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很普通,很多人都历经过这种岁月,他们真的是怒不可遏,很想在成长过程中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但是,他们却不明白,他们人生中某些可贵的素质,在他们还没搞清楚前就被他们的莽撞给毁掉了。
《酒吧关门之后》里的马修是一个不得志的前警察,有过婚姻,有过两个儿子,但妻子和他离了婚,带着孩子住在另外一个州,偶尔孩子们会跟他见面,剩下的时间,他只能无所事事的泡酒吧里头混日子。
马修的日常偶尔靠朋友介绍查一些不大上台面的小案子,虽然他不当警察有一段时间了,但警察的素质冷静睿智、心细如发这些特性,依旧深刻在他的骨髓里,他靠查案的酬金生活,但他有他的底线,该查的案子、该得的酬金属于他,不该查的不该接的酬金,他绝不触碰。他坚持这点,就像当初他离开警察队伍那么决然。
马修曾经是一个优秀的警察,他是主动离职的,虽然同事和朋友上司曾经挽留过他,但他对自己离开的决定很坚决!如果不离开,他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一关。他在一次追赶劫匪时开**意外打死了一个小女孩……这也许是他现在一直酗酒的潜在根源,他甚至说:“我自己的负罪感就已经够多了”。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不得已失手错**,尚在法律可以允许的失误范围内,但是他仍然逃不过自己的内疚感和责任清单。
马修现在是一个颓废酗酒的前警察,但绝不是一个庸碌的无证侦探,他的很多随口而说的话,都既带有生活经历又富有哲理,譬如:“大多数人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话”;“你在心里做出一个决定,但你的身体会自己做出另一个决定”;没有经历过一定生活的磋磨的人,是不可能有这些对于人性的深刻领悟的。
《酒吧关门之后》前14章,都在絮絮叨叨的叙说马修,是如何浑浑噩噩地在一个酒吧喝完,又接着到另一个酒吧继续喝,他周围的酒友和酒吧老板如果算是朋友的话,他们都是一群属于黑夜的人,你所能感觉到的他们的最大个性:就是颓废外加表面上看起来的满不在乎,是啊,真正正经的正派的人,又有谁会在深夜去酒吧买醉呢?
前面近三分之一篇幅的的铺叙,有多么的平淡乏味,后面的精彩,就有多么的叫人拍案叫绝,精彩是从第15章开始拉开帷幕的。
马修常去的那家酒吧的私账丢了,如果被人举报偷税,会面临着巨额罚款甚至是牢狱之灾,而这种事是不能求助于警察摆在明面上来的。于是,酒吧老板恳求马修出面解决,他愿意还钱免灾,他唯一想要知道的就是:谁是那个偷了私账的内鬼!
因为内鬼的缘故,两个合伙人的信任相互崩溃,彼此怀疑彼此提防,他们在交赎金的路上,彼此对视的眼神都暗含着怀疑的仇恨,这比被胁迫勒索还要糟心,继续这样,两个人合伙的酒吧迟早会关门大吉。这段对于人物的内心和语言的描绘非常的精彩,有生活的本真也有生活的哲理。
在交赎金时勒索赎金的人习惯性朝着天花板射击的小动作,让马修由此和开始的酒吧劫匪联想到了一起,从而轻易找出了那个所有人熟悉的“内鬼”,最精彩的是推销商蒂拉里杀妻案,法律无法制裁的完美不在场证据,却让马修用蒂拉里情人卡罗琳(也和他有过一夜情)的自杀案,把他轻而易举绑架。
马修利用自己前警察的职业思路,重新完美布置了卡罗琳的自杀现场,向死去的她补了两**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那把用来自杀的手**,藏到了蒂拉里的家中,成功地让警方以**罪逮捕了他,又巧妙设计让蒂拉里雇来杀妻的凶手之一,在监狱中反杀了他,从而为因蒂拉里而死的两位女人申了冤、报了仇,出了口恶气。
马修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书里的侦探形象,但却有一种让人莫名的认可感,言行更接地气,他仿佛就是我们身边,习以为常可见的不得志中年男人,内心持有有一份责任和正义,很多时候却也力不从心,“我没怎么仔细看那部电影,但只要有声音,我就觉得有个伴。”看了无来由让人心酸不已。
虽然《酒吧关门之后》里的马修,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里也总是凑合过的心不在焉,但无论如何不让人反感,却反而让人对马修书中结尾处,自感人生寂寥的淡然结尾,怀有一份不可名状的好感和同情。
作者劳伦斯·布洛克,当代大师级悬疑的代名词,“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被称为“纽约犯罪风景的行吟诗人”。布洛克以冷硬、醉人、有风格的笔调,塑造了游荡在纽约街头的酒鬼侦探马修·斯卡德。马修“繁华都市中的孤独者”形象受到世界读者的一致喜爱,荣获 2009 年“夏姆斯最佳私家侦 探角色奖”,至今只有 7 位侦探角色获此殊荣。
《酒吧关门之后》是马修系列的口碑巅峰之作。案件推理高潮迭起,文字冷硬而有诗意,烈酒和音乐的奇妙化学反应,为故事增添了独一无二的蓝调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