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22集)

2023-05-06 21:55:15

文字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请以录音为准。文字部分,欢迎大家一起校核,有错误或分歧的地方,请留言告知!

原声版:

降噪版:

文字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第二十二集

『自从受身含识已来,居三界尘劳之内。犹热病见鬼,于非怨处认怨;若翳眼生华,向无爱中起爱。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觉知,莫能暂省。今更不信,复待何时?

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

定慧圆融

--禅解相应

其四分三量诸多义门,下当广辩。

问: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殊诃阿难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

答:此为未知者说,不为已知者言;为未行者言,不为已行者说。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

今只为初学未知者,己眼不开,圆机未发,须假闻慧,以助初心;为未行者,但执依通,学大乘语,如虫食木,犹奴数钱。乃至尘沙教门,皆为此之二等。因茲见谛,如说而行。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闻之力,犹膏助明。

以劣解众生,从无始来,受无量劫洞然之苦。只为迷正信路,失妙慧门。狂乱用心,颠倒行事。何乃盲无智照,翻嫌真实慧光;贫阙法财,更怯多闻宝藏。』

这是一节,下面又另起一节。

『自从受身含识已来,居三界尘劳之内。犹热病见鬼,于非怨处认怨;若翳眼生华,向无爱中起爱。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觉知,莫能暂省。今更不信,复待何时?』

这又是一节。那么彻底地说,一切众生,『受身含识』四个字要特别注意!譬如我们六道轮回,现在我们大家都是人,有这个身体在,身体部分是身。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个机械,中间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心与识,活到叫做精神,死了就叫做灵魂。那么佛学呢,死了那个灵魂啊不叫灵魂,刚死,另外第二个受身。这个身体得到什么?还没有转胎以前,不一定变人哦,第二个生命,在身体没有得到以前,这个叫中有身,中间所存在的。这个里头,我们学佛啊基本用功夫,先在里头要搞清楚。“受身”,我们这个身体内部“含识”,包含这个“识”。所以“识”,唯识的识,这三样东西连的,三个作用:暖、寿、识。身体上面还有暖气在,他的寿命就在,识的作用还在。

譬如我们,假使人,我经常说,说我们这个人的现象啊,死亡是从下部开始死亡的,年纪越大,两个腿越没有力了,慢慢两个脚也冷了。所以说老年人脚心,两个脚底心还发热的,袜子都穿不住的,有许多人,身体特别健康,那他的寿命一定很长。换作一般人,慢慢都从下部开始冷上来,所以慢慢两个腿也走不得了,风湿病也来了,走不动了。最后两个腿拖起来走,走路要这样摇起来走,那么拖起来走,两个腿半死亡,半部已经没有了。冷却到什么地方,寿命切断到什么地方,这个识就分散开了。所以我们到死亡,整个的一口气不来,整个身体都凉了,暖、寿、识是连到的。

因此,像过去西藏的密宗的研究,把八识配合身体研究,意识在头脑部分,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都在这里了,前面外表,意识就在头脑里。第七识,与生命俱来这个我识,在内在的。第八识在哪里?说在督脉,在这个背脊骨一直到大脑。不过这个说法不一定对的啊,就是说,后世因为西方生、西方的文化、医学来,生的研究,那么产生这种新的说法,不一定完全对。反正我们这个精神作用啊,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指甲上都有,很奇怪的啊!

譬如我们的指甲经常可以剪它,头发可以剪它。当我们没有把它剪断以前,拉你一根头发,你还是有感觉啊,整个的人就有感觉。一根汗毛一碰,同我们全体识还起作用。当这一根汗毛,或者一根头发、指甲把它剪下来,你再把它踩踏,我们这里没有关系。所以呀,研究心与识的关系有很多的课题,很有意思。

