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兖 州 的 桥

2023-05-06 21:54:18

兖 州 的

耿建华

“北京的千姿百态,北京的桥啊瑰丽多彩……”,著名歌手蔡国庆一支优美的歌曲“北京的桥”,激起我要写写家乡的桥的涌动思绪。古代的桥主要是架在水上的建筑物。要写家乡兖州的桥,首先要先写兖州的水,和兖州的河。兖州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兖州是以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的“兖水”而得名的;另一种说法则是来自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洪水荡荡,危害生灵,先后有共工氏,鲧等人均治水未果。后来大禹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用疏导的方式进行治水。为治水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紧握规矩,一年四季不停地四处奔忙,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使滔滔洪水“决九州,距四海”。大禹在成功治水的同时,对整个山川、湖泊、道路、平原也有了丰富的认识,逐将天下划定为九州,兖州便是古九州之一,由此可见兖州之古老。现在兖州北关铁路立交桥北,和九州广场北侧的大禹雕塑像,其来由都是出自大禹治水定州这个古老的传说。两种说法虽然截然不同,但都没有离开水,都紧紧围绕着水,说明兖州的由来是与水密不可分的。兖州属于淮河流域,境内有泗河、白马河、南泉河等四大水系。直至今日,途经兖州境内的河流仍有泗河、汉马河、小泥河、白马河、府河、杨家河等主要河道达二十条,总长度235多公里,其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更是值得让当今的兖州人骄傲。亘古常理,有水才有河,河多桥才能多。可是,当我打开电脑,将十指定位在键盘上,却迟迟敲不下去。究竟写兖州的桥的什么呢?虽然,月是故乡的圆,在我眼里,兖州的古桥也确实很美,很美。可实事求是地讲,兖州的桥,从名声上毕竟没有赵州桥的名声大,从姿态上也毕竟没有北京的桥那样的瑰丽多彩。但兖州的桥有传说,有故事。而且是纯粹属于她自己的传说,是纯粹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在兖州的桥中,初建年代极为古老又满带传奇色彩的当属位于城西南的飞龙桥了。飞龙桥究竟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初建时为一座石砌拱形桥,原名石桥,自宋朝起才改称叫飞龙桥。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开创基业时,有一次与官兵对阵,经过一番血战,赵匡胤兵败后,被官兵擒拿住押在兖州死囚大牢里。有个叫张旺的狱卒见赵匡胤长的仪表堂堂,气概非凡,又被他千里送京娘,坐怀不乱的仁义行为所感动,便有心搭救于他。就在赵匡胤要开刀问斩的前一天晚上,张旺悄悄将蒙汗药下在酒肉之中,把其他几个狱卒药倒,打开死囚牢房,放赵匡胤逃出监牢。当赵匡胤按照张旺指点的方向翻下城墙向西南逃跑时,被巡逻的官兵发现,追至河边。赵匡胤藏身于石桥下才侥幸躲过官兵的搜捕,得以死里逃生。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北朝南当了皇帝,便下御旨命人打听恩人张旺的下落,当他得知当年张旺因救他而被官府杀害后,非常悲痛。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封张旺为狱神,四时供奉。兖州府河上的这座石桥也因有救驾之功,按照皇帝遇难脱险如龙飞升的说法,将该石桥更名为“飞龙桥”。1968年飞龙桥被改建成一孔平面桥,已是面目全非了,不变的只有这古老的传说。在兖州人的嘴里,新驿镇东部的高吴桥当是世界上最高的桥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多年在外做小买卖的兖州高吴桥村人,一次与几个同行在一块喝酒聊天,当哥几个喝到二八头上时,几个人就开始胡吹海谤起来,比着吹自己家乡的稀罕物件。有的说自己家乡的井深,早上往井里扔块石头,要等到天黑才能听到水响。有的说他们家乡的村子长,十个月的小牛犊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牙都长的老齐口了……。这个兖州人本来就是个十分要强的红脸汉子,一喝点小酒子更是事事不甘示弱。只见他借着酒劲晃晃悠悠站起来,大手一挥高声喝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你们那些算什么,俺兖州的高吴桥那才叫一个高哩。有一年,一个小孩从桥上扔下去一个小鸟蛋,还没落到一半呐,在半空中就变成麻雀长全毛飞跑了。虽然这只是个民间小笑话而已,但透过它却能使人从中领阅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从中看到兖州人的幽默和智慧。话题扯远了,其实,高吴桥只是一座并不高的普通的古石桥,而且早已被毁废,1965年新建的高吴桥仅有4米高。兖州境内最高、最长的古桥是位于城东南里许泗河上的泗水桥。