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北欧雄狮:曼纳海姆小传

2023-05-06 21:54:18

芬兰作为一个美丽的北欧国家,以其一望无际的雪原,奇幻的极光,无数的驯鹿以及圣诞老人的传说闻名于世,再加上其较高的生活水平,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崇尚和平的外交政策,可以说他是最宜居的国家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那个被血与火所包围的年代,这个国家也曾为了民族独立而陷入兵戈之中,同时也曾有这么一位统帅为了国家的解放奋斗终生。他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早年经历曼纳海姆于1867年6月4 日生于俄罗斯帝国芬兰大公国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然而,在讲述他的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芬兰的大致情况。芬兰又称索米(Suomi),屈居欧洲东北部的她是欧洲最晚开化的国家,12世纪末才被瑞典军事贵族征服,再被统治长达七个世纪后,于1809年被割让给俄国。然而,长时间的统治让芬兰早就变成了蓝底黄十字旗的形状,无力同化的沙皇俄国也只能让其变成一个高度自治的大公国。而且,瑞典语也成为了芬兰的通行语言。我们的小曼纳海姆此时也学会了瑞典语,同时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程。
曼纳海姆的开局可以说差点是地狱难度,他的家族是一个破落贵族,父亲经商破产后去法国搞艺术创作,母亲也在不久后去世。所幸他的舅舅在不久后收养了他,给了他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同时他也接受了相应的教育。最终,在成年之后,他选择了参军报国的职业生涯,并于1887年考入了圣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考入军校后的曼纳海姆很快脱颖而出,在这所专门为沙俄军队培养骑兵军官的学校里,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卷王。首先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成了学校各项活动的常客,作为专业课的骑术也没有拉下过。两年后,他如愿以偿考入了事业编制——骑士近卫团。
开始军旅生涯的曼纳海姆还是一如既往得卷,1891年,他升任中尉,1893年曼纳海姆被调到“王室马厩管理所”工作。这个看似“弼马温”的工作却为他赢得了声誉。因为在骑兵学校的经历让他对训马很有一套,因此他甚至还负责训练骑兵仪仗队,并以仪仗队伍的身份参加了1895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及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加冕典礼。在仪仗队中的曼纳海姆或许也曾遥望过尊贵的沙皇夫妇,年轻的他对沙俄皇室的效忠是无比忠诚,在壮观的典礼中,他看到的是俄罗斯帝国的强大。然而他永远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高高在上的沙皇有一天会在地下室迎来生命的结束,庞大的帝国也会分崩离析,而他被时代的潮流推到了同样高的地位。
驰骋疆场此时的曼纳海姆还想不了那么多,他现在的仕途可以说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他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征途。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曼纳海姆接下来的足迹会踏入那个东方大国。1904年,38岁的曼纳海姆被派往驻中国满洲里的第52龙骑兵团,期间正值日俄战争,曼纳海姆就在战争中屡立功勋。