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高欢的安魂曲:玉壁之战

2023-05-06 21:54:18

一东西魏的分裂
公元5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风云变幻的南北朝时代。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一度统一北方。北魏实行“鲜卑本位”的政策,进入6世纪,北魏统治下的北方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尖锐。著名的孝文帝改革虽然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但客观上却反而使得民族矛盾更加精锐,在汉化改革中,不愿汉化或汉化程度不高的六镇集团与六镇军人(指的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北魏在此六镇驻扎大量军队防止柔然等北方少数民族,随着北魏迁都洛阳,六镇失去原来的作用,开始荒废)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待遇越来越差,逐渐不满,终于酿成著名的六镇起义(524也称六镇起义),先后由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人领导,声势浩大。给北魏政权以毁灭性打击。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尔朱部落酋长尔朱荣异军突起,通过镇压起义,获得巨大的声望与兵力。之后发动“河阴之变”(528),大肆屠杀北魏朝臣,贵族,控制北魏朝政,北魏名存实亡。永安三年(530年),被尔朱荣立为傀儡的孝庄帝元子攸诱杀尔朱荣,却导致尔朱家族集体叛乱,本人也被尔朱氏杀死。北魏局势更加混乱,在这样的乱世中,两位枭雄——高欢与宇文泰相继走上历史舞台。

六镇起义

高欢(496年~547年),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出身怀朔镇兵户之家。可能是鲜卑化的汉人,早年贫寒,生活艰苦,偶为富家千金娄昭君看中,招为夫婿,以嫁妆从军,履立战功,得以发迹。六镇起义爆发后,高欢相继投奔杜洛周,葛荣,后又背降尔朱荣,成为尔朱荣的亲信,曾劝尔朱荣废魏称帝,未果。尔朱荣死后,高欢用计取得尔朱兆信任(尔朱荣之侄,尔朱家族的头目。尔朱荣死后掌握政权),被派往河北,统领六镇降兵,获得了巨大的军事力量,也摆脱了尔朱氏的控制。在尔朱荣死后,尔朱氏彼此争权夺利,统治昏庸,怨声载道。高欢遂萌生讨伐尔朱氏之志,普泰元年(531年)六月,以六镇降卒为基础,高欢在信都起兵,讨伐尔朱氏,为了名正言顺,高欢拥立北魏宗室、渤海太守元朗为帝,翌年正月占领邺城,高欢被封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以少数兵力大败尔朱氏,攻破洛阳,次年完全消灭尔朱氏,尔朱兆自杀。高欢废元朗,尊奉宗室元修为帝,史称孝武帝,自己则在晋阳(今山西太原)遥控政权,成为北魏的实际统治者。

高欢

在六镇起义中,另一位涌现出的枭雄为宇文泰。宇文泰字黑獭,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出身六镇,父兄俱死于六镇起义,宇文泰早年依附尔朱荣部将贺拔岳麾下,两人结为姻亲。六镇起义的同时,关陇地区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关陇军镇起义,永安三年(530年)春,尔朱荣以堂侄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为副帅,率兵前往镇压关陇起义军,宇文泰也在贺拔岳麾下作战。尔朱荣被杀后,尔朱天光率军返回洛阳(后被高欢杀死),留贺拔岳,侯莫陈悦镇守关中,形成割据集团。随着高欢掌握政权,高欢与贺拔岳,宇文泰等人的关系也逐渐恶化,高欢忌惮割据关中,手握重兵的贺拔岳,而贺拔岳也不甘屈居于高欢之下,双方战争一触即发,533年(永熙二年),不满被视为傀儡的孝武帝元修觉得有机可乘,密令贺拔岳除掉高欢,并刺破自己心口前的皮肉,取出一些鲜血,派使者送给贺拔岳,贺拔岳准备起兵讨伐高欢,临行之际,被高欢收买侯莫陈悦杀死,宇文泰被贺拔岳的部下推为首领,收编贺拔岳的部众,乘机起兵,攻杀侯莫陈悦,占领长安,割据关中,与高欢对峙。