我认为,在全国众多的古石桥中,无论是从年龄、造型、名气,还是神奇性及坚固程度等种种方面,位于兖州城东南里许泗河古渡口之处,被城里人俗称为南大桥的泗河桥都应名列前茅。泗水桥也叫泗河桥,是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兖州鲁王朱寿宏捐银数十万两,历时五年,至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才竣工的。这是一座令人赞叹的桥,我一直为家乡能有这么一座神奇壮观的古石桥而骄傲。而且并没有因它是家乡的桥就对其夸大、拔高赞美的意思,一丝一毫、一丁一点都没有,我始终坚信家乡的月亮与他乡的月亮一样圆,一样亮。从小在泗河桥边长大的我,是在对其不断的探索揭密中,了解到它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才逐渐感受到它的名气,它的壮观,它的大度,它的神奇。论年龄,泗河桥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距今已是400多岁高龄。在全国众多的古石桥中,它虽然称不上是大哥哥,但也绝对不是小弟弟。论造型,泗河桥古朴大方,雄伟美观,宛如一道彩虹横跨于碧波荡漾的泗河之上,十五个桥孔线条优美流畅,映照在波澜不惊清清的水面上,就象十五个圆圆的月亮,又如玉带上的十五块玉璧,那情那景简直妙不可言,太养眼了。论名气,早在明代时,泗河桥就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座名桥之一,被称之为“鲁国石虹”,可谓是对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说其坚固,泗水桥自修建以来,虽然也曾几次被洪水冲毁,但每次也就是一两个桥孔受损而已,即使是康熙五十一年夏天(公元1712年)被洪水冲毁最严重的那次,也只是损坏了桥中间的三个桥孔,经整修很快就恢复了原貌。而且,查阅所有的史料,也未有查到过该桥桥基被毁坏的记载。说到泗水桥的坚固,就不能不提到津浦铁路(天津至浦口)。虽然从表面上看,泗水桥的坚固与否与津浦铁路风马牛不相及,但津浦铁路在修建之初,曾与泗水桥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亲密接触。1908年,津浦铁路始建时,采取的是分段修建,仅北段(天津至峄县,即今枣庄市峄城区)就被划分为九个大段,然后再各分为若干个小段,进行定线施工。当时修建铁路的重大材料均来自国外,当时修建铁路的困难之一就是材料的运输问题,陆续告竣后再开车运料,是不少地段修建铁路所采取的方法。1911年,兖州境内的津浦铁路建成,但因泗河上的铁路桥还没竣工,使开车运料的方案化为泡影,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有一天,一个工程人员在泗河铁路桥施工现场,无意中看到西边不远处的古石桥时,突觉眼前一亮,脑海中灵光闪动。他大胆提出用泗河古石桥临时代替铁路桥的设想。而且,他的这一提议竟然得到上司的首肯。筑路者们在泗河桥桥面上铺上钢轨,使其成为一座简易的铁路桥梁,桥两侧分别铺设简易线路与津浦线相连,让津浦铁路拐弯从泗河古石桥上绕过。工程车在这座古石桥上来回穿梭往返,一列列修建铁路所需的材料源源不断运过河去,有效提高了津浦铁路的修建进度,使工期大大缩短。通车时间长达两个多月之久,古石桥安然无恙,其结实坚固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为这座古石桥留下一段传奇佳话。说其神奇,泗河桥经过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耸立在泗河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其神奇性也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1988年9月8日,从泗河桥下出土的3丈铁剑,更为这座古石桥的神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史料记载,出土的长剑是康熙五十一年夏天(公元1712年),郡守金一凤捐资修整加固泗河桥时,为镇恶祛邪、降妖伏龙,企盼免遭洪水灾害,而将其放置于桥中间桥孔之下(原15孔中第8孔。《滋阳县志》光绪版)。该剑长7.5米,重1539.8公斤,由生铁模铸而成。其剑刃为扁菱形,锋尖呈椭圆状,剑柄长1.95米,上铸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事山阴金一凤置”,柄 尾铸有穿插孔。据有关专家介绍,该剑无论是重量还是长度,在全国至今出土的剑文物中均属第一,经文物权威部门鉴定后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央及山东省电视台曾以“神州一剑”予以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现已成为兖州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1984年,泗河桥被公布为兖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底,兖州市人民政府再次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这座400多岁高龄的古石桥再次焕发青春。说完兖州最高的桥,接下来就该说说兖州最低的桥了。