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养“虎”为患?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兵工厂”

2023-05-06 21:54:18

本文作者:大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虽说不会重复,但总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

——贝奈戴托·克罗齐

在之前几期文章中,或多或少列举了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对同盟国阵营的武器和物质援助,详情请参见:

吃“饱”了去打侵略者:二战苏军饮食(上)

最伟大的军人:抗战中国军队伙食变迁(下)

趣谈M3中型坦克(上):格兰特与李将军

趣谈M3中型坦克(下):七兄弟的铁棺材

本篇大兵将唱自己的“反调”,探讨在“珍珠港事件”前,国对日本侵略野心的纵容…

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俗称《四国条约》:

规定了整个西太平洋,从夏威夷到马六甲海峡,除缔约各国已享有属地权力的,其他一切利益争端应协商解决——考虑到美国在这一区域除菲律宾和个位数的几处岛屿并无利益,而忙于舔舐战争创伤的英、法也对除中南半岛和爪哇殖民地以外无暇他顾,这一条约等于是将整个西太的无“主”之地全部交给日本来“开发”了!

要知道,此前的“巴黎和会”上,日本已经在英国支持下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利益;而日本在一战中的付出,仅仅是向欧洲出口工业纺织品、派了几艘军舰参与太平洋护航而已…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日本获得了列强俱乐部的入场券,那么《四国条约》的签署则直接将其捧上了亚洲老大的位置…在随后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日本海军获得了远超法国和意大利,仅次于美、英的舰队份额:

美5、英5、日3、法1.75、意1.75的比例决定了在未来十年中,日本是唯一不需要拆毁现有主力舰,还在不断有新舰下水的海军。

而这背后正是美国所奉行的亚太“均势”政策在作祟。

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殖民帝国”,美国并不像老牌帝国主义英、法、俄那样对土地贪婪的攫取,但却非常依赖海外贸易;这就决定了美国不需要费时费力地去占领殖民地,但却要尽量占据殖民地的市场…至少要分得一杯羹。

这一点在随同《四国条约》和《海军条约》签署的《九国公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不得因中国状况,趁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美国在乎的是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发展建设吗?

不,人家在乎的是自身在华利益不得受到丝毫损害,且不能出现其他列强在华独大的局面!其实所谓美国的“在华利益”,也并非是从贫穷的中国人手里挣了几块大洋;而是其他列强“在华利益”的“附加利益”——即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工业原材料出口国,伴随着其他列强在中国的资源攫取和生产加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和附加价值。

这才是不允许“一家独大”的根本原因:

做买卖永远是“寡头”对“多头”挤出的油水最多…

那难道通过《四国条约》和《海军条约》扶持起来的日本就不担心独大吗?

第一、《四国条约》离间了“英日同盟”,避免了这两个国家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联手获利;

第二、日本和英国不一样,她是一个“拔苗助长”的列强,工业体系并不完备且缺乏关键的资源——这就决定了日本要想抓住美国给的“机会”,就得要和美国开展更多的贸易,这并不违反“附加利益”的原则。

最重要的一点是:《四国条约》的有效期只有10年,而《海军条约》的有效期是15年,日本要想继续获得独大亚洲的红利,或者收回此前10年的投入,只能继续向美国靠拢,寻求美国的支持。

——这就是“打工人”和“老板”的关系!

于是,“第一个”历史的惊人巧合就出现了: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恰恰是在1931年,《四国条约》到期的当年…这背后既有摆脱对外资源严重依赖的动因,也是反过来向美国政府施压——如果不保障既得利益、就突破《九国公约》的根本底线。

“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

这是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对“满洲事变”表达的公开态度。作为回报,在1931年至1932年间,日本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81亿美元的军火;同时期,罗斯福上台后挽救金融危机,拨付给海军用于“造船业复兴”的款子是2亿美元——

建成了“约克城”号、“企业”号2艘大型航母、2艘“波特兰”级重巡洋舰、6艘“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7艘“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8艘“波特”级驱逐舰、16艘“马汉”级驱逐舰…

1933年到1937年间,美国在亚洲所有的贸易中,与日本所占的比重超过49%,日本在当时是美国除欧洲和加拿大的第三大海外市场,而美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逆差方。罗斯福总统为了回馈日本,则大力倡导美、日民间交往,进口日本轻工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往返政策”。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据统计日本在战争头一年54.4%的战略物资来自美国:这其中包括92.9%的铜、91.2的汽车零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及41.6%的铸铁…

在海外呼吁帮助中国抗战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离开美国前演讲时声泪俱下的说:

“我要回到我的国家去参加战斗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弹炸死,请你们不要忘记,我的身体54.4%是被你们美国炸死的!”

