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4年4月25日,俞鸿图被雍正处以腰斩之刑,可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疼得口吐鲜血,在地上不停打滚。最终,他蘸着鲜血连续写了7个“惨”字,这才在痛苦中慢慢地死去了。
众所周知,雍正这位皇帝最忌恨的是贪腐。雍正是另类的,自古皇帝登基都习惯大赦天下,他倒好,非但不赦免囚犯,还要继续彻查贪污。这是新皇帝上任的第一把火,也体现了他打击贪腐的决心。
雍正的兄弟虽多,却唯独与十三阿哥胤祥感情最好,甚至几乎不愿训斥他。然而,在雍正打击贪腐的初期,善良的胤祥下手留有余地,竟遭到了雍正的痛斥:“倘若这项工作你干不了,那我干脆换别人!”
可以说,在雍正的铁腕之下,确实革除了许多陋习。而对于那些贪腐的官员,雍正也的确不会心慈手软。
那么,俞鸿图是谁?雍正为何如此狠辣地惩治他呢?
1732年,俞鸿图被任命为河南学政。所谓“学政”就是指地方的教育长官,负责当地的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等工作,而他最大的权限就是负责科考。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各地对科考都极其的重视。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还专门设置了学政这个职位。而清朝选择学政的要求很高,最低条件必须是进士出身。由此可见,俞鸿图本人的学识水平必然不低,而他也确实是在康熙年间考中的进士。
学政的品阶各不相同,最低的有五品。倘若一些格外受皇帝器重的学政,甚至可以官居二品,相当于省级干部待遇。
但是,您别看学政看似受人尊敬,这可是清水衙门的活。俞鸿图身为学政也很有觉悟,他始终告诫身边人:不可打着自己的旗号收受贿赂,更不可妄想帮助他人在考场上营私舞弊。
不过,早在1726年时,俞鸿图差一点因为科场舞弊而身陷囹圄。
这一年,江西乡试主考官查嗣庭在出题时,第二题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和第四题的“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让他深陷文字狱。
当时,有人说这二题与汪景祺在《历代年号论》中提到的“一止之象”的说法相同。简而言之就是,“正”和“止”字正是“雍正”二字去头的隐喻。
不管查嗣庭被弹劾的理由多么牵强,总之被捕后的他很快便在狱中自尽了。他本人虽死,却难平雍正心中怨气,最终仍被戮尸枭首示众,儿子中16岁以上的被处以腰斩,15岁以下的全部流放,惨状不忍详述。
而俞鸿图就是这场大案的副主考,在查嗣庭被弹劾的同时,也有人告发他收受举人的牌坊银。但出人意料的是,俞鸿图只得了个革职留用的处分,没多久就复职了。
其实,雍正四年的这场科考大案,是雍正借以打击亲舅父隆科多的手腕。而唯有惩治与隆科多过从甚密的查嗣庭,才能震慑隆科多,此为后话,忆柔以后会写到。
总之,自以为逃过一次大劫的俞鸿图,最后还是在阴沟里翻了船。
雍正十年,身为河南学政的俞鸿图被告了。河南学子言之凿凿地指责俞鸿图在科考中大发横财,因为漏题导致资质平庸的学子中举,而成绩优异的学子落榜。
雍正本就对科考十分重视,当即派人去彻查此事,得到的结论是:俞鸿图在两次考试中先后通过泄题兜售秀才名额,而后又通过泄题获得白银上万两。
负责本案审核的人,就是有着“与李卫、田文镜并称”之誉的王士俊,素来以“清誉”闻名。关于上述证据,正是出自河南巡抚王士俊。
当然,俞鸿图本人并不认可罪行。但是半年后,俞鸿图却招了。原来,是他的小妾林氏与仆从联手做的案。
俞鸿图的仆人因为常与老爷出入考场,便记下了试题。他和林氏想了个妙招,由仆人想办法将题交予林氏,而林氏趁陈俞鸿图不注意时,将考题贴在他的官服上。等到俞鸿图进考场换衣服前,再由仆人侍奉更衣,这就将考题带入了考场,再转卖给花钱买题的学子。
俞鸿图的仆人和妾室如此里应外合,前后竟赚了上万两白银。殊不知,他们此等作法害人害己,反倒浑然不觉。
这天下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传得满城风雨,以至于俞鸿图深陷牢狱之中。仆从和林氏经不住拷问,最终全然招供。从他们的供词中可以得知,俞鸿图本人或许并不知情,但却不影响他背锅。
1734年,本案主审向雍正征求处置俞鸿图的意见,雍正朱批写下了“腰斩”二字。
犯人通常会提前知道自己的处刑方式,而后及时贿赂刽子手,以求速死解脱。但是俞鸿图并未想到自己会受如此极刑,甚至毫无准备。所以,在行刑时得到了一个慢死。他拖着半截身子在地上打滚,最终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了七个“惨”字,这才气绝身亡。
雍正听闻后也觉得此刑极端残忍,从此废除了腰斩之刑。腰斩从东周被发明,到雍正废除它,经历了近两千年。
关于俞鸿图的刑罚手段,在各种典籍中说法不一。《清史稿》中记载俞鸿图为“斩立决”,并非腰斩,但是在《庸庵笔记》一书中却坚称俞鸿图死于腰斩。
都说“红颜祸水”,俞鸿图作为地方教育长官,“被迫”泄露了科考试卷的题目,而被雍正处以极刑。可以说,正是俞鸿图身边最常出现的两个人,利用了俞鸿图的信任,而陷他于不义。
两袖清风的俞鸿图,以其身死彻底让“腰斩”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将他的冤魂便留在了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