兖州境内最低的桥非金口坝莫属。可能会有人说金口坝是条栏河坝而不是座桥。其实,金口坝是座既有拦水作用又有桥梁功能的建筑,最早被称之为桥堰,元代时叫泗津桥。每当闲暇之时,站在泗河大堤上,俯视朝霞或夕阳下浑身布满历史沧桑,横跨在泗河之上,既有拦水作用又有桥梁功能的这座宏伟古老的建筑物,想到它默默无私地为苍生造福上千年,就会从心灵深处体会到那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母爱,每次去看金口坝都感到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金口坝位于兖州城东五里的泗河、府河与沂河交会处,全长123米,宽10.1米,高2.6米,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抗洪、济运、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坝体为长条石浆砌而成,条石与条石之间用重10斤的铸铁扣相连接固定,“扣”面上铸有阴刻楷书“金口坝”3个字,坝名也由此而得来。金口坝的具体始建年代不祥,过去史志上的记载也并不是很准确。现在可知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993年4月在金口坝南侧桥畔出土的跪式“北魏守桥石人”背后的两处铭文,一处文为:“此石人令守桥堰,人蛟不得毁坏,人辄毁坏,殃及万世。”另一处铭文虽然残损较重,但仍能看出叙述的是兖州刺史元匡主持疏浚河道,筑堰修桥的事。其开头的年号为“大魏延昌三年”,即公元514年。由此可知金口坝的始建时年代至少是在南北朝年间,而且很可能还会更早。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欢将娄昭攻兖时,还曾将金口坝作为军事上攻城克敌的手段,即史志上所说的“堰泗灌瑕丘”。据《隋书·薛胄传》载:“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受禅,薛胄三迁刺史,先是在兖州城东沂、泗二水合面南流,泛滥泽中,胄遂积石堰之,决令西注,坡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记载的是薛胄任兖州刺史后对金口坝和金口闸(黑风口)进行重修,使其相互为用。坝以截住部分南流河水,以减轻下游洪水的泛滥。同时,迫使其入黑风口进府河西流以灌溉土地,从而使城西的大片土地尽成良田,农业连获丰收。薛胄是否去过四川灌县的都江堰,是否观看过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宏大的引水水利工程,后人已无从考证,不得而知。但他在兖州任上主持修建的这个水利工程,其规模虽远不如800多年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宏大,但其目的及功能却完全是相同的,同样的是为民造福,同样的是灌溉着中华民族,同样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功德同样受到人们的赞颂。那滚滚西去滋润陡泽的玉河,被当地百姓颂之为“薛公丰兖渠”,成为一座树立于老百姓心中的丰碑。直到如今,这座千年石坝依然发挥着调节水势,防止水患,灌溉农田的积极作用。古时,金口坝是横贯东西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东通琅琊,西达长安,泗洙在此汇流南去,通往京口瓜洲的水上交通码头,所处位置十分重要,历朝历代的当权者对其都很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扩建和维修。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为引泗河水接济运河,在元至元二十年整修的基础上,又一次对金口坝进行改建和加固。沿丰兖渠旧基开凿会通河,将土石堰改建成固定性滚水石坝,中间开三洞,并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元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都水太监阔阔,偕同僚王元、李克温等重修金口坝,堰体以条石砌之,条石与条石之间用重10斤的铸铁扣相连接固定,动用民夫、匠人1090人,历时3个月,并将其堰定名为“金口坝”。金口坝这一桥名被世人一直沿用至今。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都水主事张克谦更是历时九月“结庐督修此坝”,用石三万余块,木桩八万余根,石灰百万斛,坝身石与石之间均以铁扣固之,嵌逢拌之以糯米灰浆,成为鲁地独具特色的“金口玉坝”。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憩于斯者,如入画境,“金口秋波”也成为兖州八境之一。金口坝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早在唐代就被称之为“瑕丘之名观,鲁邦之神枢”,大诗人李白曾多次到此游玩,金口坝的美景也使诗仙的诗兴大发,给后人留下《鲁东门泛舟》二首优美诗篇。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先后对金口坝进行过多次综合治理,维修加固,使这座千年古石坝风采依旧,神韵犹存,成为兖州有名的观光景点之一,也是当地人们闲暇游玩的好去处。