作为骑兵的他在黑土地上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与戴着樱花帽徽形状的军队厮杀,尽管没有在沈阳大街给日军好果子吃,但还是拿下了一血。成长吧,曼纳海姆,总有一天你会面对世界顶尖水平的军队。次年,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前途。1906年,为了刺探中国内陆情报,为下一步侵华做准备,沙俄总参谋部将他安排进了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Paul Pelliot)率领的考察队。这个可以说是一个美差,公费旅游不说,还没什么危险。就这样,曼纳海姆的经验值在DLC里又开始了暴涨。
曼纳海姆的新疆之旅,从喀什葛尔出发,经叶儿羌到和田,又北上阿克苏,经伊犁、焉耆至乌鲁木齐,然后一路向西,过奇台,走吐鲁番,过巴里坤,出哈密,离开新疆进入河西走廊。他在西部探险时,有一个中文名字,叫马达汉,这是当时中国清朝喀什葛尔(喀什是当时南疆行政首府)道台袁鸿佑,给他签发护照时起的名字。他此行的军事目的执行得很好,长达近二百页的《奉陛下谕旨穿越中国……初步调查报告》,得到了上峰的认可,后作为附件随同《俄国旅行家眼中的新疆》发表。他的考古之行本就是掩人耳目,所以收获有限,不过他在西部地区拍摄的图片和记录,却是了解当时新疆非常珍贵的素材。图片被收录在了《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当中,而详细的记录则在《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穿越亚洲——从里海到北京的旅行 1906~1908》之中。
除了新疆之外,他还去了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其他省份,除新疆以外,他还在天水等地留下了多张照片,成为了研究当地历史变迁的绝佳材料。在山西的五台山上,他甚至和达赖喇嘛进行了会面,并教会对方如何使用一把手**。而曼纳海姆这次中国之行,也作为中芬关系史的一段佳话被人津津乐道。回国后的曼纳海姆仕途的踏上了快车道,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骑兵,并很快调任华沙骑兵团团长。1910年升任少将军衔。在随后的世界大战中,他在东线作为沙俄陆军的一份子和德军作战。身挂将衔的曼纳海姆自然无阵亡之虞,但是时代的潮流还是逼他走上了那条通往最高位的人生之路。
独立风云1917年,沙俄帝国的政局可以说是动荡不堪,二月革命终结了延续314年罗曼诺夫王朝,同年发生的十月革命又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一时间,偌大的帝国分崩离析,各路人马开始上演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戏码。作为旧军官的曼纳海姆自然没有在新政府中任职,而是回到了老家芬兰,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他将会成为一个新生国家的统治者。在二月革命之后,芬兰议会赶紧抓住这次机会,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推举声望卓著的法官斯文胡伍德担任新国家总理,议会1917年12月6日经过投票表决,宣布建立独立的芬兰共和国。俄国已经发生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苏俄为了取得国际上的地位,首先承认了芬兰的独立,紧接着德国、丹麦、挪威很快承认这个新诞生的国家。但事实证明,没有廉价的独立,不经历血与火考验无法巩固独立成果。
