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如何可以顺其自然,读苏轼的这首《鹧鸪天》,不妨随遇而安一些

宋代苏轼的一首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的苏轼谪居在黄州已经三年了,仕途上的挫折和无情的打击,再加上远离故土和亲友,使他的心情不免时常感到悲凉。从这首词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苏轼思想的转变,从开始的意气风发、满怀壮志,到逐渐已经习惯了被贬的生活,甚至开始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

这首词可以说就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描绘了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和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的心境,读来婉转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很美,大概意思是:在远处的树林尽头,有一座高高的山映入眼帘,而远处丛生的翠竹围绕着房屋和小院,院落旁边有一个长满了草的小池塘,这里蝉鸣声四起,叫声纷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翻飞,再看看满池的荷花,映照着绿水,散发出柔和的清香。在这乡野村外古城墙的旁边,我拄着藜杖徐徐漫步,很快已经是太阳西落了。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作美下了一场好雨,这才使我这漂泊不定的人在今天又能享受一日的舒心和清凉。

苏轼笔下的乡村生活很安宁清新:

鹧鸪天是词牌名,这个词牌又叫作: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等,此调有双调五十五个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苏轼的这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就是鹧鸪天词牌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里描写的翠竹丛生、蝉鸣四起、红渠照水、雨后天凉等等来分析,应该是在元丰六年的夏末至初秋这段时间写的。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开头这两句,苏轼仿佛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了自己身处的环境。远处有耸立的高山,近处有竹林围绕的房舍,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还有蝉鸣缭乱。在这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禅、草、池塘等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苏轼在之前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完全不同。

那时苏轼笔下的景物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还有“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之前的诗句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奔腾明媚、蒸蒸日上的景象,到了这里,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尾,显得那么没有生机,那么苍白无力,这恐怕是苏轼心境的一种反应。

他在徐州任知州的时候,虽然也遭到打击,可是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笔下的一景一物都是积极向上的状态。到写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他继续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处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的生活。因此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苦闷的,精神是不振的。那些枯萎的乱草,那些纷乱的蝉鸣,都反映出他的心境。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两句的含义更深,意境清新淡雅,似乎还是有些诗情画意。芙蕖是荷花的别名,荷花所散发出的香气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的芳香。如果不是饱受挫折,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应该说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苏轼来说,他被一贬再贬,他从前的报复都化为了泡影,还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心情是复杂的,焦虑的。因此在这里能够隐约的感觉到他的那种自寻安慰,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

写完周围的环境,他开始写自己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太阳即将落山了,苏轼拄着藜杖在村边的小道上徐徐漫步。这佛是一幅自画像很传神,但他当时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呢?是在乡间小上怡然自得,还是在充满诗意的心情当中消磨时光?我们继续来读,就会得到答案。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两句真是画龙点睛之笔,如果从浅的层次来理解是说:“昨天夜里三更时分,老天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我能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可如果我们仔细来品味,会发现还有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大概就是:我郁郁不得志,屡遭都贬谪,远离京师和故土,有谁还能想得起我呢?很多人可能早把我忘了,唯有老天仿佛还想得到我,为我降下了一点雨,带来了一些清凉,写得多么无奈。

这里的“又得浮生一日凉”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庄子·刻意》篇中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应该说苏轼在遭受重大打击和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之后的这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思想变化,是受到了庄子的很大影响。

读这首词,我们会读到一个不得志的隐者形象,他拄着杖,他无奈着自己的无奈,更能读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起伏。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开人生的风雨,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不妨随遇而安些,毕竟人生还要微笑着走下去。


上一篇:答友[七律]
下一篇:北宋词极简史。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