所以这个研究唯识学家问这个学禅宗的,一切唯心、心性,他说一个蚯蚓,一条蚯蚓,或一条蛇,你把它砍了,砍成两截,两头都在动,本性在哪一头?一条蛇,你把它砍成三截,它三截都滚起走,有些厉害的蛇,它自己还会兜起来,还活得起来,它的本性在哪一截上?那么何必蛇,当我们的指头,快刀一下把它斩下来,这个指头自己还在跳动,你看到自己那个细胞,这个指头剁下来还在动。你说哪个里头有没有我?没有我,它怎么有活命?还在动,跳动?有我,已经跟我俩分离了,那我们只觉得这里痛,那个痛,砍下来的那个指头不会晓得痛。晓不晓得痛?还是晓得痛,你没有去体会,体会了还是晓得痛,砍下来那一节还是晓得。

那么唯识学家的答复很简单,一个蚯蚓把它砍成两截,两头都在跳动,这个心识在哪里?就是说“余命未断”。余命,剩余的生命,也可以叫它“余力”,那个力没有断。比如我们这个汽车胎,开车的时候要快刹车,在高速公路上快刹车,它那个轮子还在动,其实我们刹车了,它余力未断,没有停止。所以生命的力,生命也是一股力量,所以业也叫做力,业力。

由这个道理晓得我们,所以“受身”依佛家来说,佛家说一个人的生命,像我们拿人来讲,举个例子,其他生命不同。当一个男的、一个女的,精虫跟卵臓两个结合的时候,没有“含识”,没有这一个灵魂的加入,不会变成一个人的生命。当然现在有很多人问过我,那么试管婴儿不是一样有?这个同那个男女性行为没得关系,只说精虫跟卵臓结合的时候,它有一个力量,三元凑合才构成了这个生命。“受身”的时候一定“含识”,含藏心识的作用,这是初步的现象,粗浅的。

严格讲起来,“受身”,那个男性的精虫同女性的卵臓,它这两样东西本身也是阿赖耶识的功能,这个研究起来就很麻烦了,要讨论到心物一元的哲学中心中心去了,要拿许多现在各种学问的说明,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等把它集中拢来,这个就很讨厌一件事情,当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概讲啊。

所以这个人,我们普通啊,“受身”里头就含得有“识”。实际上我们老了,人老了,这个生理机能老化了,这个眼睛矇矇看不见了;耳朵也重听【2】了,听不见了。这个时候,是前五识的,那个也可以讲它丧失那个功能,生命的功能啊已经走入了死亡的狀态、消散的狀态。讲死亡太难听了,拿中国易经来讲是“盈虚消长”,消失的那个狀态去了。那么这个时候所含的含识呀,前五识像这个花一样,这个花瓣哪,慢慢在谢了,但是这个花还是存在,慢慢蔫了,没有那么新鲜,它的生命的功能没有那么开展了,是收缩了。收缩了,这个道理是第二个生命的快要开始以前,这个中间说出来都很多的,大概都提一点头,都没有详细说完的,等于说只列了几条纲领、这个课题大家去研究。那么,主要的就是说明这四个字。

我们“受”,感受有个身体,所以又谈到佛法里头有个十二因缘,身体的觉受啊,因为有了这个身体,就两个:触与受,有触、有受,有感触。这个感触,譬如我们大家坐在这里没有什么,诶,你说旁边这个人坐着:“他身上好热哦,蒸过来。”这个就是你感触;这个空气里头舒服不舒服,这就是触。有触就有感受、觉受。这个受呢,包括一部分是生理的,一部分是心理。由生理的受啊,引起心理的感受,舒服与不舒服。

所以呀,我们身体之所以存在呀,自己,我们一天到晚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玩弄这两个东西,作用,触受作用,在玩弄觉受。所以感觉到身体健康不健康、舒服不舒服,乃至于眼睛啊近视难过不难过,都是在玩弄觉受。所以佛学这个道理搞清楚了,回到心理来实验,你把自己心理上觉受的功能,能够解脱拿开了的话,这身上的病都好了,因为这个身体它有生命本能的治疗把你治疗好了。你越姑息它……,我们实际上一天到晚在这个上面,生理方面。

所以十二因缘,触缘受、爱,中间就含这个爱,爱就是喜欢自己。等于我们人,每个人喜欢自己,照照镜子,越看自己越可爱。说你这个长得不好啊,赶快死掉,去换一个好的来。“算了!我还是这个吧。”因为我们这个很可爱嘛!每个人一定爱自己这个。触、受、爱,爱就取,自己抓得很牢。所以取缘有,有就缘生,生就缘老死,讲起来是个程序,实际是一套,这个功能必然,所以叫十二因缘。

