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北大教授发明了1个汉字,却被全国女性骂了3年,如今所有人在用

他满腹才华,却爱打嘴巴仗。他曾主动求骂,却因一字发明,被女性骂了三年,连鲁迅都说“那是一场大仗”。

如今,这个字随处可见,无人不用。这是什么字,怎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说起这个字,还要从造字者的生平说起。



他是当年的北大教授刘半农, 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江苏江阴,受知识分子的父亲影响,他6岁就能呤诗作赋。

中学考入常州名校,毕业后被留校教书。

19岁那年,母亲病重,孝顺的他听从家人安排,匆忙娶妻冲喜。妻子朱惠,人如其名,温柔贤惠。

那个年代,许多男子娶妻纳妾,刘半农却一生只娶一人,两人不离不弃。

婚后的刘半农一直坚持学习和笔耕。1917年暑假,他被北大校长蔡元培一眼相中,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为了研究国际先进文化,1920年,刘半农只身前往欧洲留学。



他先是在英国研读语言专业,后来又到巴黎大学求学,成为中国首个法国国家文学博士。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英文里,男性第三人称为“he”,女性为“she”,其它是“it”,清楚明白。

而当时的中国文字,就用一个“他”字,三者全代表。

在外文翻译时,为了区分男女,有的学者只好像鲁迅一样,借用《诗经》的“伊”代指女性;也有的用“这个”“那个”。

如此一来,一篇译文,不是满眼的“伊”就是“这个”、“那个”,看起来别扭,读起来拗口。

于是好钻研的刘半农,发明了女“她”,还要用“他”、“她”、“它”三个字来区别男性、女性和物体。



接着,他又用“她”字公开作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一个远方游子对家乡的“她”思念之情。可是,一“她”激起千层浪。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就是剪自己的辫子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她”字一出,无异于捅了马蜂窝。

1920年的中国女性已开始接受新思想,追求男女平等。

她们认为:“她”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说明发明这个字的人不把女性当人,是对女性人格的公然侮辱。

就连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妇女共鸣》杂志也发表声明,舍“他”取“她”,是对女性的歧视,坚决拒绝使用女性“她”。

甚至还有人专门发表文章抨击刘半农。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刘半农被“网暴”了。而且一“暴”三年。三年里,他连街都不敢上,怕被人当街辱骂和攻击。

“她”字虽小,威力却大。尽管被“网暴”,他也不屈服,他知道自己发明这个字与歧视无关,自己爱妻如命,怎么会侮辱女性。

他作为语言工作者,只是想让中国的文字更加科学清晰。

这次被骂,对刘半农来说,是又一场“口水大仗”,他是一个骨子里透着风趣幽默的文人,常以各类骂仗为乐。

1911年,刚满20岁的刘半农,就因为想写一本《骂人精粹》,广告诚招骂人方言,结果门庭若市,四面八方都来送“骂”。

甚至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语言音韵学家赵元任也“趁火打劫送“骂”上门。

他不仅写书的时候主动广求俗“骂”,作“学生”时还故意讨老师章太炎的雅“骂”,在北大当教授时,又写文章与好友公开双簧“骂”。

不过,每一次“骂”都会带来文化的新生。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有才又有趣的男子,却英年早逝。1934年,他在内蒙古调查方言,意外染病去世,年仅44年。

如今,88年过去。刘半农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不仅是发明的“她”字沿用至今,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经久不衰。

他提出的汉字加拼音、文章分段落、标点符号要更新等观点,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文学功绩却是惠及后人。


上一篇:他曾发出史上最强音: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何将英雄路走成末路?
下一篇:探索 吴王张士诚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