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观点| 医易学研究概述

2023-05-06 21:54:18

运用《周易》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医学研究,在中国医学史上已有漫长的历史,并由此形成颇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医易学。所谓医易学,就是以易理阐发医理,以易学汇通医学的学说。医易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医易汇通。

从汉代至今,其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条:一是以易释医,以易学哲学原理阐释医理。这条研究路径,亦是历代医易学家汇通医学与易学的主要途径;二是以易学的象数之学为基础构建医学理论模型,如后世出现的子午流注法、明代太极命门学说、黄元御的土枢四象模型、彭子益的大气圆运动模型,皆如此。只是这条研究路径出现较晚,且时断时续。有关医易学的研究历史,从汉代至今已愈2000年。其学肇始于《黄帝内经》,经隋唐时杨上善、王冰初步发挥,至金元刘完素、李杲、朱震亨逐步完善,再到明代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等发扬下将其学带入极盛。而后在清代郑钦安、彭子益、黄元御等继承捍卫下,虽中医象数模型达到高峰,医易学渐趋完善,但是随后随着近代以来社会文化思潮和中西医实力此消彼长,医易学连同其母体中医学日趋没落。尤其在民国时期“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冲击下,以阴阳五行、干支系统、卦气学说等为基础的医易学更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今未见明显振兴。除中医运气学外,其它研究长期阙如,广大中医院校甚至至今也无专门的医易学教材编撰出版,故而其国内外学术史梳理更无从谈起。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以《周易》为研究中心的易学,随后出现的《黄帝内经》便将易学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维、象数思维运用其中,成为医易学发展的滥觞。朱伯崑指出,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已受《易传》和汉易卦气说的影响。不少篇章更是直接运用易学象数哲学来阐明医理。如《灵枢·九宫八风》按后天八卦方位对应洛书九宫八卦,以与脏腑相配,即是对文王后天八卦和洛书的直接应用。又如《素问·气厥论》论及五藏寒热相移次序,乃是遵循八卦从先天到后天的移动规律。例如肾移寒热于脾,源于坤卦先天居北应肾,后天居西南应脾;肝移寒热于心,源于离卦先天居东应肝,后天居南应心。其余诸如脾移寒热于肝、心移寒热于肺、肺移寒热于肾,莫不如此。《黄帝内经》此时更是运用易学象数构建起中医的藏象模型,依据河图模型和五行生成理论,不仅确立了五脏方位,更是建立起了独特的四时五脏阴阳模型。如果说汉代时《黄帝内经》虽有引用易学哲学之实,而尚无直接言及易理之文字,那么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已经正式开启“以易释医”的研究方式。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以汉易的卦气说解释四时五脏理论,阐明天人变化对应之理。并将十二消息卦于人体十二经脉对应,解释三阴三阳的命名,以及十二经脉的病理变化。中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多次援引易经,不仅以易理阐发医理,更是以易学象数思想解释医理。而最具王冰医易学代表性的成就,是其添加进《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中建立的中医运气学。该学说以天文为开端,由星象推断天时,天时推出天气地气,再由天地合气预测人的健康疾病。五运六气所引申的运气历法,是古人模拟宇宙气化规律而创立的一套预测疾病的历法。该模型基于易学哲学中的象数思维,是中医象数思维的巅峰代表。千百年来,中医运气学深刻影响着中医理论的进展,宋代以后,关于其学的研究不绝如缕,至今方兴未艾。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皆以易理阐发医理,使医易学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前代,亦为明代医易学之鼎盛奠定基础。刘完素以易理阐释“火热论”及寒凉用药原理。他据《说卦传》之“躁万物者莫熯乎火”,为其火热病机寻找依据。又依“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离火为戈冰”之说,为其寒凉用药寻找理论出处。李杲据易学之旨,倡脾胃之说。他依照坤卦彖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将脾土当作人体元气之根本。“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依照“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论证“凡动皆属于火”,又以《易传》中“吉凶悔吝生乎动”证明其相火容易妄动,以此阐明其相火论立论之由。其余诸如以乾卦论肺、泰否论脾胃、坤卦创“倒仓法”等皆是朱震亨熟稔易学哲学,于医易学游刃有余之证明。明代是医易学发展的极盛时代。徐仪明指出,一方面,明代医家突破金元医家以易理比附医理或药理的方法,从而使医理得到易理的拓展,得出了新的理论结论。另一方面,明代医家进一步深化了金元医家所关注的学术问题,并以争鸣和辩难的方式,使医易学研究走上更高的理论阶段。明代医易学家中,以张介宾的学术创建最为显著,可谓超古越今。张介宾医易学著作甚多,有《医易义》、《大宝论》、《真阴论》、《太极图论》等,是医易学理论体系真正创建者。他在医易同源说、阴阳五行说、理气象数说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如他从太极本源的角度阐释医易同源之理,以邵雍的先天学解释医学中的阴阳说,以河洛之学解释医学中的五行说,将程朱理学“有理而后有象”改造成了“有是象则有是理”,使得宋元以来的易学哲学乃至理学,走上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在象数易学领域,明代医家最突出的成就当为太极命门模型的创建。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人先后据太极模型而创建命门学说。如孙一奎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用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其认为两肾间的动气即为命门所在。赵献可则补充道:“……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此更是依据太极图原理而作。张介宾赞同赵献可之说,亦以太极图式作为命门模型之所依。