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铁血北朝75:太皇太后再次临朝,满朝文武人人有赏

2023-05-06 21:54:18

退位后的献文帝如愿以偿过上了他向往的那种生活,这种闲云野鹤的生活持续了多久呢?

只有五年。

五年后的那个夏天,23岁的太上皇神秘死亡,史书中没有任何他死前生病的记载,突然间就直接宣布全国默哀了,这确实给人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前面讲过献文帝退位前曾表示自己退位后想过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可查阅史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根本就没有闲下来,反而更加活跃,今天阅兵,明天出征,一直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魏书·显祖纪》记载了大量献文帝退位后的公开活动记录。

延兴二年(472年),蠕蠕犯塞,太上皇帝次于北郊,诏诸将讨之。

三月,太上皇帝至自北讨。

冬十月,蠕蠕犯塞。十一月,太上皇帝亲讨之。

延兴三年(473年)正月,太上皇帝还至云中。二月,太上皇帝至自北讨。

冬十月,太上皇帝亲将南讨。

延兴四年(474年)二月,太上皇帝至自南巡。

冬十月,太上皇帝大阅于北郊。

以上是《魏书·显祖纪》里的有关献文帝退位后的活动记载,可以看出献文帝非常活跃,丝毫没有颐养天年的迹象。

既然他不想退休,那为何要在17岁的大好年华里急着退位呢?

其实《魏书》里给出了答案,不过很隐晦。在《魏书·天象志三》里有这样一句一笔带过的话:

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

上就是献文帝,后面的就不需要解释了,几乎就是大白话了。退不退,什么时候退,决定权不在他手里。不过献文帝似乎并不甘心就这样下去领盒饭,他心里不满,他的戏份不该就这么点吧。

于是我们看到当上太上皇的献文帝并没有退出舞台,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着朝局走向,阅兵、亲征、南巡不过都是他向太后示威的一种手段而已。

献文帝的公开挑衅令冯太后忍无可忍,这也让她看清楚了献文帝的底牌,敢情你把太子推出去挡**,你自己仍然躲在后面遥控大局?

至此,仅剩的一点脸皮也撕破了。

最坏的结果来了,承明元年(476年)六月辛未,太上皇帝崩。

23岁的献文帝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世界,他的死竟也成了一个谜团,有人说是自杀,有人说是被毒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魏书》写到这里时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没有正面回答,对事情经过一笔带过,但又在冯太后传里留下了冯太后毒杀献文帝的传言记载。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太皇太后以孝文帝的名义发布戒严令,宣布平城戒严。此外,又将平城驻军分为三军,所有兵马分为三等,分别调动,不得一次性全部调动,以防军队参与政变。

平城戒严,内外惶恐,人们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包括太上皇也是一脸懵。不久,太上皇应召进宫,在宫中被囚禁,不久便死于永安殿。这事儿天知地知,太上皇知,冯太后知,反正就是吃瓜群众不知。不过吃瓜群众知道一点,就是这已经是北魏开国以来死于非命的第三位皇帝了。

太上皇死后,群臣上谥号献文皇帝,庙号显祖,七日后葬于盛乐金陵。《魏书》对他的死因避而不谈,不过在末尾无意间说了一句话:

宫闱之变,将天意哉!

似乎透露了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

父亲的神秘死亡对年幼的孝文帝不可能没有影响,但当时的他根本无力与冯太后对抗,只能选择合作。这一忍就是整整十八年。孝文帝在位28年,期中冯太后临朝听政占了18年,可见这祖孙俩的关系有多复杂。

太上皇死后,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这一次不需要像上一次那样演几场戏做铺垫。经过疾风暴雨般的考验,此时的太皇太后只需要往那里一坐,满朝文武乃至黎民百姓只能选她,别无第二个人选。

太上皇驾崩时,孝文帝已经做了五年的皇帝了,这五年来他已经对朝廷的事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没想到刚刚找到一些门道,太上皇就驾崩了,这令孝文帝有点措手不及。

太皇太后发动的那场戒严,孝文帝并不清楚内幕,他还只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根本不了解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他只知道他的父亲就那样突然死了,朝廷说是病逝,坊间传言是太皇太后毒死了太上皇,这些传闻令孝文帝不知所措。

太皇太后二次临朝听政,这是大喜事,百官都翘首以待,盼望能得到封赏,这也是笼络人心的好机会。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孝文帝以武州塞石窟大佛出现佛光为由,下诏封赏群臣:

活化石老臣高允,晋升咸阳公,使持节、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

宗室老寿星拓跋丕,晋升东阳王;

皇叔祖拓跋天赐,晋升征西大将军、仪同三司;

高闾晋升中书令、给事中;

冯熙晋升车骑大将军、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

常太后长兄常英官复原职;

驸马都尉穆泰晋升殿中尚书、散骑常侍、安西将军,赐爵冯翊公;

游明根晋升仪曹长、散骑常侍;

李安世为主客令;

李冲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王睿为散骑常侍、侍中、礼部尚书、太原公;

拓跋子推为侍中、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拓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

拓跋日辰为司徒、宜都王;

李䜣为司空;

......

名单太长,只能上省略号了,除了这些朝中大佬外,甚至连宫中的宦官也都得到了封赏。这次封赏的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涉及到朝廷上上下下几乎所有有头有脸的人物。

连高允、拓跋丕这样的活化石都没拉下,足见这次封赏力度之大空前绝后。当然这些都是按照太皇太后的旨意进行的,完全是她的意思。

太皇太后再度出山支持朝政,绝顶精明的高允一看这架势,知道太皇太后要放大招了。改革是年轻人的事儿,高允这会儿已经八十高龄了,也折腾不起了。于是便向太皇太后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太皇太后不准,高老是我朝的国宝,怎么忍心丢下皇帝和哀家回乡呢?

太皇太后不准他回老家,将他安排在富庶之地任职,以备咨询。

高允无奈,只得推荐高闾接替自己出任朝廷宰辅中书令。至于那个卷入禅位风波旋涡之中的拓跋子推,他的结局非常诡异,在前往青州赴任的路上,离奇死去,死得不明不白。

太皇太后闻讯,指示皇帝隆重筹办拓跋子推的葬礼,一定要风风光光的。


上一篇: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4: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寺古城的建设与事变
下一篇:贺马正祥先生虎年画展 娄炳成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