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文穴书评|萨莉鲁尼的彷徨

2023-05-06 21:54:18

编校:Carol

排版:LIT.CAVE STUDIO

特别鸣谢:Ziyang Zhang、彭伦空间

当当五折封顶后叠加券,号内回复「买」立抢


前言



爱是可以确信存在且脱离关系的一种社会本质吗?如果是,那爱的尽头是什么?这是萨莉·鲁尼三本小说都试图回答的问题。可能由于阅读量有限,我尚未发现有严肃的评试图分析萨莉给出的答案,或揣摩她试图表达的事物,又或者挖掘她的写作状态。

关于萨莉·鲁尼的书评,是一个月前就确定下来的选题。之前看过不少评论,包括彭伦老师推荐的《消失与永存》,受益匪浅。文穴的这篇专稿单草稿大纲就起了3稿:第一稿本想从标题入手,写新书与《荒原》的对比;第二稿想从Tinder入手,写萨莉作为一位西欧年轻女性在小说中呈现的人物性格,最后还是确定了「萨莉的彷徨」这个选题,因为这个题目似乎与文本以及萨莉·鲁尼的写作状态结合得最紧密。

萨莉的彷徨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影视作品,在书评写作过程中好友也有推荐,较受启发的有约阿希姆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托多罗夫斯基的《潮人生命》等等。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文本也参考了不少萨莉的公开采访和演讲,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萨莉的性格和表达方式。文本的分析必然需要结合作者的自述,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评论者需要时刻对自述保持警惕。因为语言呈现是更为即时性,且受更多因素影响的思维流动,特别是有摄影机存在的公开场合。

当然某种意义上,即兴的演讲也比文本更容易捕捉作者真实的表达,所以本文吸收了部分作者表达,具体读者可以参考最后的引用列表。




作者:Sally Rooney
出版社:Faber Faber
出版年:2021-9-7

1

萨莉的情爱非爱

公孙龙在《白马篇》如此写道:“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有人称之为唯心的诡辩,将马形和白色视为脱离具体物质的存在,而有人则从白马与马的类比,联想到具体个体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辩证区别。在千百年后的欧洲,萨莉·鲁试图用同样的辩论技巧向读者展示着她所描绘的爱与19世纪英语小说家们所描绘的爱之区别,试图挖掘当下更具即时性且更接近本质,并被艺术化的社会现实。在圣路易斯论坛的采访中,萨莉坦诚了自己对于爱的见解,她颇具讽刺意味地自嘲自己作品情节俗套,但她又努力地强调隐藏在人物感情关系中复杂的情感流动和人物细节。