芬兰社会民主党,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而分成了两派,其中的激进派受十月革命所鼓舞,准备用武力推翻芬兰政府,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新政府。虽然这个提议受到社民党大部分人的反对,但是激进派在斯大林的支持,一度掌控了社民党的委员会,准备采取行动进行武装起义,一举推翻芬兰临时政府。在芬兰独立之后,芬兰境内还有数万俄军,其中的左翼军人已经完全偏向于社民党激进派,向激进派秘密提供武器,在独立前一个月动乱就已经发生,激进派的纠察队四处抢夺财产和工厂,制造出了十几起谋杀案。当时形势万分紧急,可芬兰政府刚诞生,手中没有武装力量,只有地方上带有民间性质的防卫团。直到1918年1月12日,议会才授权斯文胡伍德组建警察部队维持秩序,但没有政府军不足以应对战乱,由谁来筹建和指挥呢?这个才建立了不到一年的国家面临了只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斯文胡伍德认为除了曼纳海姆,没有人能担此重任,他劝说刚回到芬兰的曼纳海姆,帮助国家组建国防军,担任总司令之职。曼纳海姆临危受命,1月18日离开首都前往西部沿海城市瓦萨,在议会的授权下,以防卫团为基础筹建政府军。1月27日,社民党激进派发动全面武装暴动夺占首都赫尔辛基,政府内阁成员纷纷逃跑到瓦萨投奔曼纳海姆,其中有些成员先躲藏起来,然后历尽惊险,借道瑞典和德国抵达瓦萨。独立才一个多月的芬兰全面打响内战,瓦萨成为战时的政府所在地和曼纳海姆的指挥中心。当时全球左翼也把芬兰内战比喻成俄国内战的芬兰版,把两边分别称为“红军”和“白军”,双方战争期间各自的兵力都发展到十万左右。开战以后,芬兰政府军的任务相当艰难,首先要解除北方各地俄军武装,然后还要收复激进派控制的南部地区。芬兰俄军约有一万人协助激进派作战;应芬兰政府之 邀,德国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派出一支万余人的远征军前去协助芬兰政府军;另外还有1000多瑞典和爱沙尼亚志愿军,1700多驻芬兰的波兰裔俄军加入政府军。曼纳海姆最初坚决反对请求德军帮助,他认为靠自己力量可以击败叛军,甚至以辞职相威协。最终他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德军入境后必须接受芬兰军总司令指挥;第二、德国必须公开声明只是协助平叛,绝不干涉芬兰内政。兴登堡无条件答应了他的提议,双方才达成合作协议。
大多数社会民主党人在内战中,拒绝参加激进派的武装暴动,也没支持政府军平叛,保持一种旁观者角色,于是就变成了大多数中间派和右派政党对阵社民党激进派的战争,政府军也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支持。虽然政府军也是仓促组建,但是帝俄时代培养出来的芬兰军官几乎都参加了政府军,云集到曼纳海姆麾下,他们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激进派军队节节败退同时,还要在自己控制区不断与风起云涌的反抗群体斗争(他们称为“内部敌人”和“阶级敌人”)。曼纳海姆领导的政府军,最终仅用三个月就赢得了内战胜利。直到战争胜利后,才实现了完全独立,苏俄政府同意俄军撤出芬兰。战争促使以“瑞典-芬兰人党”为首的少数党派开始呼吁改变国体,认为共和制并不稳定,应该有个超越党派的君主充当元首。其余党派虽然反对君主制,但刚结束内战的芬兰缺乏安全感,害怕受到苏俄威胁,他们认为有一个德国血统的王子当国王,能巩固国家安全,议会1918年10月邀请德皇威廉二世的妹夫,黑森的腓特烈·卡尔亲王担任芬兰国王。结果11月德国战败,一战结束,腓特烈·卡尔宣布放弃芬兰王位,芬兰重归共和制。在选出新议会推举新总统之前,斯文胡伍德辞去“摄政”之职,议会推举曼纳海姆接替他的职务。按理说,劳苦功高的曼纳海姆当选第一任总统应无悬念。1919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战争期间的“旁观者”社会民主党肃清了党内参加暴动的激进派,重新参加大选,回归主流政治,获得200个议席中的80席,又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左派对曼纳海姆这样一个帝俄时代培养出来的贵族将军十分反感,而且曼纳海姆本人也经常质疑以政党为基础的现代政治,他认为民主制下的政客们会为了党派利益忽视祖国利益,左派和中间派对他这个观点嗤之以鼻。
