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心目中,“
仁”至为重要。人一生应当以追求
仁德为己任,以舍身成仁的精神成就仁、捍卫仁。子曰:“当仁,不让于
师。”【注释】当仁:遇到仁德的事情。当,遇到,面对。让:谦让。
师:老师。【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能谦让。”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不可违背老师。孔子始终把实现仁德放在第一位,认为“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在行仁这件事上,面对老师也不能谦让。“不让”,即是“不后”,不在人后,不落后于他人,而是勇于行仁、先于行仁。老师既传授圣贤之道,也践行圣贤之道。作为学生,首先一定是向老师学习,跟随老师行仁,进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随时随地、不由自主地行仁。只要是行仁处,即使和老师在一起,也会自然而然、不加思索地去践行仁,从不会考虑、不会担心因自己抢在老师之前而“违背”师道。“不让”,既是不能谦让,也是不必谦让。在“仁”这个问题上,学生不能落后于老师,更不必谦让老师。遇仁而退,让老师先行仁,这不是谦虚,也不是对老师的尊敬恭敬,而是没有悟透师道,没有修成仁德,是对老师的大不敬。如果能够自觉行仁,且先行一步,则充分证明学生的见地、修养超过老师,其行为当然也就先于老师。“当仁不让”,正是圣贤教育应该达到的至善至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