采访截图

那时,萨莉第二本新书《正常人》即将出版,她与主持人只聊了《聊天记录》里的内容,萨莉直言她所探寻的是语言文本对人物关系的塑造。作者:Sally Rooney
出版社:Faber Faber
出版年:2018-8-29她说,在小说中不少邮件内容并非实时发生的。在书的部分片段中她只是重现了主角弗朗西斯查看历史聊天记录的过程。萨莉特别强调,这是在描绘弗朗西斯重新思考和探寻情感交互乃至情感关系确立的过程。
这一行为颇具解构意味,不由地让我们从两个层次重新去思考小说的主题意旨:首先,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随人物视角目睹情感升温,纯粹剖析关系构建的过程。向大家展示了宽泛意义上的爱情是如何通过彼此交互的文字萌发的。而作者巧妙地提供了一个观察员的位置,让读者和自己一起观察。其次,从更具批判性的维度上来讲,作者又想通过这种类似「切片」的方式,将鲜活的语言取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试图暴露足够多的细节来呈现情感最为真实的活性。在她的小说中,萨莉所宣称的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倾向绝非“口号般”的高帽,而是渗透到文体细节以及人物言行之中,正如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中所宣称的那样,写实主义并非仅是一种流派,好的小说都是尽无限可能地在靠近现实。作者:[英] 詹姆斯·伍德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品方:行思文化这一理念在萨莉的小说文本上有着「旗帜鲜明」的呈现:萨莉说自己写不了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女性主义小说。这是因为她早已经将部分的理念融入到小说人物和具体情节之中了,或者说她的小说人物遵循着某种“实践大于口号”的信条。她强调人的感情并不是为了结果而开放的花朵,而是本身便具有其独立的意义且与框架关系(男女朋友、夫妻婚姻)无关。她所崇尚的爱仅与个体、个体与他者的相互影响相关。萨莉坦言自己并不想抨击一夫一妻制,她只想说明「情感」比「关系」要复杂得多。《聊天记录》是萨莉的处女作,同样是情感流动最频繁,人物关系最具不确定性的一部。在书中,四个人物,一男三女组成了具备各种可能性的恋情故事,所以在一部分读者眼中萨莉在保守且稚气地呈现青春爱恋的浪漫,展现主人公对纯粹情爱的追求,但在另一部分读者的眼中,萨莉则是道出了当代青年对于框架关系的轻蔑。而萨莉·鲁的叙述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她的人物和剧情是从细节的情感处萌发的,她试图通过一种对关系纯粹的「忽视」,来重现当代年轻人生活(更谨慎地说是她本人所体验的当代生活)中更为独立且自我的一面。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萨莉在误导读者作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掩盖她对于纯粹情感描摹的沉溺以及她本身对于波西米亚式情爱的浪漫向往。在《聊天记录》里,「婚姻」一词倒是出现过,但萨莉显露的不过是它历史的残骸:在第九章弗朗西斯来到尼克家时,她对于涉足尼克的婚姻惴惴不安时,尼克却笑称他与梅利萨的婚姻早就经历过了几桩婚外情,只不过那些都与他无关(p.53)。这看似是对待婚姻举重若轻的成年男性试图让弗朗西斯放松警惕,但萨莉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在采访中她表示,虽然这是一个年轻女子爱上已婚男性的故事,但小说人物彼此的感情远比俗套的概括要复杂得多。萨莉通过这次的对话在小说中解构了「婚姻」——这一现代情感关系的象征。在尼克看来,婚姻有些像一艘在陆地上行驶的船,是现代人不得不戴上的身份「假面」,光棍似乎是卑鄙且猥琐的。梅利萨多次的婚外情以及尼克与弗朗西斯的感情正是对这一象征尖锐的讽刺。但是在这部小说中,萨莉对于小说人物对于婚姻概念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系列矛盾中徘徊挣扎的。在小说的第十六章,弗朗西斯的前女友博比似乎成了一部分读者的代言人,简单甚至有些粗暴地从另一个角度概括了这段感情:尼克已然是一个被经纪人抛弃的过气男星,或许与21岁的女孩发生婚外情可以让他重拾自信。而弗朗西斯能说的只有“尼克没那么老”,“也没有那么失败”。但是弗朗西斯无法自信地辩驳对方真的没有在感情上欺骗她利用她,又或者弗朗西斯也清晰地洞察到这一俗套的剧情在她的身上真实地发生,而这种体验,并非身在其外的人可以通过观察就能简单概括的。对读者而言,很难说这不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宣告情爱无上意义的呐喊,那些自诩艺术家的年轻人谈起婚姻永远轻蔑,大有一副”正经人谁会想着谈婚论嫁”的姿态。作为一个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萨莉·尼或许与当代年轻人一样,坚信并非为关系而生的感情,即脱离资本主义产品框架的情感,包括现在社会中我们包装的男女关系、夫妻、父母、姐妹、兄弟,继而重新肯定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情爱。情爱不仅仅可以在关系确立之前萌发,其也可以从关系中脱落,甚至被剥离,而是感情本身并不一定与关系相关,感情是独立且自由的,它只服从于具体的个体,只会因个体之间的交流而变化。但是,这样的论调与上世纪萨特和波伏娃等人对婚姻关系的反对,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以及类似“他人即地狱”的人道主义呼吁又有何不同呢。或许有那么一种可能,时隔半个世纪,写出《聊天记录》的萨莉·尼仅是拿了新瓶,装了旧酒。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多数读者眼中,萨莉·鲁尼的第一部小说并没有在作品内涵上凸显很强的先锋性。虽说她描摹现代年轻人生活在网上和邮件里的故事并不值得称道(无论是她自己声称还是其他学者评价),但从书名以及它在社交媒体上的受欢迎程度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她作为天才少女的名誉正是来源于小说中她认为「不足为外人道」的特质。萨莉·鲁尼在全球的盛名实则来自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常人》,这也是她屡获大奖,并因为影视化而被全球读者熟知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萨莉凭借着第一本书的出版,找到了更为自在的创作主题和方式,由此,比起《聊天记录》来说,这本书显得更自如一些。