7月份议会推举总统时,曼纳海姆以独立候选人身份与民族进步党的斯托尔贝里教授角逐,后者政治立场中立,是民族主义自由派,社会民主党全力支持斯托尔贝里,使他以143票:50票胜过曼纳海姆,当上了首任总统。坦然面对败选,两战期间多数时候曼纳海姆也不再担任公职,领导芬兰红十字会从事公益事业,建立自己的儿童福利组织,顺便开展最热爱的环球旅行活动,从亚洲到欧洲一路拜访老友,欣赏风光。1929年的大萧条席卷世界,导致欧洲国家社会动荡,意识形态冲突日趋激烈。极右翼政党曾拜访曼纳海姆,希望他出面组建一个军事独裁政府,曼纳海姆拒绝了。他虽然是偏右的保守主义者,有自己的政治理念,但始终坚持只为国家利益服务,而不被党派和意识形态驱使。被意识形态斗争折腾了好久的曼纳海姆终于可以清闲一下了,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前面。
纵横二战此时的国际局势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军人的曼纳海姆敏锐得意识到了这一点。1931年,他重新出山,开始执掌芬兰军队。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了曼纳海姆防线,在长达105千米的卡累利阿边境上,一系列的钢筋混凝土碉堡还有障碍增强的芬兰的底气。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决定,他判断出了芬兰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苏联,不管是地缘政治还是意识形态。首先,右壬掌权的芬兰是红色帝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其次芬兰理列宁格勒太近,直接封锁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喀琅施塔得,更重要的是,已经开启了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先例的苏联对于这个国家虎视眈眈。外交上同样也不好受,和许多欧洲小国一样,芬兰面临着站队的困境。不管是纳粹德国还是英法,靠近哪个都会有麻烦。此时的芬兰,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此时,芬兰迎来了独立后最严峻的考验。国际关系中有个专语叫“芬兰化”,指冷战时期芬兰离自己喜欢的,价值观相近的英美法等朋友太遥远,但离自己视为“恶邻”的苏联又太近,自己太弱小,恶邻太强大,所以不得不在外交内政上事事迁就和屈从于恶邻。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芬兰的境况比冷战期间还恶劣,不省油的恶邻从一个变成两个。芬兰内心对这两者都不喜欢,但哪一个都惹不起,而两个恶邻互相敌对,跟其中一方友好就得罪另一方,跟任何一方发生冲突都没有朋友来救自己,最不坏的选择只能是保持“中立”。“中立”也很困难,两家都想拉拢芬兰,不接受拉拢就容易被贴上“敌对”标签。当芬兰声明“中立”时,德国好歹还能表示理解,拉拢时语气也较温和;苏联一直想吞并芬兰,经常提出非份要求,找借口要发动战争,拉拢时也大有“霸王硬上弓”的凌人架势。苏联动武唯一担心的就是德国介入,当苏联太过欺凌自己时,芬兰只能借助德国威慑苏联,但跟德国也不能走得太近,否则又会被英美法误解,这完全是危险的走钢丝行为,但是既无奈也没有选择。波兰同样面临芬兰的困境,它的地理位置远比芬兰重要,是德苏必争之地,波兰坚持中立,不愿倒向任何一方,没想到最后是被苏德联手做掉了。斯文胡武德1931年当选第三任总统,他非常尊敬曼纳海姆,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主席,授予陆军元帅头衔,并要求曼纳海姆承诺,一旦发生外敌入侵,必须再度担任总司令指挥芬兰军队,为国家效力。1939年9月1日德军从西面进攻波兰,16天后苏联也从东面侵入波兰,当时的芬兰还感到这些战争离自己很遥远。当苏联势力进入波罗的海三国,逼迫他们签署屈辱条约置于苏联控制之下,芬兰人发现局势并不乐观。10月份接到苏联通知,要芬兰派代表到莫斯科“商讨政治问题”,苏联如法炮制,向芬兰提议签署“和平条约”,根据条约要求,芬兰必须同意苏军进驻,租借军港和割让领土给苏联,并拆除边界的防御措施。在关涉国家基本安全方面,芬兰人不敢让步,但在次要问题上同意妥协,比如割让几个岛屿给苏联,但苏方认为没有满足自己要求给予拒绝,谈判没有成果。
