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唐诗中的中秋节美景——唐代咏中秋诗赏析

唐诗中的中秋节

——唐代咏中秋诗赏析

川 雪


中秋,一年中最、最大的月亮高悬夜空,总是引得人们思绪飞扬,感慨万千。诗人们欣赏明月,赞美月下美景,表达了对中美景的喜爱。

先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首联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形象生动。颔联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颈联写星辰把光彩让给明月,金风拂寒露,熠熠晶莹。人间变幻莫测,月宫长久永恒。人将中秋月夜的清明澄澈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读之如置身于晶莹透彻的月宫之中。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

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人运思的匠心。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练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这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绝句描状中秋月下的桂花,意思是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此诗写于咸通九年(公元868年),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写得轻松愉快,毫无节日思念的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全诗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节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   

再看唐代诗人徐凝的《八月十五望月》:

皎皎秋空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诗人于中秋之夜在山间欣赏月色。仰望天空,一轮皎洁的圆月高挂天穹,仙女嫦娥端坐在桂树下,桂枝鲜艳,桂花飘香。诗人感叹道:一年中没有哪一天能像今夜这样,通宵达旦地在十二峰前欣赏月色。诗人将想象与现实结合,极写自己欣赏中秋月色美景的喜悦之情。

五代僧人明光的《中秋玩月》,写得很有气魄: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衢:四通八达的道路,云衢则为云中之路。

明光是五代十国时南唐金陵金轮寺诗僧。作此诗时,正值南唐先主李昪欲登基,忽夜半寺僧撞钟,满城皆惊。天亮查问,欲斩撞钟者。明光到案后,禀知玩月得诗,并诵此诗,先主闻而甚喜,释之而去。这首诗明明是描绘中秋之夜,月上中天的美景,李昪附会成为庆贺自己受禅登位而作,引为祥兆,纯属巧合。不过,诗写得也的确很有声势,大气磅礴,不失为大手笔。

晚唐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表达了对光明普照的赞颂: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此诗写出了诗人对光明普照的赞颂,体现了诗人的美好追求。

“无云世界秋三五”,“三五”是指十五天,“秋三五”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意思。这一句是说中秋节这天,整个世界都没有云彩,晴空万里。

“共看蟾盘上海涯”,“蟾盘”,说的是月亮。这句是说:大家都在争相观看从海面尽头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蝠天空晴朗清澈,人们争相观赏大海尽头升起一轮明月的图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天头天尽”,指天边、再没有天的地方,古代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这两句是说:一直到天边的尽头,再也没有天的地方,天空中的月亮放出来的光,都不会只给一家人放光明。言外之意就是说,月光是公平的,对谁都不会偏袒,永远是普照大地,每个人家都能看到美丽的月光。

这里的“一家”,主要说的是“帝王家”,诗人表达的思想是,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诗人以月光做比喻,赞美了中秋月亮的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也表达了他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隐含着对不公正、势利和偏私等丑恶德行的讽刺。


上一篇:《陆地仙经》详解,全文仅一百字就能让你陆地成仙!
下一篇:正确理解章氏“百代歌”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