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段时间能刷屏的梗,“王宝钏挖野菜”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2012年的《薛平贵与王宝钏》,豆瓣4.5,改编自中国传统典故,电视剧的大概剧情就是宰相之女王宝钏下嫁穷小子薛平贵,结果薛平贵参军征西,在西凉娶了公主,王宝钏为他苦守寒窑18年后终于团聚。之所以让人们骂王宝钏恋爱脑,主要是因为她一边在这里挖野菜,而另一边的薛平贵却娶了公主做了皇帝,归来时还要当面试探王宝钏,最后虽然让王宝钏做了皇后但和代战的态度非常明显的区别对待。截图来自上述电视剧最早关于“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唐朝末年,丞相王允的三女儿宝钏,聪明伶俐,才貌双全。王允想为女儿择配高门,多选不中,后定于二月初二在十字街口搭彩楼让女儿飘彩择婿。就在王宝钏择婿的前一夜,王宝钏来到后花园降香,祈求上苍保佑,忽然听见外面有人长吁短叹,经过问话才知道这个青年名叫薛平贵,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但是苦不得志,却又不愿拜在权贵门下,故而四处流浪。王宝钏有了爱慕之心,两人在后花园私订终身,相约彩楼前见面。 二月二这天,王孙公子蜂拥而至,本不愿意来的薛平贵被人群推到了彩楼下面,王宝钏的绣球恰恰打中了他。王丞相一看绣球打中了一个流浪汉,立即火冒三丈,命家人赶走薛平贵。王宝钏不同意父亲的这种做法,父女二人感情决裂,最后以三击掌为誓,表永不相见。于是,王宝钏和薛平贵就在城南寒窑中安身。不久,曲江池出现一匹红鬃妖马,唐王出榜找英雄降马,薛平贵揭榜降伏了妖马,被唐王封为后军督府一职。这时,西凉国玳瓒公主犯境,唐王命王丞相的二女婿魏虎为帅,薛平贵自告奋勇担任先锋。在魏虎的陷害下,薛平贵不幸被玳瓒公主所俘虏。王宝钏忍饥挨饿,挖野菜度日,苦守寒窑。18年后西凉国与唐朝统一,薛平贵才回到长安,夫妻二人团圆。这才是整个故事最为基本的主干,许多的戏曲、话本都是从这个主干上演绎出来的。从明朝时候起,就有无名氏写的《宝钏》曲词、《彩楼配传》、《龙凤金钗传》弹词等等,甘肃靖远古钟还铸有清嘉庆年间的曲目,四川自贡市在乾隆元年所建的西秦会馆的戏楼上有秦腔《算粮》的木雕。在十余种剧种中均有与这个英雄美人故事相关的剧目,其中有《五典坡》、《武家坡》、《彩楼配》、《别窑》、《探窑》、《三击掌》、《龙凤金钗传》等剧本,让这个故事深入人心。但越到后面,虽然故事主干没有变化,但为了增加可看性,他们二人之间横生了许多枝节,像是薛平贵娶代战公主并成为西凉王,后来打回长安成了皇帝等等这种情节。如京剧《武家坡》中薛平贵的试妻:“她若贞节,将她收下;她若失节,将她杀死,也好回到西凉见我那代战公主!”以及王宝圳唱的“她为正来我为偏”“我若是个男儿汉,也在西凉住几年”之类。例如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的中,薛平贵、王宝钏故事分别为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探寒窑、平贵别窑、赶三关、武家坡、银空册、算粮大登殿等剧目。许多文人考证之后认为,薛平贵故事最早在唐宋之际西北军旅,后来传到了民间,而且流传范围不会太广,所以在元杂曲中没有与这个故事有关的话本。应该说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是在明朝时候,从被改编成的戏曲来看,先是秦腔,后来被改编成了京剧《武家坡》。这则故事流传下来,最出名的则是京剧“薛八出”,即《彩楼配》《三击掌》《投军别窑》《采寒窑》《赶三关》《武家坡》《银空山》《大登殿》。连演时总名为《全部红鬃烈马》。上世纪五六个年代,在戏曲改革的浪潮中,《红鬃烈马》等戏曾经引起一番争论,有的意见认为剧中有浓重的封建思想,如”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等,以至于有的意见主张禁演,这件事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1928年1月13日北平第一舞台窝头义务戏《大登殿》梅兰芳饰演宝钏,杨小楼饰演平贵1983年夏天,河北省文化局召集了本省二十多位作家到秦皇岛开创作会议。文化局的同志也把老舍约去。老舍那时血压稍高,时患头晕,来秦皇岛一方面可以略事休养,另一方面可与大家交谈,听取些创作的意见。在会议期间,老舍还遇到了河北省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的人,该团的领导恳切请求老舍为他们改编全部《王宝钏》。过去梆子剧种演《王宝钏》八大折连台戏需要分两天才能演完,这次他们要求老舍改编成为一场戏,最好在三小时内就都唱全。1963年的《戏剧报》中,老舍回忆了自己改编这部戏的过程。