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闻名的“台风神父”很厉害,他三任上海天文台台长,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海观象台经历了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的专门有篇文章《劳神父》,讲述了她和劳神父的故事,专文回忆幼年的自己与80岁的劳神父的忘年交,把他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以至于到了九十多岁还不能忘怀。
钱钟书与杨绛那么,这位劳神父是谁?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劳神父中文名叫劳积勋
这位劳神父还真是位牛人,先后三次被任命为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总台长,是一位闻名世界的“台风神父”。
劳神父中文名叫劳积勋,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883年来华,入徐家汇天文台,1896年12月接任徐家汇天文台台长。
1926年2月,因身体原因辞去台长职务,1929年回到法国。掌管徐家汇天文台30年,曾两度赴欧洲、一度赴日本参加世界气象大会。
观象台寒暑亭和地温表(1909年)
劳积勋神父,是在徐家汇观象台的几任台长中名声最大的,其所研究的可视气象信号系统——用于为船只提供天气变化、尤其是恶劣风暴警报——1898 年被中国海关接受用于中国大部分港口。
由于他在台风预报方面的才干与业绩,劳积勋在水手中广为人知,被誉为“台风神父”。上海法租界曾有一条纪念他的“劳神父路”(现黄浦区合肥路)。他的故事要从上海徐家汇气象台说起。
徐家汇观象台成立于1872年,是中国境内沿海的第一座观象台。1873年正式落成,1901年建新台
二,上海最早建立的私人观象台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司铎到上海传教不久,得徐光启孙女潘甘第大之助,购得城北世春堂,改建后取名“敬一堂”。
这是一座中国殿堂式的天主教堂。潘国光在堂内筑观象台,台高二三丈,在湖石上刻有黄赤道及经纬度,并设有日晷、旧沙漏、千里镜、自鸣钟等仪器。这是上海最早建立的私人观象台。
新建的徐家汇观象台是一座早期仿古典式罗马风格建筑,总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徐家汇观象台观测场
虽然办公和居住条件简陋,但是当时采用的仪器还是非常规范的,测云架、测量水蒸汽亭、量雨器等仪器相当丰富。
17世纪中叶,西方先后发明气压表、温度表等气象仪器,18世纪到19世纪,近代气象科学随着西方传教士而传入中国。
三,劳神父当了三任上海气象台台长
耶稣会自成立之时起,就热衷科学和教育。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前就已经创办了罗马大学天文台和英国斯通赫斯特天文台。
徐家汇观象台积累了大量的气象历史及其他科学资料。观象台收集和保存了自1873年以来上海最早的气象历史资料。
明清时期大约有2000多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西方宗教和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包括望远镜和近代天文学知识。
徐家汇观象台于1879年成功预测了袭击上海的台风,获得了清朝地方、租界多方的信任。1882年1月,观象台正式向上海各报发送中国沿海天气预报。
1910年的观测场
除了天气预报,徐家汇观象台还进行天文、地磁观测。当时它被国际天文学界视为远东最重要的天文台,其天文学和气象学研究论文很多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
劳神父当了三任上海气象台台长,发明并推广了可视气象信号系统、与国际气象台建立了无线电通讯。
四,主持上海气象台获得当时中国政府的奖励。
劳神父实现了国际经纬度联测和精准授时、画了台风路径图。他还把那时法国人画的地图都用上海话重新标注了地名。
1900年拍摄的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耶稣会传教士
当年清政府对于气象预报毫无概念,民国时期,我国科学界对徐家汇的各项科学事业多有关注,且有合作关系,主持这些事业的传教士们也多获得彼时中国政府的奖励。
如1916年时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的天文学家高鲁呈请“洪宪皇帝”袁世凯奖励徐家汇气象台台长劳积勋(Froc)、佘山天文台台长蔡尚质(Chevalier)五等嘉禾奖章。
1912年,劳积勋神父(右四)与徐光启第十世孙徐彬文(左四)及部分徐家汇观象台工作人员合影
劳积勋神父这些年里他干了三大件事:他总共绘制了620个台风路径,对比能恩斯的台风路径更加得准确;除了绘制台风路径外,他还发明并推广了可视气象信号系统;与国际气象台建立了无线电通讯,实现了国际经度联测和精准授时。
上海气象博物馆地处上海徐家汇繁华的闹市,紧邻徐家汇天主教堂,在一片摩天大厦的环伺中,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小楼静静地立于水泥森林之中
劳积勋在气象上将徐家汇观象台成功纳入了国际气象学的大圈子中。在他们的带领下,观象台经历了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启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