影视剧《聊天记录》官方海报

在这部小说中,婚姻似乎成为更为虚无的背景,无论是因为年龄还是因为作者有意的设置,婚姻压根就不存在于小说的世界中,全文没有一句提到过婚姻。小说只是从主角康奈尔的视角,带过了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想象:
康奈尔想象玛丽安已嫁为人妇,但是她会向康奈尔抱怨丈夫的无趣,并对他说「为什么我没有嫁给你」(p.135)。萨莉的主角通常都是女性,甚至时常有她自己的影子,她对于女性的描摹由此也无畏大胆。反观小说中的男性,似乎都带有「良家男人」的特质,相对于女性角色而言,在情感中更加被动、内敛且对安全感更为在意,这可以说是一种女性书写的意识觉醒和对父权制的反抗,但也可以被说成是另一种迎合世相的“媚俗”。

影视剧《正常人》剧照

从尼克到康奈尔,再到西蒙和菲利克斯,相对于鲜活灵动且妙语连珠的女性,萨莉描摹的这些男性个体,诚然单调乏味一些,但这也反衬出女性追寻自我情感需求时的不懈和独立(如果不能说是果敢的话)。这也从另一个维度解释了萨莉的小说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女性读者的喜欢,倒不是因为小说只描写了纯粹的情爱,而是说她的人物大有张爱玲小说里女性人物「我爱你,与你无关」的魄力,纵使小说里女性追求男性的历程百转千回,但她们最终也没有放下「我喜欢你,但你尽可以不喜欢我」的傲慢,反倒丝毫没有「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的可怜。菲莱克斯在《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对爱丽丝道出了自己的感觉:
“有时候你有点让人生畏”(p.112)。正如很多评论者都注意到的一样 ,萨莉为了呈现感情中的细腻和复杂化,不断地置入语言和肢体上的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小说总有那么多动词,且人物又都或多或少有着萨德和莫索克式的心态和行为,部分篇章内容甚至会让读者觉得,假如被嫁接到有“Mom Porn”之称的《五十度灰》系列里也不一定违和。

影视剧《五十度黑》剧照

2

自建的环形监狱

这一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如果这个词不是被拿来当作讽刺的话)大多都是萨特和福柯的后代。正如大多数年轻人身上,都有某种犬儒式的叛逆与虚无感,因为所有的社会建构和固有秩序在这个时代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审视和挑战,婚姻和固定的情感关系更是如此。早在上世纪下半叶,福柯就在《性概念史》中尖锐地批判婚姻,指出为生育的两性婚姻是帝国主义为进一步殖民补充劳动力的「社会建构」。倘若你出生在对多样性高度包容的西欧,就连「同性关系」都显得有些寻常得过时的社会,婚姻自然而然是一个逐渐虚无化的存在。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佘碧平