以上三人,运用易学之太极理论,悟道命门之真谛:太极即无极,虽然含阴阳两仪,但属无形,由此可推导人身之太极——命门定非实物,非左右之肾,而是在两肾中间,无行迹可循,只是一团动气。太极命门学说是明代医易学家运用易学原理做出的具有前瞻性和医学价值的理论贡献。清代,是医易学渐趋没落的时期。这一时期,虽出现郑钦安、彭子益等医易学大家,以及晚清时医易学的回光返照,但是较明代而言,其学术走势已趋回落。被世人尊为“火神”的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1869)、《医法圆通》(1874),书中以乾坤坎离立论,真阳为本,探求阴阳盈缩,生化至理。彭子益著有《实验系统古中医学》(今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以易学哲学中河图升降之圆运动阐释人体奥秘,将四时之气统一在圆运动中,首次将六气归于五行,解决了千百年了六经气化和五行藏象的兼容问题。该书自民国十年充任教材起,迄今百年而不衰。是以知该象数模型之成熟。值得一提的是,晚清以来中西医学开始相互碰撞汇通。由于彼时西医实力尚不足以撼动中医,中医界对西医态度较为包容,中西医学相互交融汇通成为主流,医易学亦在西医的参照下,有了理论研究的动力和新的依据。如罗定昌的《中西医粹》(1893),虽本河洛易学,灵素之说,但亦参西医之解剖。另一位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唐容川,在其著作《医易通说》(1901)、《中西汇通医精经义》(1892)中不仅以河洛之理阐明经义,以卦象解释藏象,更主张以西证中,西为中用。大体而言,在西方医学的辅助下,晚晴时的医易学反而迎来学术史上一个小的高峰。民国时期是医易学走向最终衰亡的阶段。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科学信仰的普及,质疑中医为伪科学的声音越来越高。而以阴阳五行、干支系统、卦气学说等为基础的医易学更是首当其冲。1916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1923年梁启超在《东方杂志》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1926年章太炎在《医届春秋》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三人皆痛斥阴阳五行之荒谬,中医之迷信与神秘,主张革新中医甚至全盘西化中医。而后的 “中医科学化”思潮则成为压垮医易学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时期,虽有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拼死捍卫医易学理论之合理,但是时势所致,科学化论终占上风;虽有邹趾痕、刘有余等医易学家潜心著述,但是书稿存之寥寥,且其学术价值已不可同前人而语。医易学最终在“中医科学化”的改造下逐渐衰亡。社会文化思潮和中西医学势力的对比是导致医易学衰亡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医易学数十年来仍湮没不闻。改革开放前,只有任应秋等少数学者从事着中医运气学的研究。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诸多学者逐一致力振兴医易学各领域。近年来国内医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易学哲学的相关论述。北京大学朱伯崑(1923—2007)教授的《易学哲学史》[1](1994年第三版),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易学哲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智慧,指出中国易学史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这些时期,或受到天文历法、占星术、天人感应论的影响,或受到老庄玄学、新儒学、朴学的影响。这种认识,对于我们研究医易学发展脉络不无启示。同时,朱伯崑对于各个时期易学中象数之学的阐微亦是今人研究医易学有益的桥梁。二是中医运气学。湖南大学的靳九成(1937—)教授,是近年来活跃在医易学领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开始关注医易学中的天文学问题,并将其与中医运气学相关理论相结合。近年来,他曾先后从二十八宿背景下木星类公转运动和火星推导出六气正化对化;还撰文指出中医运气学中的主运、主气、大运、客气等概念皆可从天文学中得到答案。苏颖(1960—)教授和杨威(1968—)研究员,多年来皆致力于传统中医运气学研究,并建立起各自研究团队。在她们的努力下,长春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成为国内中医运气学研究的重镇。除了上述两大研究领域,王彦敏(1985—)的博士论文《近代医易学派研究》(2014年)是近年来唯一正面研究医易学派的论文,文中首次梳理出近代早期、中期、晚期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代表著作、学术特点,为医易学史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总体而言,近四十年来国内学者的医易学研究重心,仍集中在易学哲学、中医运气学等领域,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中医运气学研究独占鳌头,日渐成为显学。医易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则常年处于学术边缘地带。比较而言,国外医易学研究要逊于国内。这大概是医易学本身的复杂性及文化本土性决定的。近十年来,只有美籍华裔学者陆致极(1949—)在命理健康领域做出重要开创。在近年来先后出版的《解读时空基因密码:轻松知道你的先天体质》[2]、[3]等著作中,陆致极系统总结了个人出生时间与其体质、健康、疾病之间的关联。借助数理统计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在对数千案例进行大数据整理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命理格局内部运算数值,从而使最终计算结果接近于临床检验结果。陆致极较为可信地提出个体出生时空结构与中医学划分的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以及后天多种疾病(包括癌症)的爆发的确存在某种相关关联。虽然这种探索带有强烈的原创性,试错几率极高,但是它代表了医易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后来者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启迪。诚如作者本人所言,“本书(《解读时空基因密码:续集:疾病早知道》)只是为开展这样的项目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模型,提供一个如何实施它的雏形框架”[4]。

上一篇:闻北大教授在云南测的一株冷杉高达826米作[七绝]
下一篇: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