宇文泰

宇文泰的上台,几乎标志着以贺拔岳,宇文泰为首的关陇集团,与高欢的彻底决裂。随着元修勾结贺拔岳事发,元修与高欢也再也不能和平相处,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以讨伐南梁为名。准备率军攻伐驻扎在晋阳的高欢,下诏戒严,高欢大怒,亲自率军讨伐元修,将朝廷官军打得稀里哗啦,元修走投无路,西奔关中,投奔宇文泰,不久因失去利用价值,被宇文泰借口杀死,最后高欢回洛阳后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时年十一,都洛阳,后迁都邺城。宇文泰见状,同年十二月,也在长安立宗室元宝炬为帝,都长安,至此,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分别为高欢,宇文泰的傀儡政权。

东魏 西魏对峙

二东西魏的大战:第一次玉壁之战东,西魏分别立国后,随即展开大战,东魏控制几乎大半个北方。而西魏立国之初仅割据关陇。无论国力,兵力,实力,东魏都有压倒性优势,因此,东,西魏的战争,大多以东魏主动出兵进攻为主。此后的十年间,双方先后历经小关,弘农,沙苑,河桥,邙山五场大战,东魏胜多败少,特别是在河桥(542),邙山之战(543)两次大战中,出兵洛阳的西魏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6万多人,宇文泰仅以身免,东魏虽取得大胜,但却因种种缘故始终无法攻破关中,吞并西魏。双方陷入僵持。在五次大战中,东魏,西魏均以潼关——豫西一线为主要作战方向,皆有重兵集团,双方在此陷入僵持,在河桥之战后,双方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河东方向(今山西西南部)。河东方向的蒲坂渡口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从此渡河,可避开潼关天险,进入关中,因此,引起了西魏,东魏双方的注意。公元537年,西魏骁将杨 东渡黄河,攻占了东魏的邵郡 (今山西垣曲故城),进入河东。次年,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蒲坂附近的玉壁险要,上书请筑城,得到西魏同意,在此筑城。成为西魏在河东地区的桥头堡,进可攻,退可守,玉壁位于当今稷山县西南 6公里,座落于汾河下游与涑水河分水岭峨嵋塬北缘。峨嵋 塬,也称峨嵋台地,台地略呈菱形,海拔一般在1500 米以上。台地边缘受流水侵蚀 和河流冲刷,形成陡峻的黄土断崖和密集的黄 土冲沟,沿河断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个台地犹如一座巨大的黄土城堡。占据峨嵋塬,东 南可以控制涑水河谷南北孔道,西北侧可以控 制汾河河谷东西孔道,是以进可以长驱突击, 退可以守险无虞,古来成西南拱卫关中、东北 屏翰晋阳(今太原)的地理形势。同时,台 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地土肥沃,人密物 阜,自古以盛产粮棉著称,向为民给军需的理 想所在。玉壁城即位于台地之中,依自然地形构筑,东西略长,大体呈凸字形,其周长约4公里,居高临下,城池位于汾河南岸,水源丰富,易守难攻,以玉壁为中心,西魏以玉壁为中心,在汾南的峨嵋塬北缘与汾河平行,尝构筑过参差相距10公里左右的两条防线:第一条为沿河防线,第二条为峨嵋塬高地防线。防备东魏由此方向的攻击,可谓固若金汤。

