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流年岁月
——“三进三出”咸林中学的往事回眸
作者:吕卓超
我是瓜坡中学六四届毕业生,当年九月满怀求学希望走进了咸林中学。往事不堪回首,十年稍纵即逝,我的心底永远沉积着关于高中母校的往事。岁月流逝,我虽已逾古稀之年,总想把镌刻在心底的桩桩往事写出来。咸中老校门一进咸林(续)
二、咸林中学————全国先进办学单位
校风、教风与学风如何,事关学校建设发展和成败的关键。因为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是学校追求的管理目标,是培养名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师生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是衡量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标志。回顾咸中的创业史,我们有理由这样说:咸林中学的良好校风、教风与学风源远流长,体现了优良传统与现代思想的交融、先进文化与地域人文文化的交融两大特点,是母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1.先进教育思想催生创立的新型学校1918年元月,杨松轩、顾熠山、张定九至汉口、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考查外地教育,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创办中学的信念。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正风起云涌,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各种新文化、新思想不断涌人,教育思想也日新月异。咸林中学的创办者们,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不断吸收新的办学思想,创立新的办学之路,积极大胆地推行教育改革,力图将咸林中学办成一个顺乎世界潮流,领风气之先的新型中学。首先,他们选聘优秀教师,特别重视吸收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人来校任教。在咸中开办之初、就聚集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思想进步的优秀教师。如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毕业的魏野畴(教历史)、常汉三(教国文),北京大学毕业(或肄业)的王复生(教国文)、王愚廷(教数学)、严少儒(教数学)、蔡颂臣(教英文),湖北中华大学毕业的张凯堂(教英文),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曹荩生(教英文)等。这些教师,大多都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学业精,思想新,有担当精神,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民主与科学精神。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在杨松轩、顾熠山、张定九、郑云章等的领导和组织下,在1919年4月8日,召开咸林中学成立大会。大会推选杨松轩、张益斋分别担任校董事会董正、董副,薛辑五为首任校长。咸林中学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为办学宗旨,革除旧式教育弊端,采用先进治校思想,倡导民主,重视科学,强化实业,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建立工读生、免费生、贷费生等制度,为贫寒子弟入学创造有利条件。在课程安排上,除教育部规定的国文、数学、理化、史地、英文、体育等课。魏野畴提出两校(咸中、教高)职权组织大纲,完善了两校的组织架构,使其职权责任更加分明。魏野畴还增设了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进化史、文字学、农学、簿记(会计)、注音字母等课程。在教材上,他认为使用旧教材,是浪费学生光阴,主张教材革新,用反映新文化、新思想的教材取代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教材。魏野畴讲历史课时,就使用自己编写的《中国近世史》。王复生、顾熠山等上国文课时,自选教材,所选文言文,多为富于人民性、暴露社会黑暗的优秀文章,还增加教授一些白话诗与白话文。顾熠山教授地理课时,还自编乡土教材《华县地理》,受到学生欢迎。新创办的咸林中学,思想比较自由,学校生活比较活跃。虽是一个偏僻闭塞小县城的学校,却出现了生机勃勃的运动会、新剧团等在大城市才能见到的新鲜事物。新剧就是话剧,中国的话剧产生于1907,魏野畴将这一新的文艺形式带到咸中。师生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富于时代精神的剧目:《孔雀东南飞》、《木兰女士》等,以后还有反映现实题材的《卖国贼》、《一点虚荣》等。这些运动会、新剧团,还经常对外开放表演,让四乡百姓开阔了眼界,轰动了方圆数十里。学校提倡创办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基础上,1925年8月,学生自治会改组为咸中市。咸中市仿照现代国家民主制度,学生作为市民,选举产生市议会,市议会选举产生市政厅与市法庭。市议会是立法机关,市政厅是行政机关,市法庭是司法机关,分管学生自治事务。咸中市的设立,旨在练习学生自治,培养公民能力,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咸中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为了纠正读书人鄙视劳动的陋习,咸中的学生都在本校附设的园艺部、木工厂、合作社内参加劳动,既实习生产技术,又受到劳作锻炼。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如搬砖瓦、运木料。每年春季,组织学生植树栽花。学校还根据学生大多为农家子弟的现实,每年夏初的麦收大忙季节给学生放忙假两周,让其回家帮父兄进行收割碾打,使学生不忘农家艰辛,培养劳动观念。麦收放忙假,在关中地区为咸中首创,以致各校纷纷效仿。今天学校增加劳动教育课,“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教育方针不正是新时代教书育人的迫切需要吗!2、誉满三秦、晋南、豫西的“陕东最高学府”咸林中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杨松轩先生去世后,咸林中学曾一度陷入了发展困境,故然与当时的时局以及天灾有关,造成办学经费困难,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有思想善管理的领导,造成学校“精神涣散”、“管理乏人”的现状。