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易经》卦爻顺序问题新解
易律夫撰
一
古《易经》(多谬称《周易》)的卦序问题,自古就有争议。宋朱熹在《周易本义》里曾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并未阐述彻底。如宋朱熹《周易本义》卷一《卦变图说》云“凡一阴一阳之卦,各六,皆自《复》《剥》而来;二阴二阳之卦各十有五,皆自《临》《遁》而来;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四阴四阳之卦各有五,皆自《大壮》《观》而来;五阴五阳之卦各六,皆自《夬》《剥》而来。”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亦云“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变四千九百十有六。”都是说的卦变问题。但现在的通行本《易经》(即常称的《周易》),就存在着卦序很混乱这个问题。《易传.杂卦》且不用说,《易传.序卦》是正儿八经谈《易经》经卦顺序的,但明显表现了一种既定思想即春秋战国时代的道德说教,与《易经》卦爻变化的自然规律相悖。
卦序爻变直接关系到对《易经》经传内容的正确理解,为了较深入地了解《易经》64卦爻顺序变化规律情况,我们先从八卦说入手。因为《易经》64卦爻变化目前概有四种,即汉京房《京房易传》、马王堆出土《汉帛易经》(《六十四卦》)、宋人伏羲氏卦序及今本《易经》卦序(《易传.序卦》)。但不论是《京房易传》、还是马王堆出土《汉帛易经》,也不论是宋人伏羲氏卦序,还是今本《易经》卦爻序变化,都离不开八卦说的总则。而《京房易传》和《汉帛易传》,明显用了八宫(八纯),直接承继了八卦说的卦变顺序法。这四种卦变形式,影响了中国易学史对古《易经》思想内容的正统解释。统起来说,四种卦变顺序有阴阳之义、五行之理、图书之数三种形式,也就是象数、义理的解《易》方法,区别是大的,在易学史上的争论也是激烈的。但其卦变顺序理论,都离不开八卦说。
义理派认为,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基础是阴阳理论。
如东汉郑玄《易纬.乾凿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耦,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长也。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损以事其上。益者,阳用事也,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而益下。下经以法阴,故以咸为始,恒为次,先损而后益。各顺其类也。”郑玄还说:“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行”(同上引)
数理派则是从数理变化方面说卦序的。
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卦传疏》云:“《序卦》者,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篇。其先后之次,其理不见。故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故谓之《序卦》焉。其周氏就《序卦》以六门往摄,第一天道门,第二人事门,第三相因门,第四相反门,第五相须门,第六相病门。如《乾》之次《坤》,《泰》之次《否》等,是天道运数门也。如《讼》必有《师》,《师》必有《比》等,是人事门也。如因《小畜》生《履》故通等,是相因门也。如《遁》极返壮,动竟归止,是相反门也。韩康伯云:《序卦》之所明,非《易》之蕴也。盖因卦之次,托象以明义。不取深蕴义,故云'非易之蕴’,故以取其人理也。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且圣人本定先后,若无用孔子《序卦》之意,则不应非覆即变,然则韩康伯所云'因卦之次,托象以明义’,盖不虚矣。故不用周氏之义。”
《京房易传》与《汉帛易经》,同样用的八卦理论,是五行说,归象数派。
如《京房易传》分上中下三卷,是体现五行说的。其下卷云:“易者,包备有无,有吉则有凶,有凶则有吉。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与今本《易传.系辞》所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思想是一致的。而马王堆出土《汉帛易经》佚文《易之义》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八卦象错。”今本《易经.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虽然二者似有差异,但都是八卦说理论的直接翻版。
二
所以说,八卦说是六十四卦《易经》卦爻序变化规律的总根据。那么,八卦究竟是什么呢?
