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论语》笔记:俭与礼,如何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器量大小呢?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名夷吾,齐桓公时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旁边就有人问:“管仲俭吗?”孔子说:“管仲有多处豪华的馆堂,在公务上重重叠叠设置了太多的部门和官位,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又有人问:“那管仲懂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外国君主、举行外交友好会晤时,在堂上设了反坫之坛。管仲在家宴客也设了反坫。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虽然,历史上管仲帮助齐桓公完成了霸业,但却未能走入王道。管仲其实是有能力和有实力的,但他却在某些应该遵从道的方面做的不够好。诸葛亮的《诫子书》当中提到“俭以养德”,老子也曾提到过自己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也在此提到了“俭”的重要性。管仲的居住场所,体现了他在生活上的奢靡之风;管仲在政治制度管理上,没有做到简化,就无法扼要统筹,体现了他在工作上的不俭。那么,反推之,他无形当中就会把很多的财力资源耗费掉,不会用在真正所需要的地方。

老话讲,财富从哪里来?从俭而来,从勤而来。俭,所代表的,不是抠搜,亦不是因未曾见过什么世面而不知道用好的。俭,是一种从容大度,是一种满足掉自己基本需求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放在更应该投入之处的“以舍为得”。当我们的内心,被没有止境的欲望所裹挟住的时候,非但不会觉得满足,反而会对自己造成很多的心理负担,反而会忘掉很多本应有的美好。因此,俭,亦是简。类比于现在所流行的“断舍离”,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奢”,何须断、舍、离?本质上,还不是自己内在的贪欲在增长,被滋养吗?因此,外在物质的极简,追本溯源,其实是自己内心重新回归到俭朴的过程。当自己内在放下沉冗,更加能提得起,愿意勤奋精进,这个过程看似体力劳累,但内心却无比轻盈。

那么,遵礼与“器小”又有何关系?遵礼是对传统和制度的敬畏和尊重,越礼必然狂妄,这样的人多半是以我为尊的偏狭,容不下不同思想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所以说“器小”。器小之人,固然可以凭才干成功于一时,但很难广采博纳,建立起为后世效法的制度。的确,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是,在他死后,齐国便人亡政息了。也就是说,管仲并未建立一套真正的能使齐国长治久安的制度。

古时,对于“器量”二字非常重视。因为,它不仅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向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圣明之君、贤达之臣、聪慧之士,无一不是器量大度之人,并因此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像一些器量狭小之人,由于不能容人容事,等着他们的多是人生和事业上的双重失败。

将此道理放到当今依然适用,在工作中,若是没有容人之量,打击持不同意见的人,虽然有时能称心遂意,但最后也难免会落个人才散尽,哪里还有大业可成?反观那些器量大、能容人的领导人就应另当别论了。他们有着宽宏大量的美德,不仅能够广纳天下英才,甚至还能化敌为友。若是如此心胸的领导,愁大事不成。


上一篇:《论语》笔记:面对他人的质疑和非议,我如何坚定内在力量?
下一篇:《论语》笔记:遵从礼,也要达到内心和外相的统一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