为了彻底摆脱困境,使学校重新获得生机,从根本上得到新的发展,经杨钟健推荐,聘王子休任咸中校长。此举又一次促进了学校的新发展。杨钟健(1897——1979)王子休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位思想进步、精明干练、勇于创新的人。他到校后,与诸校董齐心协力,共度时艰,重振校务,继往开来,使咸中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学校在办学思路上,以“使咸校成为陕东幼稚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最完之学府,而树立开发西北文化之中枢”为办学目标,大胆创新,彻底改变维持现状的保守姿态,立足长远,努力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并从教师、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此举成效显著,一时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当时,慕名而来此求学者,除华县本地外,还有关中东部的十几个县,以及西安、长安、高陵、三原、泾阳等县市,还有来自晋南、豫西等地的外省学生。这一时期,咸中以优良的校风学风、较高的教学质量、相应的学校规模在关中东部名列第一,获得了“陕东最高学府”的赞誉。省教育厅曾予以嘉勉,国内教育界名流来校参观视察者络绎不绝。1936 年10 月,在纪念建校30 周年时,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及省内知名人士皆向咸中致送贺礼并题词纪念,可见咸林中学在当时的社会声望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3.新中国成立为咸林中学的发展迎来新机遇新中国成立使咸林中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咸林中学先后经过1949--1950从私立到公办的转折,有了从1952---1956年的阔步前进,在 “大跃进”中快速推进以及1961年后的调整与提高,学校管理成效显著,面貌焕然一新。好的校风离不开好的领导及善于管理。1949年5月--1950年3月,组织任命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华县孙堡村(今大明镇)徐振华任代校长、校长。徐振华为早期**员,曾担任省委候补常委。1929年7月中旬,中共陕西临时省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辛市召开。根据中共中央对陕西工作的指示,会议决定今后主要工作是恢复组织、抓紧士兵工作和救济难民工作。会议调整了省委领导成员。省委常委三人:杜衡(书记)、王林(组织)、张蔚森(宣传),候补常委徐振华、刘志丹。1952年9月--1966年6月组织又任命赵玉矶担任校长。赵玉矶上任后,他思想进步,视野开阔,作风踏实,领导有方。他及时针对教师队伍精神涣散,部分骨干教师不安心任教的苗头,为留住人才,主动与教师推心置腹谈心,明以事理,同时言传身教,关爱备至,有效调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在教师的任用上,学校重学历,但不唯学历,看实际表现,看教学效果,注重老中青的合理搭配,对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如杨芝芬、蔡文甲、王乾桢等老教师,让其担任教研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对有学历,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如张志勇(西北师范学院肄业)、杨君柱(四川大学肄业)、王竹林(西北师范学院毕业)、邝先琼(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李世昌(陕西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高朴翰(北京大学政教系毕业)、乔芝蓉(陕西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雷富民(陕西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等让其担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或课任老师,发挥其骨干核心作用。经过艰苦努力,1960年学校在高考中夺得了全渭南地区第一、全省140多所高中第12名的好成绩,其中数学、英语、化学科成绩均为全省第六名,全校五个毕业班208名学生,除因政审不合格的9名学生未录取外,其余全部被各高校录取。其中刘维忠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都华忠考入清华大学。同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省、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2月赵玉矶校长代表学校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获得周恩来总理署名的“先进单位”奖牌一面。4、不可多得的学习生活片段(1964.9--1966.6)1964年9月,我们满怀豪情的迈进了咸林中学,开始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对于不曾见世面的我们,对学校环境的优美,对教师的崇敬,对学习的渴望,对新同伴的热爱,一切难以用语言表达!学校大礼堂高悬着由国务院周总理亲自颁发的书有“先进单位”四个大字的金色牌匾,“树立百分思想,誓夺全国第一”标语牌闪闪发光,激励着同学们刻苦学习,攀登第一。遗憾的是1966年6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一年零五个月的上课学习,学校便停了课,正常的学习生活彻底中断。尽管如此,我们仍收获了许多,体验了许多,成长了许多。记得那时全校教学班由1961年的25个(高中14个,初中11个)降至14个(高中8个,初中6个),学生由1961年的1280减少到775人(其中女生286学生,占总数的37%),教职工也由1961年的76人精减为62人。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由于学校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在教学上,学校也纠正了前几年的左倾错误,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狠抓教学质量的恢复与提高,学校面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可喜的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于1965年将在校的高中学生全部转为城镇户口,以解决生活问题。