八卦是三阴爻三阳爻排列组合科学变化而来的。而八卦明显又是从一阴一阳,或者二阴二阳爻变化而来的。我们在前面博文中,谈到了《易经》的产生来源,它是古代人们长期观察天地日月阴阳天象自然规律而产生的,其时间之古悠,方法之科学,为世界各民族之最,非有能与之比侪者。古太一(东皇太一神、伏羲帝、或古泰壹氏)表现了易的一阴一阳爻变化,这是《易经》卦爻顺序变化的基础,也是八卦理论的基础。古天子国大庭氏则是二阴二阳爻变化的创造者(俱早于伏羲氏),其阴阳二仪说是三国徐整《三五历纪》“盘古创世说”的故事根据。而中国的朝代变化则依次表现了易的各种称呼,如黄帝推策、尧帝羲和晷日、夏祀、商卜、周筮等(详见本人近期博文)。同时,我们还可以猜测,由于古《易经》时在上古。历史远幽,具有思维前导的源在性,而且不分军国大事、百姓小事,卜筮成功例证众多,并几乎成为了社会历史的炒作,其对正确解决卜筮实践,比如环境优劣、空间位移、时间绵延等在卦爻变化表现的综合处理技巧方面,或存在某种已不为人知的秘诀。但是,由于历史资料证据有限,我们只好以秦汉出现的“伏羲氏八卦说”作为突破口。八卦说对于今天的我们,并不陌生,说明有一定的历史资料基础。
目前八卦的本质起源约有五种。一是外来说:法国拉克伯里认为八卦是古巴比伦契形文字的变形,《易经》传自于古加勒底国。西方传教士安之花也说“至今巴比伦犹称天为乾,地为坤”“巴比伦亦有十二属象,与中国十二生辰相同…且巴比伦古代之王有号福巨者,与伏羲二字音也相近,当即为始画八卦之人。”中国有易学学者则称《易经》可能是部记录外星人来过地球所遗留下的科学内容的形式推理书。二是巫师占卜说:易学家屈万里认为八卦是由龟甲占卜时所发现的裂纹演变而来的。日本学者本田成之也有相同的看法。李镜池认为八卦起源于占筮用的蓍草。于省吾认为八卦来源于八索之占。高亨认为八卦起源于竹棍即一节竹棍代表阳爻,两节竹棍代表阴爻,三根竹棍摆成一经卦(单卦),六根竹棍摆成一别卦(重卦)。三是原始文化说:根据《易纬.乾凿度》,三爻形式的八卦符号起源于古文字。郭沫若认为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诱导物,此前认为八卦与男女性别有关系,他说“八卦的根抵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孓遗。画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章太炎《易论》、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观点与之同。《易传.系辞》称“伏羲氏“结绳而为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故东汉郑玄以为古之时记大事打一大结,小事则打一小结,此为结绳说。范文澜《易经概论》、陈道生《重论八卦的起源》也认为阴阳爻是古代结绳打结不打结的反映。还有人认为“八卦起源于半坡鱼纹”,“八卦起源于原始壁画”,“八卦起源于黄河流域偶然产生的阴阳鱼太极石”等等。四是奇耦数理说:宋朱熹《易学启蒙》引汉刘歆言“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日本三上义夫提出易卦起源于算筹。唐兰也认为“八卦的起源是用算筹来布成爻的”。张政烺于1978年发现“数字卦”,认为八卦画系数字卦演变而来。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八卦起源于数字卦。如詹瑾鑫认为“八卦符号的形式,一开始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后来简化,才变成《易经》八卦的样子。”如有人认为“考虑到这种'数字卦’比《易经》卦符繁复这一现象以及它在与《易经》卦符对应关系,可以说明'数字卦’是《易经》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原型。”有人认为“八卦根据结绳二进制记数而来。”有人认为“由奇偶数到画出阴阳爻,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它把奇偶数抽象为阴阳爻象,使具体的数值有了能包含一切事物的阴阳两象。”五是天文历法说:清惠栋《虞氏纳甲图》载八卦乃八种月相的拟形。还有人认为“易卦起源于十月太阳历,因为卦画整齐地显示出相生系统十月太阳历月序的排列”,“易卦渊源于日、月、五星星象”,“阴阳观念,最早是出于对太阳升落的观察而建立起来的,后来人们观察视野从太阳转到月亮,并对月相进行科学的辨认”。而还有不少认为八卦起源于天象变化的学者专家。
这里,我们从以上八卦说的五种情况综合分析看来,八卦起源于天地日月阴阳正反统一自然规律,符合正反统一的辩证法理论,其变化原理是有一定根据的,显现了一个逐步渐进过程。既有以前易理论的继承,亦有其自身独立的变化规律。同时,由于八卦理论的历史知名度,以及它在古《易经》发现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八卦的重卦即六十四卦《易经》的卦爻序变化规律总趋势。
三