这种局部社会的共识就好比当代人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一样,又或者是现代国人对于纸币的认知一样。很多事物逐渐在变为常识,而很多认知又不再是社会的共识。
而萨莉·鲁尼那些19世纪的前辈同行们恰恰相反,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时代局限,无论是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还是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婚姻始终是牵引着人物甚至指引着人物行为的一条主线,甚至包括后来者,乃至当代的叛逆者,大多只是围绕着关系的概念进行着祛魅或重建的实验。
不知是因其年龄段特有的优势,还是出生社会所赋予的特权,萨莉的小说文本所呈现的人物认知中,婚姻已然不是必选项,甚至连稳定的关系都可以与爱无关。
而这反过来会引发读者对于萨莉说教式的批评:认为她正如大多数拥有足够社会福利来行使自由权利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以及对稳定关系缺乏责任感的青少年一样,只是另一个爱在漫长的青春期中做梦的年轻人罢了。甚至连她的作品也被批评有“小鸡文学”的影子。不过有别于纯粹美式的“野丫头”,萨莉笔下的人物性格更为内向,你可以看到这些人物去酒吧喝酒,但是你看不到她们在夜店跳舞。可能《聊天记录》里的弗朗西斯算是相对最美式的一个人物,在《正常人》和《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玛丽安、艾琳、爱丽丝都展露出了某种意义上的内敛、深邃、骄傲和自我。你很难捉到她们在寻常空间里夸夸其谈的时刻,也很难目睹到她们在公开场合失态或者崩溃的瞬间,但是她们会告诉你在某个孤单的时刻,她们也曾经历痛苦。她们滔滔不绝的长对话只发生在人物个体十分熟悉的场域之中,而这种近乎偏执的克制和理性似乎也是西欧人较为突出的特性,从而赋予了小说某种独特的韵味。此外,萨莉在小说中从不让人物停止反思和批判,往往就像一个分别扮演正反方的辩手,她小说里的人物往往喜欢提出观点,继而又飞快地自我否定,这也造成了某种具有自反性的叙事结构以及灵动的对话景象。无论是弗朗西斯面对有妇之夫尼克与自己关系的反思,玛丽安面对康奈尔与自己感情的踌躇,爱丽丝面对菲利克斯以及艾琳面对西蒙的彷徨。萨莉有意无意地推进彼此的关系,但是又在另一个时刻借用人物自己或者朋友的口来抨击这种感情的庸俗,由此赋予了小说故事某种辩证性,使它更加丰富饱满且复杂。这样的习惯延续到了前两部小说的结尾,萨莉甚至都不愿意给读者一个确定性的结局:在《聊天记录》的结尾,尼克打错了电话,本想打给妻子,却打给了弗朗西斯,两人聊了许久之后,弗朗西斯简单地说了句“来接我吧”。很多读者以为,这暗示弗朗西斯最终与尼克走到了一起,不过萨莉解释说事实并非如此,尼克和妻子必然不会离婚,而四人的关系会依旧复杂下去。

萨莉·鲁尼采访截图

而回到关系更为简单(毕竟主角只有两位)的《正常人》中,萨莉给到两位主角的思考以及纠结的时间俨然比上一部要多得多,这也导致了小说所呈现的男女缱绻在三本小说中最为细腻,但是萨莉依旧没有让玛丽安与康奈尔简单地走到一起,只是在抛出了一个甜蜜相拥的前奏之后,立马送出一张别离的机票,小说在玛丽安自我献祭般的承诺中戛然而止,留下一抹神秘的暗色。这种神秘感诚然是萨莉在小说创作探索过程中的附赠品,但读者也很难认定它是作者的无意创造。正如西蒙对爱丽丝的评价一样“神秘的国际女性”,而艾琳则带着更为谐谑的口吻说,那正是爱丽丝想给大家营造的这种人设。或许在许多读者看来,这抹神秘感也是萨莉自造的人设。批评家们曾讽刺福柯的理论像走出悬崖却无视脚下无物的汤姆猫一样,在近乎完美的自我辩证中走向了虚无。萨莉在小说中刻意营造的这种“时刻保持着批判与自我批判”的人物状态,虽然让小说显得诙谐、睿智且有趣,但确实也避开了真正意义上更具确定性和社会性的讨论。正如《唐顿庄园》里,当老伯爵夫人说“希望是对人的恶作剧,只会让人逃避现实”的时候,伊萨贝尔则反驳道:“你说这话只是为了显得睿智。”

《唐顿庄园第五季》剧照

萨莉在小说中表现的批判或者说自我反思是否也是为了让作为作者的她显得睿智,这一点每个读者有自己感受,但就算是,想必萨莉也会学老伯爵夫人那样优雅地反唇相讥:“我知道如此,不过你也该试试。”

《唐顿庄园第五季》剧照

在当代,大多数的人已然区分不出现资本主义对现代语言和社会形态的侵蚀有多严重,消费与商品的概念在当下社会不仅是一种社会共识而且还在不断被批判的同时成为社会继续前进的前提。正因如此,萨莉才会在自己的小说中不断构建环形监狱,并将小说人物放置到不同位置。她将这种状态暴露给读者时,读者也应该清晰地感受了萨莉的文本中有一种导向虚无的重复在蔓延,而她对此无能为力。

