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午门看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

赶着在快结束的时候,去了故宫午门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特展,105件展品不算多,可竟然了三个小时。出来感觉就好像一件件器物如曲水流觞的酒杯一样在流动,一件件法和绘画作品在眼前如宣纸飘过。

展览分了三个单元,分别在午门的西雁翅楼、午门和东雁翅楼。

第一单元:“委怀琴”,取自陶渊明诗“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地点位于午门西雁翅楼。展出的是书房用品和赏物,是“象与意”的“象”的部分,诸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古籍善本,还有一些书房里的赏器,比如瓷器、玉器、青铜器等。

展厅最显眼的是乾隆书房“五经萃室”,匾额为皇帝御笔,匾额之下是一紫檀木框炕屏,凭心是乾隆所著《五经萃室记》,屏前是楠木六屉炕桌,专用于收藏岳飞之孙岳珂校刻的五经。

一幅巨大的宣纸从天而降,展台设计成巨大的书案形式,笔墨纸砚陈设其上,无一物不求其精,做工不求其繁。有一把古琴名曰“玉壶冰琴”,是南宋时名家所制。

《清人卢见曾借书图轴》画的是一间文人书房,连竹房开敞明亮,卢见曾持书远望,背后是高大的书架,一童举书上架,一童抱书外出,以示有借有还,堂后梧桐、绿竹、环境优雅。

而《乾隆是一是二图》则描绘的是皇帝的书房,乾隆身着汉服,坐在书房里赏玩文物。而在他身后的山水屏风上,悬挂着一幅同样容貌的半身画像,形成画中画的效果,有上角有乾隆题诗: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可思。

第二单元:“正谊明道”,取自《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一单元位于午门正中,以书画为主,而有“意”的含义。

两幅巨幅宣纸立轴,将展厅隔成三部分。

写有“山光满几”的宣纸立轴一侧,是“修身养性”部分。

四个字取自倪瓒行楷书作品《淡室诗》轴,全诗写得极有意境:“欲写新诗尘满几,味我迂言淡如水。白云淡淡何从来,来伴孤吟北窗里。酒味甘浓易变酸,世情对面九疑山。白云且结无情友,明月幽禽与往还。”诗末有跋:“八月廿日,过宗道云栖楼,命余赋子安淡室诗。因赋,是日疏雨生凉,山光满几,殊有幽兴也。瓒”。

文徵明《猗兰室图》,一间掩映于苍松之间的书斋,屋前屋后,兰花与杂草共生,主人对客正演奏琴曲《猗兰操》,表达一种贤者生不逢时、遗世独立的感慨。

唐寅《双鉴行窝图并书记册》是为友人汪荣“双鉴行窝”书屋所作,以夹室二池喻双鉴。记中以金、水、心为鉴,说明修养心性以明道的重要性。 

两幅宣纸立轴内侧分别是两个皇帝的匾,崇祯皇帝行书“思无邪”匾和乾隆皇帝“正谊明道”匾,遥遥相对,表现“家国情怀”的主题,是展厅的第二部分,

展品主要有,乾隆楷书《大宝箴》和行书王禹偁《待漏院记》题辞卷,前者讲述为君之道,后者论述为臣之道。

宋文天祥《上宏斋帖卷》、明徐渭行书《昼锦堂》轴、陈淳行书《岳阳楼记》卷。三文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庙堂之音。

一个西周晚期铸造的虢叔旅钟,位于中轴线上,上刻铭文,追述祖先功烈并祈愿福荫子孙。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仰观宇宙”,主要陈列三幅名作,宋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自近山而望远山,但见群山横列如障,岩中杂树遒劲;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用泼墨手法表现江南烟云变换之景;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尽显北方雄伟苍茫的山川。

这个单元在午门的正中央,房顶的彩绘、藻井和斗拱,在特殊的灯光布局下,有一种梦幻般的格调。

第三单元:“结契霜雪”,位于午门东雁翅楼,取自乾隆“奚待结契霜雪里”,以曲水流觞之布局,将古人三友同德、雅集唱和的主题表现出来。

三友同德,三友指的是松竹梅,松喻直,梅喻谅,竹喻多闻,对应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展厅入口即可看到乾隆书房“香雪”的复制还原,室内的松竹梅贴落与宣石假山组合,与室外园林中真实的天空、假山和植物相互呼应,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真正的“香雪”位于故宫养性斋西暖阁,目前并不开放。

看这个展馆,中古历史上有名的三个文人雅集不得不知:

第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兰亭雅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时任会 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雅集盛会,会上得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序,这就是书和文双绝的《兰亭集序》,这一展厅里有米芾《行书兰亭序跋赞卷》、董其昌行书临柳公权兰亭诗卷、沈时《兰亭修禊图卷》等。

第二个是宋代的西园雅集,元丰年间,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李之仪、晁补之等人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西园,饮酒赋诗作画,称为“西园雅集”,展厅中明人西园雅集图卷呼应了这一盛会。

第三个是元代的玉山雅集,当时的吴中富商顾瑛(1310-1369)花巨资构筑“玉山草堂”,广邀天下名士,举行雅集百余次,前后十数年,几乎囊括了元代后期的所有名人,呼应这一盛会的是一块顾瑛当日所藏“造云石”,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块有确切题刻的元代赏石。

总之,看完这个展览,还是很有收获的,尤其是面对有形之物,参察其产生和流转过程,由小及大,由物质而精神,由象及意,顿时觉得一支笔、一方砚、一把琴都有了满满情怀:

1、书房除了看书、写书、藏书实际功用外,还是一种精神寄托所在。人在书房里可以思考、发呆、把玩器物,可以思考宏大叙事,也可以只关心自己,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书房的空间布局上遵循“厅堂宜大、书房宜小”的设计理念,尊贵如乾隆皇帝,在故宫中有几处书房小而隐秘,据说有一处仅3.8平米,大名鼎鼎的五经萃室也不过6平方米。

2、策展者通过象与意的设计,体现中国知识分子一贯以来的追求,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好像硬币的两面,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心怀天下,才是一个模范的知识分子形象。

大部分人一开始其实都作入世之想的,干一番事业,因为各种原因而理想受阻,于是回到了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另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为读书人的人生安上了进和退的旋转门。书可以是入世起点,如诸葛亮的草庐,也可以是终点,比如文征明的《猗兰室图》,总之,尽量不与残酷而令人绝望的人生作殊死对抗,而将情趣投注于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理想,弹琴、煮茶、静坐、雅集、观画、焚香、交谈……这些场景都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现,而是富于征意义的理想化表达,一些放浪形骸之举背后其实有着现实的苦闷,而出世和入世、隐居和仕宦也并不完全对立。


上一篇:千古成才的秘诀
下一篇:幸福家庭有最佳模式吗?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