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包括《后宫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清宫剧掀起两岸追剧热潮,除了精彩剧情为粉丝津津乐道外,剧中皇后和嫔妃们的穿着和配饰也成了剧迷关注焦点,因此观众们也不难发现,后宫嫔妃们的手指上都会戴上造型华丽的指甲套,且大多戴在双手的无名指和小指,那么这些指甲套究竟有何作用呢?
▼▲清宫剧中,嫔妃们的手指上都会套上华丽的指甲套。(图/翻摄自后宫甄嬛传微博)
事实上,古代“蓄甲”的习俗来自于男子,当时的达官贵族因为社会地位高,平时不需干粗活,便留上长指甲来显示自己的尊爵不凡。后来越来越多女子也跟着蓄甲,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审美潮流。
蓄甲是个慢功夫,一般需要花费大半年,才能“养”出一寸左右的指甲长度。这期间,指甲不能断、不能裂,任何一次磕碰,都有可能让辛辛苦苦留长的指甲受到损伤而前功尽弃。因而古人尤为珍视长指甲,不惜为它“大作文 章”,发明许多方法来保养、装饰指甲。
不过指甲留长了,即使不做事也容易断,因此便开始流行起在指甲上加上护套,当时称这种指甲套叫“护指”或“金驱”。
当今女子多爱美甲,在指甲上涂抹五颜六色,甚至点缀各种饰品。这种风俗,不独今人有,古人亦好此道。早在公元前3千年左右,贵族妇女就用橡胶、蛋白、白明胶、蜂蜡等材料制成「光漆」,涂在指甲上增添光泽。商周时期,光漆掺入金属粉末,呈现出象征贵族身份的金银色调。
日积月累养成的长指甲,不辞辛劳染就的好颜色,古人的指甲,仿佛是一件精美而易碎的艺术品。她们想方设法,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各式各样的指甲套,就这样作为手部饰品应运而生。
▲随着嫔妃的地位不同,指甲套的长度和华丽程度都有区别。(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后宫嫔妃原本就有位阶高低之分,随着指套在宫廷中流行起来,嫔妃们所带的指套也出现了区别,从工艺、选材到指套上的图样、镶嵌的珠宝,甚至是指套的长短,都有不同程度的规定,因此越有权力、地位越高的嫔妃,就会戴上越精美华丽的指甲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嫔妃受不受宠。
手常常被视作人的“第二张脸”,对于女子来说,一双白净纤细的手,不仅代表了她姣好的形貌,更是体现了妇容对整洁仪容的要求。手如柔荑,指若青葱,是古代女子向往的形态美,而整齐而健康的长指甲,视觉上拉长了手指长度,恰是指尖最瞩目的风景。
▲图为清代的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最早的指甲套叫“护指”,又名金驱。护指多以金属材质打造成指甲形状,表面几乎不加装饰,突出其实用性。古人使用护指的历史悠久,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吉林一座汉墓出土的一对金护指,整体按照指甲形状剪切,才卷曲成型,恰好覆盖整个指甲;底部延伸出一长条,螺旋式围成环状,可以调节粗细,可灵活套于指尖。
随着首饰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甲的热衷,戒指制作越来越精美、奢华。它也不再是简单的护具,而是真正具有美化手指的意义。古代的指甲套,在清代大放异彩,成为独具时代特点的装饰品。
清代指甲套,造型犹如一根细长而弯曲的手指,自底部向上逐渐收拢成尖,不仅能护甲,还能显得手指更加纤长,精致中透露出几分贵族的威严。其制作材料更为丰富,除金银外,还有玉石、玳瑁、珐琅等,通过锤子、焊接、累丝、镶嵌等工艺,在指甲套的表面制作各种吉祥纹样,点缀宝石、点翠等各色饰件,尽显奢华绚丽之风采。
指甲套可以戴于多个手指上,可对称也可随意。《清稗类钞》载:“金指甲,妇女施之于指以为饰⋯⋯自大指外,皆有之。”不过大量传世画像或者老照片中,清代女子大多戴在无名指和小拇指上,形式较为自由。
如同其他首饰或者妆饰的流行,指甲套也是从清代宫廷兴起,自上而下成为贵族女子喜爱的配饰。有记载的佩戴指甲套的第一人,是清代中期的孝全成皇后,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婆婆。不过真正将指甲套“发扬光大”的,却是慈禧本人。
她的御前女官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描述慈禧太后手上各式各样的指甲套:“(太后)第三指及五指上有戒指数事,均玉制者。右手罩以金护指,长约三寸。左手两指,罩以玉护指,长短与右手同。”
繁丽精工的传世指甲套,自然还要看清宫藏品。比如一副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整体高9厘米,底部外径1.4厘米,通体鎏金,以累丝工艺,制成连贯的镂空小型古钱币纹样,正面是寿字纹和蝙蝠纹样,并镶嵌红宝石、珍珠各一颗,整体造型轻巧灵秀,寄托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
▲图为清代的点翠嵌宝石缉米珠镂空指甲套。(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还有一副更为华丽多彩的点翠嵌宝石指甲套,整体成弓形,长11厘米、口径1.4厘米,表面是大气的连枝茶花纹样镂空纹样,花瓣以缉珠法串制、妆点,花心处镶嵌红碧玺,叶片嵌饰翡翠,枝干施以点翠,正面的边缘还有一 圈阴线饰的回纹,精雕细琢,又不失皇室尊贵气象。
参考资料:《清稗类钞》《清宫禁二年记》
作者简介 | 无风,95后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ID:wfqn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