全景环形监狱示意图(来源Youtube)

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很难建构宏观的历史变迁,而且萨莉也将对生活的真实描摹作为自己写作的信念和动力,由此宏大的故事或者说离奇的情节很难出现在萨莉的小说之中,但无论是作家的宿命也好,又或者是萨莉本身的个性也好,倘若延续这种批判与自我批判,萨莉必将迎来自我的重复。
或许正是因为这双重的困境,让盛名下的彷徨悄然将至,萨莉甚至决定在参加完伦敦书评书店的一次签售之后就暂别公众视野,到乡下去喝下午茶、遛狗,似乎萨莉也想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一场「逃离」。

3

仅拥有的生活

“这或许不是你想象中我会有的生活。这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生活,但这是我仅拥有的生活”(p.276)。萨莉用艾琳这样确定性的回应来作为全书的结尾,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为对书名《美好世界,你在哪里?》的回应。有人说萨莉·鲁尼的小说意旨保守,但意旨保守并不会影响一部作品成为杰作,艾略特的《荒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毫无疑问,萨莉的文本驾驭能力和对时代细节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萨莉自己却觉得这点不足为奇,她在很多次采访中暗示了自己的文本意旨才是值得一说的,可这并没有被读者所接受。萨莉的第三部小说对她自己的意义大于它对公众的意义。就仿佛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一样,年轻人无处安放的人生倘若最终以买房和生育作为终点,那是否意味着先前的波动和呐喊便真的成了青春期的狂躁。革新者如何找到自己的落脚点,这一直是历史难题,调子起得颇高的萨莉让小说人物给了读者过多期待,当这些简单的生活被赋予了广阔的诠释空间之后,普通读者自然会默契地配合作者去诠释文本所演绎的各种可能性。

萨莉·鲁尼采访截图

正如《美好世界,你在哪里?》唯一一次提到“美好世界”这个名词那样:爱丽丝和艾琳在车站相遇,总是周遭一切都那么破旧丑陋,她们两人还彼此脸上洋溢着幸福,就仿佛他们处在一个平行的美丽世界(p.208)。艺术有时候往往带着欺骗性,而萨莉也应该读过莫洛亚的那篇小说——《大师的由来》。爱丽丝与艾琳的美好世界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就是,萨莉所期冀的俗套关系下是否真的存在复杂的情感涌动?还是说一切都不过是直白的写实,只是被过度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毫无疑问,小说写到第三本,萨莉已走进了一个怪圈,就仿佛开头起高了的歌唱家,萨莉似乎很难再将平凡的伴侣甚至夫妻关系进一步升华成复杂且值得描摹的现实。从《聊天记录》里交错的四人关系,《正常人》里交织着社会主流与边缘讨论的青葱爱恋,最后再到《美好世界,你在哪里?》两对最终步入稳定关系的情侣。倘若要说这样不言而喻的关系有什么复杂性可言,萨莉恐怕连自己都很难说服,所以在回应的时候,萨莉不断给人物赋予了无奈甚至有些抱歉的口吻,既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无论作者自己还是对萨莉满怀期望的读者来说,这都是让人失望的,这就好比波伏娃和萨特开始强调“虽然婚姻并不完美,但它是目前两人关系的最佳终点”,又或者比如华盛顿在独立战争后宣称“虽然共和很美好,但是帝制仍是民主目前最好的港湾”。知行合一本来就很难做到,萨莉也知道读者的期许是写作者的毒药,但她还是背负着属于自己的“彷徨”。这彷徨一方面是小说创作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在循环之中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者深陷情感回环的书写中无法逃离。想要寻求更进一步的确定性,似乎除了稳定关系和生育之外别无他法。这就好像一个离家者兜兜转转最终走到了出发的原点,正如萨莉借弗朗西斯说出的内心独白一样:“你只能通过生活去了解事物,你不能一直分析它。”(p.214)萨莉在描绘结局之前不断地给读者作心理建设,并满不在意地表示自己对评价和作家光环并不在意,但是她的骄傲背后隐藏着无奈和切实的彷徨。也是有别于前两本书,在这本书中,婚姻这个词被无数次提起,并被不断地讨论,且最终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推崇」。在小说的18节,爱丽丝在信中写下了一段为婚姻铿锵有力的辩护,就仿佛她在做辩手时单纯为辩而辩的论述,只是这次她呈现的是彷徨背后的绝望。爱丽丝在文本中如此写道:虽然我们并不想重复过去的错误被婚姻这样关系彼此束缚、限制和定义,我不想为一夫一妻制辩护,但是好歹那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在当下我们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p.157)。爱丽丝在小说中的论述大多数并不是在支持或者反对某件事,在很大程度上仅是单纯的抱怨,而正是这种抱怨背后似乎透露着她的「软弱」。可以说小说里的人物,无论是爱丽丝还是艾琳,她们本质上都是惶惑而不安的,新的世界到底应该怎样,她们的原则该如何坚守,萨莉没有展开想象,而是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因为未来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过去的更好。这是小说所凸显的作者较为保守的一点。”这是我仅有的”、“这是仅供的选择”,类似的语言透露出的是某种借口式的无奈。而想必心细的朋友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虽然三本小说中萨莉都提到了自己的伴侣约翰,但是在第三本书中,她直接了当地将其称为丈夫。我也是在读致谢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点,并从他人的评论中得知萨莉写这本书时新婚不久。虽说作品批评理应与作者生活保持距离,但就萨莉·鲁尼固有的创作模式和取材来看,她的作品实则很难与她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状态撇清关系。婚姻或许是她选择的另一条待体验的路,由此萨莉也把这样的结局倾向留给了读者。借用爱丽丝的话来说,至少这是一条确切可以选择的路。而在精神状态上艾琳或许更像是萨莉的自我化身,在结尾自顾自地为想象中的读者们做着对自己生活的解释。读完这本书,我难免为萨莉感到遗憾,也由此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那一句: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END