从此我们告别了初中上学期间“开水泡馍”的年代,享受了商品粮的待遇。同学们从心里感谢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人人努力学习,个个争当先进,决心以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光。1966年五月四日吕卓超获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咸林中学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好的学风也离不开好的教风,好的教风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咸林中学曾经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语文教师有刘琦、程正江、雷宏庆、李天民、柳荫农、安怀谦、刘建民、任敦厚等;数学老师有杨君柱、阎世道、拜志章、乔芝荣、王文健、夏志敏、袁景伟等;俄语老师有李世昌、业敏之、梁元武、何谦基、孟志厚、何谦基、苟德胜、张继祖、季文虎等;物理老师有高永义、张志勇、邢锁等;化学老师有王乾祯、曹永斌、张松寿等;政治老师有高璞汉、贾文举、王竹林、雷富民等;生物老师马铃荃;地理老师马振瑞;体育老师有蔡文甲、杨金成、魏占朝;音乐教师罗春生等。他们个个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广大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育了良好的学风。那时虽然教师分高中组和初中组,分年级上课,但广大师生能够融为一片,大家都彼此熟悉和了解,同学们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曾给我们班任课的老师有:政治老师高璞翰、语文老师程正江、安怀谦,俄语老师孟志厚,数学老师杨君柱、阎世道、乔芝荣,物理老师高永义、张志勇,化学老师王乾祯、张松寿,体育老师蔡文甲、杨金成、魏占朝,音乐教师罗春生,地理老师马振瑞,生物老师马玲全。高璞汉、程正江两位老师曾任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高璞翰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他说话时有一点南方乡音,但讲课时仍然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年轻有为,讲课生动活泼,充满激情,趣味性强,深受学生喜欢。2022年9月4日清晨,我收到师母刘老师的短信“卓超:你们的恩师于九月一日十时二十八分,幸福平安的走完他人生的最后历程,驾鹤西去,疫情期间,不忍心让你们奔波劳累,事后方告知,请转告各位同学谅知。不盛感慨而赋之。”惊悉恩师逝世,心情十分悲痛!我便把恩师逝世的消息发到我们班与咸中老三届微信群。高六七级二班及咸中其它班级学生纷纷发来唁电,深切悼念敬爱的高老师!文革期间高璞翰老师遭遇不公平对待,曾被下放到华县金堆城矿劳动。但由于他德高望重,后担任金堆城矿教育处处长,之后有被推选为华县政协副主席。程正江老师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从1964年9月至1966年“文革”开始在咸林中学,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课,不到两年就停课了。她教学认真负责, 授课言辞优美,语言犀利,条理明晰,内容引人入胜,板书苍劲简雅。其教学风格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学生。更可贵的是,她敢于严教严管。名师出高徒。在程老师的教学指导下,全班同学学习语文课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语文课的教学成绩提高很快,全班作文优秀者甚多。同时,程老师性格刚毅,意志坚定,斗争性强,坚持真理,明辩是非,同情弱者,其不惧邪恶的风骨精神,得到了咸林中学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和赞许。前排左起四五刘桂芳和高璞汉老师夫妇、右起五是程正江老师。在良好的校风、教风滋润下,同学们的学习风气十分浓厚。清晨早读,书声朗朗,课前歌声嘹亮,不论上课、完成作业,还是课外活动,人人争先恐后。晚饭后风景路上来来往往的同学们,欢声笑语,整个校园生活井井有条,洋溢着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同学们除了学好各门课程外,课外阅读也自然成了一种习惯。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我就阅读了《春》、《秋》、《家》、《《创业史》、《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战争与和平》、《红楼梦》、《基督山伯爵》及巴尔扎克的小说等书籍。自从入校后,学校响应党的号召,继续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校经常收到校内外的表扬信。同时学校组织学生访贫问苦,请“三老”(老红军、老革命、老贫农),讲“三史”(家史、村史、阶级斗争史),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尊师守纪蔚然成风。记得县城南街一位老红军刘福汗、县武装部一位老革命阿姨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思想觉悟,一个个倍加努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学校当时的文体活动也丰富多彩。课余时间师生大唱革命歌曲,排编文艺节目,开展体育运动。一时间校内乐器声、歌声到处可闻,体育比赛接连不断,师生的课余生活空前活跃,文体活动在渭南地区乃至全省享有盛名。1964 年,由赵玉玑校长导演、师生联合排练的大型话剧《年青一代》在校内外演出,受到观众的一片赞扬。学校后来师生排练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我们也是参与班级。1965年5月在校内和西关剧院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高六七届二班舞蹈表演“毛主席的光辉”一幕的歌曲歌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校长赵玉矶、教导主任原端生、后勤主任陈光化等学校班子领导下,敬业勤奋的教师,兢兢业业的后勤员工、刻苦学习的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凝成巨大合力,共同书写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灿烂一笔。作为咸林中学一名学子,我们充满着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未完待续)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