玉壁遗址

在修筑玉壁之战后,王思政自请坚守玉壁,玉壁的修建,使得高欢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大统七年(541)十月,高欢亲自率军围困玉壁,第一次玉璧之战爆发,东魏大军声势浩大,联营“四十里”,此战,据《北齐书》载“(大统七年)十月己亥,(高欢)围西魏仪同三司王思政于玉壁城,欲以致敌,西师不敢出”从此记载来看,东魏军队此次包围玉璧,当以围点打援,与西魏主力决战为目的,西魏军队来到城下,高欢遣使要求王思政投降,被后者断然拒绝,无奈只得展开攻城,高欢原先预计玉壁不过一小城,轻而易举即可攻下,疏忽大意,盲目自信。但展开攻城,才发现玉壁的坚固,大大出乎意料。只得硬着头皮展开强攻,关于此次攻城,史料记载不多,但东魏军无疑遭受了重挫,史载;“十月,己亥,欢围玉壁,凡九日,遇大雪,士卒饥冻,多死者,遂解围去。”东魏军攻打九日不下,又天降大雪,军队冻饿交接,死伤惨重,士气大跌,此时,宇文泰亲率军队来救,高欢无奈,只得撤军,第一次玉壁之战,以东魏的失败而告终。
三 第二次玉壁之战在第一次玉壁之战后,王思政移驻弘农,加紧筑城,使得弘农成为潼关——豫西一线的要塞,西魏方面,改由韦孝宽镇守玉壁。韦孝宽(509年~580年12月19日),汉人,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武威太守韦旭之子,他自幼为人深沉机敏,温和正直,好读经史,与西魏大将独孤信交好,早年追随宇文泰,多出巧计,屡立战功,但因为是汉人,多在地方担任长官,没有进入权力中枢。在王思政调任后,西魏方面改由韦孝宽为河东都督,坐镇玉壁这一重镇。543年邙山大战后,西魏军队主力遭遇毁灭性打击,高欢在经长时间准备后,再次攻打西魏,准备一举将其消灭。由于在潼关——豫西——弘农一线有西魏重兵把手,较难取得突破,高欢决定再次以河东为方向,武定四年(546年),高欢亲率大军十多万人包围玉壁,令部将侯景屯兵卲郡,监视西魏援军,准备一举拿下玉壁,而后长驱直入,进入关中,第二次玉壁之战爆发。
玉壁之战 546兵力对比东魏 15万(现代推测)西魏 1万西魏处于绝对劣势东魏大军声势浩大,包围玉壁,关陇震动,攻城之前,为了避免第一次攻打玉璧的不利局面,东魏军做了一系列周密的准备,首先,玉壁位于台地之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东魏军首先在城南堆起土山,磨平高差,准备居高临下射箭,压制敌军,乘机登城:“至于城下,乃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韦孝宽则针锋相对,玉壁城南原有两座城楼,为了占据制高点,韦孝宽命令将城楼加高,仍然牢牢占据制高点。这样一来,东魏的土山实际上已失去作用,同时韦孝宽还派兵出城袭击东卫军的土山。夺取土山后尽数毁坏,以彻底破坏其作用。高欢气急败坏,放出狠话,韦孝宽不为所动(“齐神武就使谓 城中曰:“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派出戴着铁面具的士兵上城,以示坚定,东魏军以神射手元盗“射之”,“每中其目”。见土山一法失效,高欢又打起水源的主意,他令人将汾河挖开,改道,意图断绝城中水源(城中本汲汾水食饮,高欢使将 士移汾改道,一夜而就),但由于守军似乎有地下水源与储水设施,此法没有起到多大效果。东魏军昼夜攻城,均为守军击退,死伤惨重。东魏军又开始挖地道攻城,挖掘数条地道企图进入城内,被守军发现,韦孝宽见招拆招,他在城内挖长堑,让士兵守住地道口,东魏军队只要到达口部,由于地道狭窄,几乎出来一个就被西魏军杀死一个,韦孝宽又在洞口生其柴火,用皮囊充当鼓风机往地道内灌烟,将东魏军熏出地道,许多东魏军被烧死或熏死。(孝宽复掘长堑,要其地道,仍饬战士屯堑。 城外每穿至堑,战士即擒杀之。又于堑外积柴 贮火,敌人有伏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 吹 之。吹气一冲,咸即灼烂。) 见此法不灵,东魏军又开始以攻车攻城,攻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攻城器具,从记载来看,东魏军此战用的当是“攻城冲车”,用以撞击城墙,史载“城外又造攻车,车之 所及,莫不摧毁。虽有排楯,莫之能抗。”见无法抵挡攻车的巨大撞击力,韦孝宽令人缝制面积很大的布从城上向下张设,用以缓冲攻车的撞击力。果然这个办法收到了效果,东魏军用长竿绑上火炬企图烧毁大布,西魏军则用长钩绑上利刃,割断长竿,(孝宽乃 缝布为缦,随其所向则张设之。布既悬于空中, 其车竟不能坏。城外又缚松于竿,灌油加火,规 以烧布,并欲焚楼。孝宽复长作铁钩,利其锋刃,火竿来,以钩遥割之,松麻俱落),东魏军见攻车失灵,只得再次挖起21道地道,直抵城墙下,并在地道中支起木柱以防止坍塌,待地道挖成,东魏军放火烧掉木柱,轰塌地道,将上面的城墙也随之摧毁,此法果然奏效,玉壁城城墙被东魏军轰出缺口,守军迅速反应,用大木栅挡住缺口,再用砖木加固,拼死抵挡,东魏军无法扩大缺口,混战数日,被迫撤退。

