋树、紫塞市(承德市)以及一些村镇等用的都是真实的名字。同时剧中的农家乐特色旅游、养蜂合作社、刺绣、食用菌栽培等民俗风物,也都是山村脱贫致富生动写照。还有人物充满个性的语言也充满了地方特色。再次,他的作品表现了崇高的审美色彩,实现了诗性和理性的完美契合。勇的作品有很强的纪实性,但却在纪实中流溢出强烈的诗性和激情。这一方面来自于主人公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贫穷的生活环境的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火热激情和崇高力量,另一方面也来自作家对这些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所充满的深切感佩和由衷赞美。他诗化了这激情燃烧的岁月,描绘了这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历史,弘扬了伟大的时代精神。作品中主人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鞠躬尽瘁、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也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升腾起一种启迪心灵、鼓舞精神的力量。

可以说,杨勇的作品是民族精神的伟大展示和崇高理想具体实现,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壮丽华章,是净化心灵、纯化精神、美化道德的典范文本,更是具有历史容量、人性力量和美学质量的“创业史”。‍
参考文献:
[19]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343─344页。[20]阿·托尔斯泰:《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22]岳璐、邓天一:《浅析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主题呈现》,《中国电视》2019年第1期。[23]汪帆、肖钧:《电视剧〈镇长〉得失谈》,《百度文库》2012年3月16。[24]王琦:《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紫塞大地脱贫的生动照〉》,《解放军报》2020年7月20日

推荐阅读:

杨立元 ‖《小镇传奇》后记

关仁山 ‖ 不仅仅是怀念——序杨立元小说集《小镇传奇》

杨立元 ‖ 滦河诗群总论 ①

杨立元 ‖ 滦河诗群总论 ②

杨立元 ‖ 战士的歌手 祖国的赤子——李瑛诗歌论

杨立元 ‖ 心血的凝聚,性情的显示——夏玉祥创作论

杨立元 ‖ 生命与诗风雨同舟——苗雨时诗学论

杨立元 ‖ “一年四季黄台下,只钓清欢不钓愁”——读霍志国兄《过往黄台》

杨立元 ‖ 一部难忘乡愁的真情之作——读韩进勇的《老槐树下的故乡》

杨立元 ‖新时代“创业史”的书者——杨勇创作论(上)

作者简介: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纪念与怀念》。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上一篇:应山进士—傅凤翱
下一篇:关于立冬古诗经典大全最新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