参考资料

“Even If You Beat Me.”The Dublin Review, 1 June 2016, /article/even-if-you-beat-me/.

LRBshop. “Sally Rooney on Normal People, with Kishani Widyaratna.”YouTube, YouTube, 8 May 2019, /watch?v=4jH_0rg46Est=506s.

PBSNewsHour.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Author Sally Rooney Answers Your Questions.”YouTube, YouTube, 30 Sept. 2019, /watch?v=iIGSMGdgCyQt=6s.

Rooney, Sally.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Picador, 2022.

Rooney, Sally.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A Novel. Hogarth, 2018.

Rooney, Sally.Normal People. Faber Faber, 2019.

“Sally Rooney on the Hell of Fame: 'It Doesn't Seem to Work in Any Real Way for Anyone'.”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28 Aug. 2021, /books/2021/aug/28/sally-rooney-hell-of-fame-normal-people.

“Sally Rooney's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Tops UK Book Charts.”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14 Sept. 2021, /books/2021/sep/14/sally-rooneys-beautiful-world-where-are-you-tops-uk-book-charts#:~:text=Strong%20sales%20in%20the%20week,to%20sales%20monitor%20Nielsen%20BookScan.

Translation, Original. “Schiller's 'The Gods of Greece’ Set by Franz Schubert.”Thechainedmuse, 5 Mar. 2022, /post/2018/09/30/the-gods-of-greece-set-by-schubert.

“消亡与永存:美丽世界.”Breath, 9 June 2022, /2022/05/22/%e6%b6%88%e4%ba%a1%e4%b8%8e%e6%b0%b8%e5%ad%98%ef%bc%9a%e7%be%8e%e4%b8%bd%e4%b8%96%e7%95%8c/?continueFlag=4cbd7485e2823eaa75ed8eb5484525a7.

“萨莉·鲁尼旋风一场感官和话语的喧嚣.”北青网, /baijia/32928577.html.

文艺正发生|林棹凭《潮汐图》获第5届宝珀文学奖;吉罗获龚古尔文学奖;年度世界奇幻奖获奖名单揭晓……


上一篇:【追贤】待提明月追魂魄,知向云中第几梯
下一篇:大智慧碎步上行选股指标公式源码编程思路破译及成功率回测数据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