攻城冲车

到了此时,东魏军已疲惫不堪,士气大跌,高欢黔驴技穷,只得祭起劝降法宝,高欢派人向韦孝宽高呼“未闻救兵,何不降也”-,韦孝宽断然拒绝,“我城池 严固,兵食有余,攻者自劳,守者常逸。岂有旬 朔之间,已须救援。适忧尔众有不反之危。孝宽 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也。”(西魏军主力迟迟不来支援,一是由于侯景牵制,二是刚从邙山之战中战败,损失惨重,正在恢复,三是对于玉壁城较有信心)高欢大怒,命人射箭书入城中,扬言,若有擒得韦孝宽来降者,赏千金,封万户,拜为太尉,韦孝宽不为所动,在悬赏书背面写上“若有斩擒高欢者,一如此赏”,射回东魏军阵中,高欢又把韦孝宽的侄子韦迁押赴城下,扬言如不开城投降,就当即斩首。韦孝宽依然不为所动,城内士气大振,东魏军士气大跌。只得再次强攻,均被西魏军击退。
时间进入十一月,东魏军已攻城五十多天。此时。冬季来临,气温骤降,东魏军屯兵坚城之下,“金木水火土”五行攻城法俱用,仍然久久不能取得进展,许多士卒冻伤冻死。高欢也因急病交加,愤而病倒,到了此时,东魏军已成强弩之末。“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死者七万人”此时,西魏军在杨标率领下击破侯景,准备前来援救玉壁。。高欢无奈,只得下令撤军,将阵亡士卒七万多人挖一大坑,埋入其中,其遗址今日尚存,被当地人称为“万人坑”,其断岸间犹见白骨累累,视者每毛骨悚然。东魏军撤兵,此次玉璧之战,再次以西魏的胜利而告终。
四 战后玉壁之战成为东魏,西魏实力的重要转折点,在邙山一战后,西魏主力本已覆灭,已摇摇欲坠,但高欢错失良机,没有乘机入关,反而在三年后,才来攻取关中,致使西魏得以喘息,此战,东魏军损失七万多人,主要头目高欢病倒,短时间内无法再次发动进攻,致使西魏再次得以喘息,为其继承者北周打败消灭北齐(东魏继承者)奠定基础。战后,西魏盛传高欢中箭,已经死去,军心大振,高欢为粉碎流言,不顾病体,举办宴会,使敕勒族大将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歌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原文为鲜卑语,原版不存,后世流传的版本为汉语译作,在当时当以鲜卑语歌唱,鲜卑语与蒙古语相近,想象一下蒙古汉子在宴会上呼麦的场景)观者无不落泪。高欢此时已病入膏肓,次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高欢在垂死之时叹道:“日蚀为了我吗?死亦何恨!七日后去世,高欢去世后,长子高澄独担东魏大任,后被膳奴刺杀。次子高洋袭位。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其子高洋称帝后,追尊高欢为太祖献武帝,后被改尊为高祖神武帝。六年后,高欢的老对手宇文泰去世,次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废西魏,立宇文泰嫡长子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新一轮的大战,即将开始。。。
参考文献《北齐书》《北周书》《北史》《资治通鉴》《玉壁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靳生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上一篇: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北伐
下一篇:面对未知,如何为自己创造好运?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