芬兰人根本想不到苏联会发动战争,因为对方满口都是“和平”。11月30日噩梦终于来临,45万苏军、2000多辆坦克、1000多架飞机越过边界,大举进犯芬兰。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冬季战争,苏联先后总共动员90多万军队,但推进不如想象的顺利,遭到芬兰军民英勇抵抗,当然严酷的寒冬也给苏军造成了诸多困难。战争爆发前,曼纳海姆主张发展军工,强化军备,与瑞典建立军事联盟,但意见与内阁发生冲突,他屡次递交辞职信。听说与苏联谈判失败,曼纳海姆立即撤回辞职信,战争爆发以后他遵守承诺,以72岁高龄的带病之躯再度出任总司令,指挥卫国战争。芬兰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英法虽然表态支持,也同意送去援军和物资,但首先不知这些支援何时能真正到来,他们内部还在没完没了地吵架和讨论;其次,当时苏德结成同盟,瑞典和挪威不同意英法的支援借道本国前往芬兰,生怕触怒德国。尽管芬兰军队英勇抵抗,苏军损失惨重,“曼纳海姆防线”名声大震,但这是国力过于悬殊的战争,持续下去芬兰必亡,芬兰政府竭尽全力在国际上寻求调解。苏联在卡累利阿地区一个小村庄,扶值流亡苏联的芬共领袖库西宁组建了“芬兰民主政府”。初期,苏联拒绝一切国际调解,声称自己并未与芬兰发生战争,只是应“芬兰民主政府”的要求前来“帮助”芬兰人民。随着英法美的态度日趋激烈,整个西欧对芬兰表达出极大的同情,苏联起初牛皮吹太大,但推进不顺处于尴尬之中,加上担忧英法武装介入,才愿意跟芬兰签署“和约”,战争以苏联惨胜告终。芬兰在屈辱条约中同意了苏联苛严的条件,割让约10%领土和30%的资产给苏联,几十万被占领土的居民内迁,给芬兰造成严重经济困难。条约签订并不意味着和平,苏联以“人民带着财产迁走造成苏联损失”为由,还要芬兰赔钱;此后苏联经常对芬兰内政横加干涉,甚至对内阁人事安排都要发号施号,稍不满足即给芬兰扣上“破坏和约”帽子,以战争要要挟。周边国家惧怕苏德,无一敢给予支援,芬兰的处境相当孤苦。直到德国开始秘密部署对苏战争时,芬兰人才察觉到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可以实施“借德制苏”战略。1941年6月25日,德军进攻苏联后3天,芬兰军队也开始发起进攻,展开收复失土的“继续战争”,仍然由曼纳海姆担任最高军事指挥官,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44年9月。德国是芬兰孤立无助之下,试图摆脱苏联威协,收复失土的唯一外援,但“借德制苏”同样是走钢丝的危险战略。第一、跟德国走得到太近,很容易被英美法误解为“轴心国”成员;第二、芬兰内心同样不喜欢德国,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直想尽办法拒绝德国的结盟要求,但既要借德国力量帮助制衡苏联,又要保持距离不让外界误解,实质上相当困难,操作不慎就可能既得罪英美法又开罪德国。苏联把芬兰的继续战争定性为跟德国同样的侵略行为,但芬兰却一直向国际社会声明,他们的军事行动只是冬季战争的延续,其性质与目的与德军完全不同,仅限于收复失土。战争期间,希特勒不断要求芬兰政治和军事上配合德国,这些要求超出芬兰定位的战略目的时,芬兰总是想尽办法拖延和拒绝,但仍免不了经常被英美法批评。战后由苏联和英美主导的二战史宏大叙事,经常忽略了像芬兰这种东西方弱小国家和民族在当时无奈的艰难处境。1942年,希特勒突然要求访问芬兰,要为曼纳海姆庆祝75岁大寿。曼纳海姆非常尴尬,但又不能不接待。曼纳海姆从内心既讨厌斯大林和苏联,也讨厌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但有意思的是,斯大林和希特勒从私人层面,都很敬佩曼纳海姆。1942年6月4日,曼纳海姆生日,总统授予他“芬兰元帅”的头衔,德国通知芬兰,希特勒要亲自访问芬兰,给曼纳海姆庆祝75岁大寿。希特勒的目的,除了想获得曼纳海姆的友谊,主要是想借机敦促芬兰在军事行动上配合德军,而不只限于收复失土。面对突如其来的尴尬事件,既不能欢迎也不能拒绝。曼纳海姆不愿在首都赫尔辛基和自己的军事指挥部与希特勒会面,这样会使人们误以为是官方行为,他最终把会面安排在芬兰东南部小镇,弄成一场低调的私人会晤。进入1944年,德国已现颓势,苏军开始反攻,并在6月份重新进攻芬兰,芬兰东部防线纷纷失守,全国再度告急。