同样的,我们假使打坐做功夫的人,你注意呦!我们大家现在有许多人在学禅哪、学佛啊,实际上对不住,你都在玩弄觉受,自己在玩弄觉受,没有解脱。然后坐在那里:“唉哟,今天昏昏沉沉的;哎呀背脊骨不舒服;哎呀清净一点了;啊,今天有进步。”在玩弄觉受,自己被身体困住了。就是说『以心取心,以幻缘幻。』当然,我希望大家是这样玩弄觉受,然后我才有机会好吹牛嘛,永远看到很高!问我总有道理讲。如果你们都解脱了,我就不能够在这里上课骗人了,那就各个成功了。哈,千万不要玩弄觉受哦,大家注意啊。能够把觉受解脱了,你可以得定了,差不多了。所以觉受境界不是定,这个千万要搞清楚。

可是呢,我们第一个,对我们最严重,譬如诸位现在自己就可以测验。这个测验很容易,我们坐在这里,像我站在这里,诸位坐在那里在听讲,你自己反省一下看,感觉的情况多?还是听这个话,想这个思想?这是两件事。大部分你坐在这里还是在感觉自己这个身体,觉受困扰你非常厉害在那里。在这里坐的舒服不舒服啦,一下觉得听得注意的时候,然后放下——觉受,都在玩弄觉受。这个东西困到你,在你生命当中困住你十分之七;思想,这个困扰你只十分之三。今天觉得舒服不舒服,对劲不对劲,都在那个觉受里头搞。然后冒充,以为通了奇经八脉,哪有这样简单?奇经八脉通了,督脉任脉通了,眼镜可以摘下来了,不需要戴了,好了。比方啦,还有其他的象征性,多得很。就是给你奇经八脉都通了,是觉受的范围,并没有脱离觉受,只能够说你用功或者修行这个用功,有境界,有一点功夫了。

功夫很简单,一听这两个字就没有价钱了。功夫,人家问我,什么叫功夫?方法加上实验、加上时间等于功夫,就是那么一件事。这个没有稀奇嘛!一个方法加上实验、加上时间,那么总和下来叫做功夫,这个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东西呢,道理是『将心取心,以幻缘幻』来的。

所以,我们大家许多不管你修显教、密宗、哪一些等等,多半是玩弄觉受自己不知道。所以学佛啊,教理行果自己没有去穷。所以有病的人身体为什么静坐啊、学佛,没有能够……,“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病”,学佛以后吃这个药没有好,你始终被觉受所困。觉受的解脱很难哦,觉受能够解脱,差不多啦!嘿,那可以敢吹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大部分当下还不算了道。

所以这个觉受呢,你的意识统统给它困住了。换句话,八识,心的作用给这个觉受把它困住在那里、搅在那里,始终把你给脱不开。这个力量很大!我们经常说,譬如我们的精神啊,比方一个白蚂蚁一样,一个白蚂蚁在电风扇转得很快的时候,在这个轮回的圈子里你怎么样都跑不出去。我们的身体呀,这个精神这个识呀,在这个肉体上,肉体里头它在轮回啊,血液的循环快得很哎!我们自己不觉得,血液的循环在里头快得很,你脱不出来在那里。所以静坐静坐,慢慢把你澄清一点,有时候思想偶然脱出来一下,生理跟心理俩同等的力量。

所以,我们从『受身含识』以来,始终困在三界,讲义里头有没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在生理部分,欲界这一部分开始,在这个肚脐以上一直到下部——欲界;这个上面到这里——色界;再悬空——无色界。我们的精神,在中医来讲缩小叫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始终脱不开这个东西,它是一股力量,你怎么把它解脱不掉。