老舍认为,薛平贵离家一十八载,见了面就调戏老婆,属于低级趣味;薛平贵娶代战的行为也非常不合理。老舍提出:全部《红鬃烈马》共有十折,内容有些乱七八糟,一会儿是极严肃的《三击掌》,过一会儿又是没什么道理的《赶三关》,和调戏老婆的《武家坡》,把它减为五折,通体从新写过,全剧都顺着《三击掌》的线儿走,突出王宝钏,而且叫她始终一个劲儿,既不受调戏,也不跪下讨封,而薛平贵也既不娶两个老婆,又不“大登殿”。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老舍想要改掉的,恰恰是脱离故事原本的主干被这么多年人们添加的枝节,再来看一下老舍列出来的基本“改写计划”大纲:第一幕;《三击掌》——全剧以此为基调,用几句词儿交代《花园赠金》与《彩楼配》。第二幕:《投军别窑》——王宝钏先不忍婚后分离,可是终于鼓舞丈夫去杀敌立功。这一幕要叫魏虎出场。第三幕:《探寒窑》——词儿也全从新写过。第四幕:《武家坡》——不调戏老婆,而设法从正面找戏。最后,薛平贵说出,他回来是为看王宝钏,也是为向政府告密:魏虎吃败仗,投降了西凉,带兵攻打长安。第五幕:《大登殿》——唐王登殿,平贵控告王允与魏虎。报:魏虎兵临城下。唐王派平贵迎敌,小武戏,擒魏虎,剧终。而老舍在改编中,对于王宝钏为爱苦守寒窑的行为并不认为是恋爱脑,而认为她是抵抗封建大家长专制的奇女子,身为一个丞相之女,竟敢反抗丞相,脱去锦衣绣裙,离开相府,甘于独守寒窑,这样的行为是值得被称颂的。这一个对待爱情独具慧眼、敢于向腐朽的封建阶级思想挑战的叛逆形象,是为人们所喜爱的。那时的人民一向是鄙视“嫌贫爱富”,反对“以门阀论婚,以衣貌取人”的,是不屈服于封建压迫的。描写王宝训的各种戏曲作品的作者,体现了人民的强烈爱憎。在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爱情”曾经被无比高度地推崇过,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小说,都会把爱情作为歌颂的对象,甚至越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越觉得崇高,很大一部分程度是由于从那个时代开始,这样的爱情都与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婚姻观有关。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女主为了爱情如此勇敢,又怎会有不美好的结局呢,所以老舍改后的版本中,薛平贵与代战的感情纠葛也没有了,更加没有见面时试探王宝钏是否变心,也不会有后面的登基称帝。9月老舍回京后,就着手修改《王宝钏》老本子,把旧本子中不合情理的地方大段地删弃,并对父女之间的冲突,苏龙、魏虎和薛平贵之间的矛盾,以及公主的出现,都大胆地加以改动,力求尽价尽理。经过多次修改,老舍把修改本交给天津青年跃进剧团排演,这个本子后来曾在《北京文艺》1964年第3期刊登发表。老舍在创作中老舍改编后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宰相王允有三女,长金训,配兵部尚书苏龙,次银钏,配元帅魏虎,三女宝钏待字。有薛平贵者,身怀绝技,才智过人,但贫困潦倒,乞讨为生。一日为避风雪,误入相府花园,宝钏见而爱慕之。王允请得圣旨,为宅钏高搭彩楼,抛球选婿。王孙公子、富家少年群集楼下,宝钏竟将彩球抛与平贵。王允欲退此婚事,宝钏不从。父女反目,击掌绝情。宝钏毅然离相府,赴寒窑。先是,平贵投军,降服红鬃烈马,被封为先锋官。西凉倚代战公主之勇,屡犯边境,朝廷命魏虎挂帅出征,平贵奉命从征。宝钏勉夫立功报国,推迟婚期,亲送平贵出发。平贵勇冠三军,大败西凉,魏虎有功不赏,反将平贵贬往后营养马。平贵屡次托人捎回家书银两,俱被魏虎私扣,夫妻音信隔绝一十八年。魏虎不理军机,纵情声色,被代战公主率兵奇袭,全军覆灭。魏虎贪生降敌,献出地理图,引西凉兵杀奔长安。平贵仗有红鬃烈马,急驰报警,与苏龙、高思继等设伏待敌。乘暇回窑探视宝钏,又急归军中。代战公主兵到,发觉中计被围,怒斩魏虎,奋战被擒。苏龙等释之,与订和约,共修盟好。唐帝行赏,以平贵代魏虎为帅。平贵终往武家坡迎宝钏别窑入府,共谐琴瑟。老舍这个版本的剧目经过多次修改,交给了天津青年跃进剧团排演,不久却赶上那十年,整部作品也被“打入寒窑”差不多18年。直到1980年左右,得到北京剧院的积极支持,得以京剧的形式上映,但演出效果平平,并没有掀起太多的波澜,此后这个版本的“王宝钏与薛平贵”便悄无声息了。
参考资料:《看老舍遗作王宝钏》原载《人民日报》1981年2月;《新“王宝钏”》 老舍于1963年8月在首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老舍编写王宝钏前后》胡絮青;《品邮说戏》马铁汉;《中国古代逸史》马昊宸。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