德国提出条件,除非芬兰跟德国签一个协定,承诺不寻求单独媾和,德国才提供军事援助,总统里斯托·吕蒂最终被迫答应德国要求,但导致美国宣布与芬兰断交,英国年底对芬兰宣战(实际上没有真开战)。7月份,在德国支援下,防线暂时稳住,苏联的攻势减弱,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波兰战线。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德国即将输掉战争,苏联若再度发起进攻芬兰必然亡国,而且苏联背后还有英美两大强国支持,芬兰必须谋求新的生路。吕蒂成为牺牲品,辞去总统之职,议会8月推举曼纳海姆担任总统,他成为芬兰史上唯一一个无党籍总统,由于无鲜明意识形态色彩,还曾经有帝俄将军的背景,方便芬兰下一步的国际斡旋,尤其便于向苏联乞和。曼纳海姆就职后宣布废除与德国的协定,以向盟国示好,新一届政府在总理哈泽克尔领导下开始谋求与苏联谈判。苏联的战略重心不在芬兰,争夺东欧和南欧利益忙得不可开交,加上顾忌已进入西欧北欧的英美盟友态度,再次同意芬兰用屈辱条约换回“和平”,但芬兰好歹没有像波罗的海国家那样悲惨,总算基本保住了国家主权,此后始终执行以满足苏联要求为首务的内政外交,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根据苛刻的和约,作为被侵略一方,损失惨重的芬兰反倒要割让领土,支付战争赔款,削减国防军数量。据说斯大林同意以如此“温和”的方式处理芬兰,也跟他敬佩曼纳海姆有关,他曾说过:“你们芬兰人亏欠你们元帅的太多了!”苏联的另一个要求是驱逐芬兰境内的德军,当年9月曼纳海姆下令芬兰军队发动“拉普兰战争”,历时半年多把德军驱逐出境。为了安抚希特勒情绪,曼纳海姆给他写去一封措辞委婉的信件。
国际形势骤变,芬兰再度面临生死危机,曼纳海姆本来不愿担任总统,但他为了国家渡过险境才勉为其难上马。应付盟国管制委员会,在英美苏德之间斡旋,处理战争事务,他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了。苏联为了羞辱芬兰战时的内阁成员,搞了一个所谓的“战犯”审判,从总统罗蒂到社民党主席坦纳等人都被起诉,虽然英国反对这个做法,但这些政治家被判了2年到10年不等的刑期(后来的总统把他们赦免了)。通常认为出于斯大林个人因素,起诉名单中删去了曼纳海姆。
谢世1946年3月,曼纳海姆迫于苏联的压力离开芬兰并流亡瑞士。尽管被逐出了自己的祖国,但是他可以说是虽败犹荣,鉴于他对芬兰独立做出的巨大贡献,即使是敌对的左翼政党也对他满怀敬意。他在芬兰国内的声望可以说达到了顶点,荣获了国父称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颐养天年的曼纳海姆被病痛所折磨,多年来的积劳成疾令他痛苦不堪。他开始写回忆录,将自己的人生历程记录了下来。1951年1月27日,曼纳海姆逝世于瑞士洛桑州立医院,享年83岁。2月4日,他的灵柩返回芬兰,举国上下一片哀痛,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他被葬于赫尔辛基的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随后,芬兰国内有数十条以他命名的街道和广场。而他的灵柩所在,也是每一个芬兰人的精神圣地。
结语曼纳海姆可以说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他从参军,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在新生的祖国身居高位后积极建设,并以高超的外交手段在二战中左右逢源,使其免于兵戈之乱。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我想,曼纳姆在即将离世的那一刻,绝对在微笑,他的脑里肯定会出现少时读书的教师,骑兵学校的训练,中国新疆的大漠孤烟,一战的硝烟,政府的争吵,苏芬战争的空袭,希特勒虚假的微笑以及万人空巷的街道和繁荣的国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上一篇:芝兰学社十一月征稿启事及本月悬赏文章名单!欢迎广大读者向我社投稿!
下一篇:千里命稿之地支篇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