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初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受友人所托,准备做一个系列的日本史相关图书,在那个过程中,发现了中公新书的这本《华族》。从介绍中可知,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出现的贵族的替代品——华族,进行解说的书籍。因为我本来就对日本的贵族制度感兴趣,虽然以前涉及的都是古代的内容,不过作为其在近代的变形,也不免有些兴趣。最终虽然那个系列难产,并没能继续推进下去,但是对这本书我却念念不忘。正巧发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方寸”系列出了它的中文版,于是便买来一读。目录
序章 大众印象中的华族——点缀鹿鸣馆的人们
第一章 华族的成立
1 从公卿、诸侯到华族
2 《华族令》与“公、侯、伯、子、男”爵位的制定
3 作为上流阶层所拥有的特权及所尽义务
第二章 “天选阶层”的基本结构
1 华族之全貌
2 华族会馆与学习院
3 第十五国立银行的建立与华族农场
4 明治时期对华族的批判
第三章 过度膨胀的华族——从明治到大正
1 日清、日俄战争与华族的“军人化”
2 从无业者到女电影演员——多样化的职业
3 朝鲜贵族们的苦恼
4 贵族院
第四章 通向毁灭之路——从大正到昭和
1 经济基础的瓦解
2 西园寺公望与“改革华族”的崛起
3 丑闻
4 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期
终章 日本式“贵族”的终结——战败与战后
后记
史料及参考文献
附录 华族一览
从目录中可知这本书大体的内容,序章从代表华族的鹿鸣馆入手,描写了当时人们印象中华丽的华族生活。第一、二章重点从制度方面,对日本华族的成立过程,构成人员做了比较概括的介绍。第三、四章则是对一些重点的华族成员,如参军的华族,成为演员的华族,成为政治家的华族等等,进行详细的解说。特别是对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华族成员在日本政府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较多描述。终章则是二战日本战败之后,华族的消亡。以前的华族成员们也成为普通平民,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可以说,本书是对日本华族历史总体性的关照,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原本想象中,书中应有更加体系的介绍,对贵族到华族的演变有更多理论上的分析。但实际上,或许因为本身华族人员众多,构成十分复杂,作者很想面面俱到,但在这种新书的篇幅中又难以做到,所以就变成了各个方面都浅尝辄止。书中用大量篇幅进行人名的罗列,制度的叙述,还做了丰富的表格,作为研究华族的参考书或许是非常有利的,但只是想了解华族生活的普通人,最终却基本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相比一、二章枯燥的叙述,我更喜欢第三、四章具体化、生活化的描述。一个个华族人物跃然纸上,与出现在日本历史书中和近代文学史中的历史人物时空交错,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从平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以五摄家为首的公卿贵族,从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以德川家为首的武家贵族,以及在明治维新后通过战功、财力获取爵位的新华族,共同组成了日本的华族阶层。虽然统称为华族,但他们出身各异,经济情况也大相径庭。有些华族因为经济拮据,甚至主动申请返还爵位。但也有很多上层华族一直过着奢华的生活,甚至一天光吃饭就要花费1万日元(当时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为4日元)。最终,因为二战失败,华族被取消,政府向资本雄厚的华族征收高额的遗产税(最高达到遗产的90%),使得华族最终走向没落。但是,即便到了今天,那些华族们的遗迹还遍布在日本的各个角落。比如德川黎明会就是当时的尾张德川家家主德川义亲为了保存自己家的传家宝而创立的。(P202)而加贺百万石的前田家(首任藩主是前田利家,就是大河剧《利家与松》的主角),到了明治时代成为了侯爵,依然过着富庶的生活。他们家在江户的公馆,现在成为东京大学的校园,而著名的赤门就是当时公馆的御守殿门。(P58)
赤门
作为少有的对日本近代贵族制进行介绍的普及性读物,本书还是十分有价值的。只是可能对我国的普通读者来说,有些略显枯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