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人听说周馨武打跑了日本人,都无比激动,周馨武瞬时间成了英雄人物。几个青年跪在地上请求周馨武收下自己做徒弟,也有人送来干粮或钱财来感谢他。
这样他又收了尹庆和、于相玉、张华凤、王永山等几个徒弟,只是地场不够用了。
不管怎么说,好歹有一个小铺,还有几个徒弟,周馨武的生活算是没有什么忧虑了。
这天,周馨武正在教徒弟练功夫,门前来了三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子,后面跟着两个不到二十岁的男青年。
壮年男子头戴瓜皮帽,身穿青布长衫,脚下一双布鞋,神情安详,气度不凡,看上去像个绅士。
男子来到近前,拱手施礼:“周师傅,您吃了吗?”
周馨武抬眼看去,不认识,不过,见来人客气,也拱手说:“吃了。请问有何指教?”
来人说:“我住在附近不远,人称陈大包。如今正逢乱世,想让两个犬子学些功夫,小可强身健体,大可保家卫国,不知周师傅愿不愿收留他们。”
周馨武说:“先生,此言差矣。我周某无德无能,哪有不愿意的道理?只是现在人多地小,怕委屈了少爷。”
陈大包说:“我已经为先生物色了一个好地方,如不嫌弃愿为先生奉上。”
周馨武一听,竟有这等好事,只是自己与来人素昧平生,正所谓“无功不受禄”,于是婉言谢绝。
周馨武说:“我俩素无往来怎好接受。”
陈大包说:“陈某不才,却也懂得一些道理。如今兵荒马乱,我虽也是小康之家,但能否守住祖业却难以断定。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如将其用在刀刃上。今为先生献上一份薄礼,但求先生笑纳,只要能教会我两个儿子懂一些拳脚,我陈某决不吝啬!”
周馨武说:“只是还有小铺需要打理。”
陈大包说:“这倒容易。先生可将小铺退掉,专心教授武功,有这些弟子还能饿着先生不成?”
周馨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答应。
陈大包让身后的两个青年上前拜过师父,又叮嘱一番,遂带周馨武去看一个新的场所。
这里曾经是一个铁匠铺,主人早已因为日本人打来不知去向,院子里面非常杂乱。
打铁的工棚已经塌陷,露出一块天来。地上散落一些铁块、铁条,火炉的碳灰粉化得随风乱飞。
再往里面,有几间房子,门窗失修,已经破败,有雨水进入的痕迹。
虽然很破,但是很宽阔,比起现在的小铺那要大上几倍。
陈大包说:“这家主人远走他乡,有他亲戚帮助打理,如今闲置不用所以我将此地买下,先将钥匙交给您,回头带孩子们一起打扫干净。”
周馨武非常高兴,连声说谢。陈大包说:我的两个儿子陈玉清、陈玉洁就交给周师傅了,请您对他们严加管教。
周馨武说:“那是当然,必尽全力教他们。”
后面几天,周馨武带徒弟们到铁匠铺把房子修缮一番,又收拾杂物,把院落清理干净,栽上几棵树。重新做了招牌,挂在门口。
武腾飞身体本没有大碍,此时早已恢复。他跟随师父和师兄弟们一起干活儿、练功非常卖力,深得师父喜欢。
再说溥仪。那天观摩了霍殿阁父子训练的霍家军后,又去看了郭文林的蒙古勇士。
他感到时机成熟,于是决定成立护军。
护军成立后由谁来管理和指挥呢?这个问题溥仪早已想过,自己的老爸醇亲王最合适不过。
醇亲王是大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曾经掌握全国军队的管理指挥权,一度把袁世凯逼到交出兵权。如果是他来管理这支队伍,那太完美了。
可是,可是……
溥仪伤心难过起来。醇亲王现在还在千里之外的关内,在北京城,那叫远水解不了近渴。
再说了,醇亲王愿意接受吗?这是个很大的疑问。
当初,张勋带领五千辫子军入京,让已经退出的溥仪重新登上皇帝宝座。那时候醇亲王就极力反对,他似乎对曾经的辉煌历史早已淡忘,只满足民国政府发放的经费,用以度过晚年。
再后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无奈搬进醇王府,父子俩的政见又有很大分歧。
溥仪去了日本大使馆,后来去了天津。从天津逃往东北的时候,溥仪准备派人到北京接一家人同往,结果又遭到醇亲王的反对。
想起这些,溥仪唉声叹气不由地落下泪来。
“陛下,护军就要建成了,为何伤心难过啊?”婉蓉问。
“我想爹了。要是他老人家在该多好!身边有亲人,也为我担负一些重任。”
溥仪说。
“爹年龄大了,能担负什么呢?”
“我想让他老人家管理护军。日后把护军扩大,变成一支有强大战斗力的正规军。”
“眼下,不如让郭文林先行管理,陛下派人去请醇亲王,待爹到后把管理权移交便是。”
“也只好这样了”。
溥仪擦了擦眼泪,做出了决定。
这郭文林是谁?为什么婉蓉会提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