『居三界尘劳之内,犹热病见鬼。』高烧的时候我们看到鬼啊、看到很多可怕,或者邪暗的,那都是假的,非量。当我们在高烧,脑神经烧到高烧的时候,眼睛看的都是幻境来了,那是非量境界。实际上我们现在当然没有非量啊,很清醒,也没有高烧,没有发疯了。如果拿佛眼看来,我们心性本来无事的,可是我们现在感觉到有那么多事情,还是在高烧哦!还是在发疯。我们现在觉得大家满堂人坐在这里清醒,如果以本体的这个基本的理性看来,我们现在正在发疯,非量境界,所以等于是『热病见鬼』。

『非怨处认怨』佛法这个怨哪,是非恩怨哪,我们人活着,一天到黑都在是非恩怨中嘛,都在是非恩怨。上一次我们就提到过,不是两首古人的诗吗?这个“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是不是在这个课上就讲过的?是在这个《宗镜录》讲过的啊?哦,不在这个“宗子”里头啊,在《孟子》里头讲了。古人有两句诗你写上:“广知世事休开口,纵是人前莫(只)点头。”【1】一个人啊,这又扯开了啊,为了讲这个,这是讲佛家的修养。拿儒家道理来看,又是消极一点啊,但是也有它的道理。一个人世故人情通达了,“广知世事休开口”,少说是非。“纵是人前莫(只)点头”,别人跟你两个说好说坏...,啊,只点头,“纵是人前只点头”。别人跟你说好说坏啊,都点头的。“假使连头都不点,也无烦恼也无愁。”这是第一首。

第二首诗:

“独坐清寮绝点尘”,这个和尚作的啊,一个人坐在那个清净寮房。寮房啊,我们普通讲睡房啊,出家人就称为寮房,庙子上寮房。

“也无吵杂扰闲身”,这个出家人嘛,身体很闲。

“逢人不说人间事”,人与人间见面啊,不说人世间的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碰到人没有是非,不谈了,最终是一个修道的人,才叫做人世间的无事之人,就是这么一个诗。

这就是说明,我们普通的人生,都在是非恩怨中。在佛法的眼睛看来人世间这个是非恩怨有没有标准呢?没有绝对的,因时间因空间而论,没有绝对的。

好,那么下面一句也是同样道理。说『若翳眼生华』,眼睛有病,看到眼睛前面这个花朵。『向无爱中起爱』,恩怨,恩与爱。为什么佛法经常提到“怨亲平等”?怨、亲两个字啊,就是这两个字的反面,一个是怨,一个是爱,爱的就是亲,亲的一定爱。所以我们现在翻译成西方文化,写信大家都写“亲爱的”,亲当然爱,爱了一定亲,没有亲怨的。以佛法看这里,那么这些都是讲恩怨是非,心理的状况,我们处世啊这些情绪作用。

下面就是『妄生妄死,空是空非。』这些是非啊、生死啊,这个现状啊,都是假的现状,不是心的本体的功能。我们必须要把这些假现状参通了,认得自己的本体,才算得道。

所以他感叹,一切凡夫啊『都不觉知,莫能暂省』,偶然清醒一下都做不到。现在是他正告我们,这一生不能成道啊,他说更待何时?这是一节。

『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

这个不需要解释了,好文章!尤其我们做学问的,做文学的人,这些是好句子了。

『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全靠智慧,学佛成道是靠智慧,不是功夫哦!但是不做功夫,哪里来的真智慧哟?『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因此强调。

『其四分三量诸多义门,下当广辩。』

下面要讨论,关于唯识的。现在这里是一节,另起一个小题目,这个小题目我们应该叫它“定慧圆融”,从现在开始起这一节,把它分段啊,就是“定慧圆融”。

那么提出问题来,假设问题。

『问: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殊诃阿难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

现在,他讲到这里呀,有人提出问题来说,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禅宗、密宗,各宗祖的真正的宗旨,『贵在心行』,内心自己的心行做到。『采义徇文』,他说你现在,大啊,永明寿大师啊,写这一部书啊,专门采用了经典上的摘下来的这些道理,义就是道理。“徇文”,在经典上的这些文章啊,把它摘来解释。『只益戏论』,学问越好了,做功夫啊觉得没有用,有什么意思啊?那么这个提出来问题的问题啊。

所以佛经上记载一段话,文殊有一次骂阿难,骂这个阿难说。因为阿难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佛的演讲都是他记录下来的,脑筋很好,专门管记录,道理懂的很多,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佛经要感谢他的,他不记录啊,就完了!

