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聊一位历史上很知名的女性和她的诗,这位女性就是唐太宗的皇后,一代贤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是隋朝著名的外交家,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一族是个高门大族,曾是北魏宗室,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才赐进长孙。
长孙家族从北魏至隋朝以来能人辈出,有个成语我们都很熟悉,叫“一箭双雕”,就是来自于长孙皇后的父亲,形容他箭法高超、才能出众。那么出生在这样一个优秀家庭的长孙皇后,她写的诗又带着怎样的气质,抒发着怎样的情绪呢?
长孙皇后唯一留下来的这首诗:《春游曲》[唐]长孙氏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春游曲》是长孙氏当上皇后以后写的,大约作于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某个春天,当时长孙皇后去到上苑游玩,写下了这首抒发他春游欢乐心情的诗作。“上苑”是皇家园林。
诗的大概意思是:这御花园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得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温柔的情谊,就连那刚刚开始绽放的桃花,也佛是偷偷借了这女子脸颊上红润的颜色,还有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佛也是在学她轻盈的身姿。这女子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声声歌唱,何必远远地去打听她的林下风致呢?这美人的风流出众,早已经闻名于世。
这首诗情景相称,把美人、美景、美情融合为一,暗喻非常巧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尤其其中的两句:“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新颖巧妙,比起后世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也是不遑多让的。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读了这首诗以后非常赞许,连连诵读,啧啧称美。
接下来品读其中的佳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写桃花红,而是用一个“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和阳光的明媚。“兰闺艳妾动春情”是皇后写自己,她赏花前应该是特意梳妆,心情很好。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很美妙。井泉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红红的,皇后俏皮的猜想,那应该是偷了自己的面色了吧。刚刚发芽的玉柳纤细慢脱,皇后调皮地说,那可能是偷学了她妙曼的身姿吧。人比花娇,姿态比柳之美,这是何等自信。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桃夭,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来去”两个字写出了年轻美丽的皇后在花间穿行如蝶,满苑桃花竟放,千枝万枝美不胜收。迷蝶流连翩跹、细柳依依、流莺绕树清啼、悠闲而又自在。看和听让读者感受到游春之人的快乐。长孙皇后用美景来喻美人,以美景来衬美人,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这身为女主人的风范。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是说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有林下之风的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林下之风形容的是一种风度和气质。《世说新语·贤媛》说:“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的是才女谢道韫。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当时就被人誉为有“林下风气”,赞扬的是女性的态度娴雅,举止大方。魏晋人物的风采被唐人所推许,成为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长孙皇后在这里用问答的形式赞美自己,也赞美上林苑的出众风流,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
贤后长孙氏长孙皇后二十五岁就当上大唐皇后,正值韶华芳龄,她在文字中反映出一种超凡自信和踌躇洒脱的状态,这和她的皇后身份是吻合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女子是很拘谨的。其实看了长孙皇后这首诗,我们会被她的那种乐观和自信所打动。长孙皇后之所以能够如此自信,除了大唐开放包容,女性能发挥的空间更大以外,还和她自身的才华和与唐太宗的感情有关。
长孙氏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她的一生始终和唐太宗站在一起。在武德年间,李世民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她尽力孝顺公公李渊,在尽孝道的同时,也竭力争取李渊对李世民的支持。在争夺继承人的那段时间,时局瞬息万变,非常危险,可长孙氏依然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甚至在玄武门之变当天,她还亲自勉慰将士。李世民和她一辈子伉俪情深,在即位十三天后就册封她为皇后。
长孙皇后爱读书,史书记载:即便是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是手不释卷。她经常和丈夫一起供执书卷,谈古论今,还经常发表独特的见解,对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因此对长孙皇后一向爱众,爱屋及乌,对长孙家族常常给予很大的优待。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的宠遇众所周知,群臣莫及。长孙皇后却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太隐瞒,她认为自己的家族得到的荣耀和好处太多了,因此她多次抑制外戚。
在当皇后期间,她还一方面欣赏和庇护者向魏征(徵)之类的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行仁政,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唐太宗,使初唐出现更加有利的局面。人说: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这才是“贞观之治”得以出现的基础。
后来长孙皇后三十六岁就因病去世,李世民悲痛万分,常常赶伤自己失去了一个贤内助。长孙皇后被谥号为文德皇后,文德也彰显了她不仅德行修好,文采也是出众的。她曾著有《女则》三十卷,诗歌仅存这首《春游曲》,可以说这首诗也是长孙皇后文采的一种体现。
点评:这首诗是那么鲜活灵动,在古代某些迂腐的人却认为太“艳”了,其实这诗恰恰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张扬而又自信的画像。这样的才情风度,这样的自信气度,在古代女子身上是不多见的,因而才能够不仅打动当时的人,还能穿越千年时光,历久弥新,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