更令兖州人振奋和骄傲的是,金口坝还是目前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大运河中,古运河保存完好、科技含量较高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遗产点。1985年金口坝被公布为兖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兖州还有一座桥其桥名很让人费解。这座桥位于古城老东门东边百余米的府河上,砖石结构是一座单孔拱桥,名为“九仙桥”。九仙,从字面上讲,就是九个神仙。可除了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的汉钟离、张国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另外一个神仙又是谁呢?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丑是俊。记的小时候常常站在九仙桥上,努力想象着那第九个神仙的形象,时而满足,时而失望,总之是对其桥名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听老人们说该桥头上原来立有数块石碑,其中有明代万历年间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九仙桥碑记”。也知道了九仙桥的来历,据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版《滋阳县志·城池》记载,城东门原名“九仙”,桥是因靠近东门故而得名的,顿感心里空荡荡的觉得很没有意思。旧的疑问解开了,新的疑问又来了,兖州的城东门为何名“九仙”呢?其由来是什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兖州一些有志之士对唐代大诗人李白居家兖州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研究者们在浩瀚的史料中搜罗爬梳,并利用近年来出土的古代碑刻作证据,通过缜密的论证,证实李白东鲁居家二十年的具体位置是当时鲁郡的治所瑕丘城东门外的沙丘处,即距九仙桥北200多米处的南岗子街,大体方位在现在的商业大厦处。诗仙李白又自称是“酒仙翁”,杜甫称他是“酒中仙”,并以“斗酒诗百篇”而闻名古今。因而,研究者们得出了此桥当是因为李白居住该地而得名,应叫“酒仙桥”的结论。另据当地上年纪的人回忆,立于九仙桥头的数块石碑中,其中就有一幢古石碑上刻的是“酒仙桥”三个字。也就是说,现在所谓的九仙桥,在董其昌书碑之前,实为“酒仙桥”,而将“酒”讹为“九”当是董其昌所为。这个结论已得到国内许多权威专家学者的充分认可和肯定,聚存在心中多年的疑团总算是彻底地解开了。新世纪初,当这座古桥被济宁市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其桥名也恢复了“酒仙桥”的原名。虽然“九”与“酒”同音,但其义是大不相同的。时光流逝,沦桑变迁。兖州的古桥有些已在建设和发展中,或拆除或迁移或重建。如韦园里的十二连桥,津浦花园里的飞虹桥、卧波桥,以及通津桥被拆除后就永远的消失了。如高吴桥和飞龙桥等古桥经迁移改建后,虽然桥名依旧,但桥的位置和样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是面貌全非了。更多的则象中御桥那样经过重建后,更加新颖美观,更加大方实用。总之,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兖州的桥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愈建愈雄伟,愈建愈美观。铁路桥、公路桥、现代桥、仿古桥、立交桥、高架桥应有尽有,仅近年来,城南泗河上又接连建了两座大桥,哪一座都比当初明朝时,当时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座名桥之一的“鲁国石虹”要高大雄伟壮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历史的车轮满载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滚滚向前驶去,古老的兴隆塔下,潺潺泗河水畔,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昔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尧祠相会之地,圣贤云集,英才荟萃,浓墨重彩绘制着更多更美的桥,谱写着更动人,更传奇的故事。如今,兖州的桥,不但是古城建设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古城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标志之一,更是古城通往繁荣而美丽,富裕而祥和的桥梁。——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3期

上一篇:(新编聊斋)官场趣事三题 娄炳成
下一篇:我眼中的党家人才培养方案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