根据八卦起源及本质理论,以及我们今天的科学原理方法,今通行本《易经》总64卦,从乾始至未济终,卦序存在着严重问题,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主要是卦形与卦形之间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这应当是个问题。因为易的理论总的是遵守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其中应当有某种规律性表现。今本《易经》卦与卦之间关系杂乱无章,如从今本《易经》卦形看,首先是乾卦六阳爻,继之是坤卦六阴爻,但为什么全部六阳爻变成了全部六阴爻了呢?实有点突如其来。而坤卦之后是屯卦即一阳三阴一阳一阴(依古法从下到上),仅从卦画形状看,毫无规律可言。我们知道,卦是由爻组成的,爻是基础,爻变卦变,内容也随即变化,卦名也就不同。但是,爻变卦变是有规律的(二进制),是遵守自然界、社会人伦的各种规则的。主要是连续渐变的,不可能一下子从全六阳爻变成全六阴爻,如通行本《易经》首卦是乾,第二是坤。就通行本《易经》说,还看不出这种渐变规律规则,爻变杂乱无章,卦变亦无相应的顺序性,而主要是卦的顺序问题。如通行本《易经》是六阴六阳排列组合而变化的,先是六阳的乾卦,继是六阴的坤卦,第三是一阳三阴一阳一阴的屯卦,仅此三卦就有卦爻顺序问题的存在。如果按古爻变化(先下后上),以六阳的乾卦开始,演绎64卦,第二卦应是初一阴、后五阳的姤卦,最后一卦即64卦是坤卦。古《易经》卦序(主要是卦序)无一符合这个规律。再如战国《易传.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显然这种解释《易经》卦序,是春秋战国儒家义理方面的,除卦爻象变化无规律性外,其解释是依据儒家天人合一理论的,显得十分勉强的。更何况按今天的现行阅读习惯(根据眼睛运用的医学原则),爻变是从上到下的变化的,而且是一爻一爻逐步递推变化的。因此,正确的《易经》卦序应是一阴或一阳爻从上到下逐步变化顺序的。这种变化当有64种,但主要地是乾卦或坤卦开头。按照今天正确的卦爻序变化规律,因人眼习惯从上到下,且是一阴爻开始进行变化。如以乾卦开头的是通行本《易经》,其第二卦应是夬卦,即先上一阴后下五阳(现行阅读法),第三卦是大有卦,即上一阳次下一阴再下四阳。以此类推,最后一卦是坤卦即六阴。这种方法最多有64种,即每一卦都可作为第一卦,卦序类推。故就古《易经》(今多谬称为《周易》。《周易》实是一种卜筮法,非现在通行本《周易》即《易经》,见汉刘歆《七略第六.术数略》班固《汉书·艺文志》)而言,是六阳爻数,以乾为首,是古《易经》卦爻序变化的第一种。第二种是六阴爻坤卦变化,总数达64种,亦有规律性。其他则是因为相应卦位俱杂有阴爻或阳爻,爻变情况复杂,看不出比以乾卦或坤卦为首卦爻变化的规律性。故虽然还可以用其它卦为首的,但以乾坤两卦开头的是正规秩序,比较符合《易经》卦爻顺序的逐渐变化的方法规律。因为其他卦变,都有可能产生错卦互卦等难以厘清的爻变情况。《连山易》以艮为先,即一阳二阴一阳二阴(下至上)。《归藏易》以坤为先即六阴爻,其卦爻顺序与乾六阳变化一样,只是全是阴爻初始。而古《易经》的这种卦爻变化,是递进的,恒遵科学二进制。而每一卦每一爻,都是不完全等同的,具有差异性。同时在这种差异性的前提下,又具有相同性,即整体体系的共性。这种表现特征,很符合现代物理科学的量子纠缠理论,即两个分离的光子,无论距离多远,存在超距自旋上下应对的物理现象。所以,要正确理解《易经》,就要全面整体地了解其卦爻特点和内容连贯性。
西汉经学家京房《京房易传》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汉帛易经》都进行了分宫法即八宫,每一宫有一主卦统领其他七卦,看来是比较有整体性的,比起今通行本《易经》卦序来说,是一大进步。西汉经学家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是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好音律,推律自定为京氏。汉元帝时立为博士,官至魏郡太守。屡次上疏,以卦气、阴阳异义推论时政,后因劾奏中书令石显专权,为石氏所忌恨,被捕下狱处死。死时年四十一。于易学师从梁人焦延寿,对《周易》象数多有发明,言纳甲纳支、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而且能够运用象数理论进行占验。据其弟子说:“房言灾异,未尝不中。”(《汉书·京房传》)。京房著有《易传》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卦》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灾异》十二卷,《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一卷。今仅存《京房易传》卷。京房易利用了八卦说,其创制的八宫(或八纯)排列顺序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每宫又八,故成六十四卦;《京房易传》八宫与汉帛易八宫对应的是键、辰、习根、川、筭、罗、夺,变化形式是一样的。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易经》即《六十四卦》,与《京房易传》一样,也是采取“八宫”分法。它是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的,与其它27种帛书一起出土,原盛于一漆盒内。