但是文殊骂阿难『将闻持佛佛』,他说你啊,拿你的功夫、脑筋、耳朵,专门保持佛说的那个佛的作用,他说你怎么自己啊,光是向外面追求那些道理,『何不自闻闻』你不如回转来用功,观察自己能够听到人家讲话的那个功能,那个东西是什么?自己闻自己的本性,多好呢?这两句话是文殊菩萨骂阿难。

那么现在呢,把这个经文这两句引用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结论。他说『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他说你何必写这个《宗镜录》啊?只要一念回机,心里头一念不起,就是佛法的宗旨拿到了。这个提的问题,是一节。

下面,永明寿禅师的答辨。上面是原告,下面是被告答辩了。

『答:此为未知者说,不为已知者言;为未行者言,不为已行者说。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

...(断录)切断一下。他说,你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教化的目的是普遍的,你懂了可以,有人还没有懂呢。就是北方人经常讲话,我们现在广告了,报纸上广告,现在叫广告,过去政府里贴的那个公文叫布告,也不叫布告,告示,这个过去叫告示,一直满清末年下来到民国初年还用这个名词。满街贴告示,就是满街打广告,还有不认识字的人呢!佛经尽管说那么多,都懂了,你们懂了,后来的还有不懂的呢!必须要留下。所以说,这个是『为未知者说』,已经知道了,你不要管了;也为没有做到的人讲的,已经做到了,也不需要讲。

不过呢,『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真的做到了,要四个字。什么字啊?『心迹尚亡』。心,说明心见性,悟了同未悟一样,大彻大悟的人同未悟一样,那么可以说心迹已经没有了。如果我还有悟了的境界在,俨然有道之士在,没有彻底。所以古人说,悟了的人同未悟一样。那悟了同未悟一样,我何必一悟呢?哎,可是不一样!

这个道理啊,那么拿佛法禅宗来作说明,很麻烦了。我们只要翻开中国文化《大学》《中庸》两本书看看就知道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一路起,最后《中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像《中庸》一路下来,最后中间都是修养做功夫,都讲完了;讲完了最后,大圆满,成功了,“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悟了同未悟。『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那么下面再答复下去。

『今只为初学未知者,己眼不开,圆机未发,须假闻慧,以助初心;为未行者,但执依通,学大乘语,如虫食木,犹奴数钱。』

他说我著这本书啊,写这本书干什么呢?初学的人,初学,自己的眼睛还没有张开呢。生下来的婴儿第一天两个眼睛还张不开,生下的老鼠一样,小老鼠,眼睛都看不见的。『圆机未发』,什么都不懂,所以必须要使他传播这个佛说的知识,“闻慧”,以助其发心。那么这是讲为初学的人所以要写这一本书。

再其次呢,“未行者”,有许多人研究佛学是一件事啊,听到佛理是一件事。佛理真能够配合心理,起心理行为修行的作用,那是真功夫。他说我为那些未行的,没有做到的,『但执依通』。依通是佛学的名词,两个观念,所以证了道的人有神通,没有神通的,譬如算命、卜卦,乃至有些人眼睛看光啊什么看到了,那都叫做依通,靠一个东西来的,推测未来的事,不是真正的神通,这是一种名词。

第二,像我们,靠读书、靠看经,懂了佛学的道理,也是依通。依到经典这个理教育我们,慢慢通达这个道理,是依通。是人家的,不是我们的,那个我们的知识啊,老板的。这个方面的知识,释迦牟尼佛是老板,他们的,我们是依通,他把那垃圾倒出来啊,我们拣一点已经当宝贝了。

所以,这些人他是自己修行没有到,『但执依通』,学大乘的语言,『如虫食木』。什么叫『如虫食木』啊?虫子,有些吃木头的虫子,下面还有四个字,“如虫食木,偶尔成文。”虫子啊吃那个木头,嘿,有时候看,“哦呦,虫子会写字!”刚刚写一个梵文什么字,或者英文什么字母、中文,越看越像。对啊!有人说,有些学道家的外道,一天到黑搭个茅棚在山里头看啄木鸟,有个鸟,啄木鸟。啄木鸟很怪哦!那个鸟飞来,嘴巴在木头上“哆哆哆”,那木头就裂开了,皮就给它抓开了,自然皮就裂开了,木头里头生虫,它就吃那个虫。为什么人要学啄木鸟?如果抓啄木鸟会画符,把啄木鸟那个嘴巴符怎么画学会了以后啊,你照这种门锁都没有用的,手这么一画,就进去了,像这样,道家。