但是面对国民政府请求“国联”调停,1937年底的布鲁塞尔会议上,罗斯福总统指示美国代表团“不要带头采取反对日本的立场”;时任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的斯坦利·霍恩贝克更是直言:

从物质利益来看,那里(指中国)对我们是无关紧要的…

真是好一个“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

“大日本帝国将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时任日本陆军大臣的杉山元大将向裕仁天皇作出保证,从而通过了增兵华北的方案——全面抗战爆发…

其实事后看来,杉山元之说并非全是妄言,至少日本为战争所做的准备真的是只有三个月:

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虽然最终占领汉口地区,却也再无力西进突破宜昌防线了,这才不得不寄希望于之后的重庆大轰炸来“以炸促谈”,以及扶植汪伪政权降低在中国占领的成本。

当时日本陆军已经动员了全部34个常备师团和预备役师团,除2个驻朝鲜师团和本土的近卫师团、第11师团外,30个师团加部分抽调的守备队,117万军队也没有灭亡中国…

最重要的是,国内战略物资储备已近枯竭——自1938年3月转入“战时生产体制”后,未见扭转的战局已经使得日本开始压缩一切非必要的民用生产。然而这一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却创下了2.3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1.25亿是以贷款的形式支付,军需品占比为67%。

日本已经开始在借钱打仗了!

讽刺的是:1938年7月1日,美国国务院告知国内企业“政府不同意把飞机和飞机零件出售给正在进行狂轰滥炸的国家”——这就是有名的“道义禁运”;然而当年美国航空企业对日本的出口达到1745.4万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700%!

更讽刺的是:同样是1938年,国民政府以5年出口22万吨桐油的抵押,才从美国那里争取到2500万美元的贷款,并且只限于购买民用物资…

这就是丛林法则中的“道义”!

“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大力支持,这种侵略行为不仅受到支持,而且我们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如此举足轻重,如果我们断绝援助,这种侵略就可能被制止和停止。”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

1939年,由于在中国战场已经陷入“烂尾”,日军大本营开始争论“北上”和“南进”的策略——即随后在诺门坎对苏联的挑衅,以及最终引爆太平洋战争的对美、英、法、荷在亚洲殖民地的侵占。

奇怪吗?既然中日战争已经打得日本自己都快破产了,那为什么不停战还要继续扩大?

因为过去两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作为一个只有“三个月战略储备”的岛国,已经花光1800亿日元的外汇储备和本就不多的黄金储备(向美国贷款以黄金为抵押),仅仅从美国进口军火的花费就超过7亿美元,还欠了一屁股债——这个时候停下来,日本过去近20年的“经营”将一无所获、全部蚀本!

那就只能“赌”下去咯。

甚至于在1940年,日本依旧从美国获得了1.9亿美元的军用物资和价值6500万的“民用”车床…可问题是:彼时日本借口与德国缔约,抢占法国在越南的殖民地已经是事实了,美国还这样大发战争财就不怕反噬自身吗?

其实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言“战争就像一场足球比赛,我们扮演的是预备队的角色。”

不管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如何盛行,决策层迟早要“介入战争”已经是既定的国策了——从1939年开始美国的军工产业就进入了爆发模式,不仅仅是出口获利,更多还用于武装自己…

这依旧不违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丛林法则——先扶持日本的坐大和侵略,再卡脖子让它吐出来,不比自己费时费力的去占领更有效吗!

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早有准备:

就航母舰队空袭夏威夷本身来说,堪称战术上的奇谋;但对于开战的预判,更多不是情报的成功,而是决策的使然…

1941年末,自以为“大获全胜”的日本,看起来根本不知道自己并不是“”,而是一只“羊”——待宰的大肥羊!

“西方教会了日本玩扑克,等日本赢得了所有筹码,他们又宣称这种游戏不道德!”

除了“赢得所有筹码”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外,战后日本史学界对于二战的这番认识,也并不能完全算推卸责任...

(本期完)


上一篇:“矛”、“盾”进化论④:生存还是毁灭
下一篇:“矛”、“盾”进化论③:保守与激进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