出土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帛幅高约48厘米,宽约85厘米,墨书。由于是折叠后放置,腐败后而成片状。所以从后来的拼接复原后可以推知,其折叠方法是:先将帛卷首尾对折,并如法又对折两次,然后再上下对折而成。显然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存放空间,但数以千年的埋藏,叠状的帛卷确残损了不少文字。马王堆帛易,有经传及经文,六十四卦完整无缺,个别的字残损,有一些通假字。帛书易传诸篇是《二三子问》上下篇、《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关于帛书《易经》的整理发表,却是相当漫长的,完全可以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1973年帛易始出土,然而此后经过了约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三期才发表了帛书《易经》经文,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其易传部分的整理公开就更晚了,其在帛易问世的30年后。1992年《马王堆汉墓文物》刊载了帛书《易经》和《易传》之《系辞》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图版释文。后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刊发了陈松长、廖名春合释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衷》、《要》传文。1995年后,朱伯崑先生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又收录了廖名春的《缪和》、《昭力》之释文。至此,有关出土帛易的资料方全部出齐。正式以著者名义解释《汉帛易经》以及《易传》全部佚文而公开出版的,则是在廿世纪以后的事。《帛易》是学界多年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的论文论著很多。汉帛易经其与今本《易经》,是没有根本差别的,但有重大的特色,可以弥补今本《易经》的不足。如出土《易传》的龙概念说,不仅比其他史籍全面,且今本《易传》无载。一是易经部分:卦序上异于传本。传本卦序是乾始、终为未济;帛易则首《键卦》(乾)、终于《益卦》。《序卦传》大谈道德伦理的世界观性质,是有复杂性质的;而出土《帛易》则不同,没有这种复杂性,是表达其它认识观念的。其卦序是:纵以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八卦,横以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相叠而成六十四卦。纵是以阳一片阴一片,横是以相对相错构成。另外,卦名有很多不同,如乾卦,通行本《易经》称《乾》,而汉帛易经称《键》,广义上可以称《键》是内在的天表现,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就狭义上,其区别是很大的,尤其是作为《易经》第一卦,其《键》卦的出现,而不是表现自然天的《乾》卦,是能撼动《易经》天人合一理论基柱的。清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引《礼记·礼运》云:“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又说:“孔子之不征,可征者仅有夏时《坤》《干》二书,自此外皆无存。”此处将《乾》作《干》,“干”繁体为“幹”,或是“乾”之误。但说明古《易经》的首卦《乾》,虽然至为重要,然古已然有多种写法。二是易传部分:有些内容是传本没有的,如《易之义》中孔子开宗明义之语“易之义,唯阴与阳”,很重要的资料。三是与出土的阜阳竹简易、楚简易占、清华竹简易筮,构成古代《易经》的发展链条。而从整个《汉帛易经》及《易传》佚文看,其八卦、阴阳观念思想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因八卦而变化来的六十四卦《易经》“八宫”卦序法。
但由于《京房易传》与《汉帛易经》的八宫,都是从八卦变化来的,而卦变即爻变而来的,这种八宫法(《京房易传》还称“八纯”)表现仍是单一的,不够连续。因为一宫之内还尚有相应的关系规律,但一宫与一宫之间的爻变化情况,就显示不出规律性,由此给人的印象仍是零乱的。因此这种八宫仍不完全符合卦爻变化的自然渐变规律,因而也达不到准确理解《易经》内容的目的。
四
通过以上对八卦理论的综合分析,并根据现代阅读习惯(自上而下),正确的《易经》卦序排列顺序科学规律,经过相关电脑程序设计,通行本《易经》卦序应该是如下情况(乾始坤终):
1乾2夬3大有4小畜5履6同人7姤8遯9讼10无妄11巽12家人13中孚14鼎15离16睽17大畜18大过19革20兑21需22大壮23泰24益25涣26渐27未济28旅29噬盍30蛊31贲32损33节34既济35咸36井37困38随39恒40丰41归妹42否43观44晋45艮46蒙47颐48蹇49萃50坎51屯52小过53震54解55升56明夷57临58剥59比60豫61谦62师63复64坤。