还有人,说端午节,端午,正端午的时候,抓一个蛤蟆,癞蛤蟆,癞蛤蟆抓来以后,马上把它盖起来,盖在地下。好,盖得好好地,端午哦,正午的时候,五月初五午时,那个癞蛤蟆抓到的话,那时候抓不到癞蛤蟆,都跑掉的,端午节一切虫都躲开了,如果那个时候抓到一个蛤蟆的话,你把它盖在地下,嘿!等一下跑掉了。赶快打开一看,那个它会画符,会地遁,所以把它癞蛤蟆那个文字画符学好了,你就会土遁了。有此一说,查无实据,事出有因,是查无实据。

不过呢,一般学道的人啊,专门搞这个玩意很多。有一次啊,端午节,我还很多年以前在基隆住到。一个学生啊,嚯!我住在山边,拼命跑来,一头大汗。我说你干什么?“老师啊!我抓住一个蛤蟆!十二点钟,正点!盖起来!盖起来!”好,盖起来,等一下一打开,没有了,跑掉了,我说你看!“哦,一个字都没有。”我说刚才你盖它下去,我就把它放掉了(众笑)。他说老师你怎么把它放掉呢?我说万一它不画个符,你打开了,学不到,多失望呢!我早一点把它放掉了,那不是蛮好!哦,他说:“我等了好久了,好几年都抓不到。”就是这里讲到“如虫御木,偶而成文”,就是刚才我经常比方:“瞎猫撞到死老鼠”,那不算数。他说这一般人学佛的啊,偶然也撞到一点境界,以为自己对了,“如虫御木,偶而成文”,靠不住。

『犹奴数钱』,给老板管帐的。佛学讲得瓜拉哒,高明,那是老板的。孔孟之道讲得最好,四书五经,那是孔子、孟子,同我们不相干,自己没有做到啊!他说所以呀我要写这本书。

『乃至尘沙教门,皆为此之二等。因茲见谛,如说而行。』

他说再说,佛说法多得很,如恒河尘沙之数。一颗灰尘、一颗沙子代表一个法门的话,世界上灰尘有多少,数不完,有那么多!他说统统,教化的目的,就是为这两种人。一个,上面是什么呢?『己眼未开』,见地不到、知识不到。第二个,心行不到,行为没有做到、功夫不到。就是功夫到的人啊,有些人功夫做得很好,智慧没有开,那个功夫是外面,没有用;有些个人理论上到,知识到,学问非常好,功夫一点没有,没有用。他说世界上一切的教育,就是为这两种人。为这样,所以说出这个见谛,『如说而行』,希望他们懂得这个道理呀,照着这样去修行。

『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闻之力,犹膏助明。』

智慧的光明,智慧非常重要,佛法是智慧之学哦,这是大智慧,不是聪明、不是知识哦。他说那像太阳出来一样,普照一切。我们后天的知识啊,像电灯光一样,二百支、五百支,就是照这样一个范围。不过呢,聪明一点的人啊,电灯光的这个光束啊多一点;这个小聪明啊,小亮光;真的佛的智慧、悟道的人智慧啊,太阳出来一样,不是那么一点一点照,太阳一上山,整个大地普放光明,同时的。

这个话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有句土话:“一悟百悟,一了百了。”禅宗。这里年轻同学注意哦!禅宗所谓明心见性悟道,一悟就百悟,统统懂了。说我还懂得“哦,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看花是不是花啊?“我只见山不是山,看花还是花。”呵,那还差远了。那个太阳出来一样,普照,统统明白了。千万注意啊!不是青蛙一声“扑嗵”跳下水,不是的,那谁都会。如日光的普照。

但是你不要忘记了学问哦!学问同等的功能。学问就是多闻,『多闻之力,犹膏助明。』蜡烛的脂肪一样,油越多呀,亮光越大。所以佛经《大般若经》比方,《大般若经》专门讲智慧、讲空性智慧而说。所以大菩萨,在佛教,学佛的人,比丘戒,出家的,不准看闲书,只准学佛看佛经,而只准学一门,修道、成道,不要乱七八糟浪费时间。大乘菩萨戒律,要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两个不是矛盾的。

那么有人提出来问佛。佛说啊,因为大乘菩萨的智慧啊像孔雀一样,印度的那个鸟,孔雀。孔雀尾巴,孔雀喜欢吃毒哦!普通的动物,像我们吃蜈蚣啊,吃什么有毒的东西呀,有些人吃了就会死,那个孔雀专门吃有毒的,蛤蟆、蛇呀、蜈蚣啊,它越吃毒吃下去了以后,它营养才够;**越吃得多啊,它那个毛啊展开,孔雀开屏越亮,越漂亮。他说大乘菩萨他的智力,多闻的智力,像孔雀一样,毒越吃得多啊,它能助道的,他越学得多,他的智力开的越大。当然小乘根器的人,一个毒给他吃下去就把他吃死了。此所以大小乘,智力的、能力的差别。所以:

『多闻之力』

大乘的力

『犹膏助明,以劣解众生,从无始来,受无量劫洞然之苦。只为迷正信路,失妙慧门。狂乱用心,颠倒行事。』

他说我们一般的人,在佛的眼睛看来都是劣解的众生,很低,智慧太低,见解不够,不管世间的学问、一切等等,见解不够。从无始以来呀,就是久远以来,受无量劫来的『洞然之苦』,火烧一样,煎熬,等于我们讲煎熬,人世间的这个生命、生活过程的这个煎熬的痛苦。因为他找不到自己心性本体正信之路,失去了真正大智慧、妙慧的门路,所以一切平常都在狂乱当中用心。以这个佛的看法,看我们一切人所做的,认为平常行的是真理,在佛看来是狂乱。我们一切所作所为,在佛眼看来是颠倒。这个颠倒用得非常妙!我经常感觉到佛经上一提“颠倒”用的真妙啊!颠倒得厉害。人都很颠倒,颠倒之事不可胜数,那真正讲起来很多都是颠倒的。那么这个不去发挥它了,发挥起来,有很多滑稽的事啊,人。

『何乃盲无智照,翻嫌真实慧光;贫阙法财,更怯多闻宝藏。』

呵!我们这位大禅师最后结论都在骂人的。因为上面有人提出问题呀,禅宗明心见性多简单!你怎么啰嗦,把佛经拿来,还著一本著作,这样看?他说我们这些人啊,“盲”,瞎子一样,没有智慧照明。『翻嫌真实慧光』,他说我花那么大的精神,把所有佛经精华给你们集中下来给你讲,你反而讨厌,真正的光明呀给你,给瞎子,瞎子讨厌。

『贫阙法财』,穷得不得了,我送那么多财宝给你,『更怯多闻宝藏』,你反是看到怕了!送那么多财宝给他,把穷人吓死了。不是吓死啊,欢喜吓死了,就这样一个比方。

那么我们今天,下面不能切断,先到这里为止。下面开始,他是引用经典了,引用佛经上每一段佛经,大乘的佛经,重要的道理,那么都是经典的原文累积,他等于给我们集中了一个佛学大纲。

那这一节,刚才我们提出来第二节的小题目是“定慧圆融”,对不对?也有个副题,叫做什么呢?“禅解相应”。学禅的人做功夫,光靠学禅做功夫、打坐,经教、佛经这些教理、理路,不熟练、不深入,这个功夫啊,禅定的功夫做不好的哦。光靠教理,佛学的理论非常熟,没有真实禅定的功夫,没有用的哦!所以,要“定慧圆融”,副题也可以叫禅解要相应。

注:

【1】

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警世通言》

【2】

重听:耳聋


上一篇: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21集)
下一篇:《诗家天地期刊》 第 610期:神农无奈疫回澜,封控金秋扰梦寒。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