这显然是一个整齐的方阵,符合科学二进制。当然,由于古卜筮的选择性问题,由卜筮者决定。或随机性的选择,或按照卜筮目的而决定。即使是八卦这样的基本问题,也可以是乾,是坤,是巽等。故上面提出的64卦顺序,也只是一个现代方式(由上而下)的卦序。此方式当有64个这样64卦形成的方阵,还有古代的原旧方式(由下而上),也是一个64个方阵。所以,就原旧和现代方式看,已达128种,也就是128个“六十四卦”方阵。而根据古《易经》这种卦爻变化规律(二进制、阴阳三合),中分也是要的。如“泰”卦、“否”卦,按现代原旧上下,方阵就更多了。另外,还要加上太极是一种,二仪至少有两种,四象有四种,八卦有八种等。这俱是就古《易经》的卦序变化规律说的。也说明卜筮的古老历史和多种卜筮表现,古人几乎无事不卜筮的。当然有大小事情之分和复杂简单之分。小事情数卦而已,大的事情就复杂了,几乎每一种卦阵变化方式都要进行演示,以求完备。据说有的要卜筮数年,与今天所谓的大项目、大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所需时间差不多。古人对此是肯化大功夫的,估计疑题多,问题大,文献记载也不少。如《周礼·大卜》说:“问龟曰卜。”《礼记·曲礼上》说:“龟为卜,策为筮。”《注》“筮”为“蓍草”,故知“筮”用的是植物。《说文解字》说:“筮,易卦用蓍也。”《尚书·洪范》说:“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左传·僖公四年》说:“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周礼·占人》说:“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周礼·筮人》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周礼·太卜》也说:“凡国大事贞卜···小事筮卜。”可见。卜筮(卜史)有规程,但具体的上古《易经》二进制科学卜史方法(比如对卜筮者、卜筮对象目的等的卦爻变化的环境、空间,甚至时间等的某种综合处理技巧)早已遗失,今天我们已不得悉知。但殷周的卜筮《周易》简单术数迷信,王弼《周易注》的“玄无”佛道观,都是不符合上古《易经》科学原理的。
至此,按照这个渐进变化的顺序读解《易经》,卦变形式整齐有致,显示了《易经》卦爻变化的规律性,不仅便于人们理解记忆,其与古《易经》古奥晦涩的内容也似乎好理解些。因为只有卦序弄清楚了,才能正确反映《易经》的总体内容思想。否则,是什么也谈不上的。古《易经》反映了自然界客观事物和社会人伦的发展变化规律,既不是什么突变,也不会是什么乱变,它是有一个按一定规程的自然变化情况的。而其反复循环的过程,也不是纯粹的反复,不是走回头路,更不是圆圈式的简单封闭,而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最后洗心革面,脱胎换骨,进入新的更高的层次领域。今文化学者张祥平先生利用电脑中的现代遥感技术,破译了古《易经》(《周易》)隐含的古代社会自然的历史内容,宣称古《易经》是西周史官的“私人日记”,其卦爻辞呈现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情况。尽管其成果我们还不能完全首肯,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研究方式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最后,古《易经》是以自然界天象变化规律为对象的理论总结,或说是圣人因河图洛书而发见的。由于其卦爻变化就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解释,所以卦爻变化于《易经》总纲关系甚大。而卦爻变化显然是有规律的,也是遵循逐步变化规律的。通观今通行本64卦《易经》是以乾坤卦开始,到既济未济结束,卦序显然是混乱的。卦变是以爻变为基础的,爻变也总是一爻一爻变化的,不可能一下子从6阳爻突然变成6阴爻。按照现代视觉自然习惯即从上而下的方法,故正确的《易经》卦序应是以乾卦始到坤卦结束。宋朱熹似乎注意到了这个卦爻变化顺序问题,但由于他套用古代的从下而上变化解释,故最终未能达的。《易传.序卦》是以通行本《易经》卦序解释的,由于逻辑上存在问题,解释是牛头不对马嘴,十分生硬,同时也没有解释完64卦。而由于卦爻变化顺序不正确问题,将《易经》分为上下经即上经30止咸卦,下经34止未济卦,也是勉强的。汉《京房易传》分“八宫”或“八纯”,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长沙马王堆出土《帛易》(六十四卦)亦分“八宫”,即键、根、赣、辰、川、夺、罗、筭。可见,二者在卦序条理上是进步了,方便查考,只是爻变顺序仍然未完全理清。但总的说,古《易经》有规律,不是臆说,那就是科学二进制。由于其古老,或与南楚神话“东皇太一”有关,是无异议的。而既然存在神话传说,也不会遥远得不可及,是人类古文明的表现。那种企图用殷末周初的卜筮《周易》,以行迷信简单化,或者企图用“玄无”佛道观,代替古《易经》的实践二进制科学,则不是一种为某种不可告人目的的误导,就是对科学的无知和蔑视。
《易经》64卦古顺序图览
易律夫撰于公元2022年11月22日农历壬寅冬旬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