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药量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的好坏。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则戕伐正气,或引发不良后果。
在古代,多数以药物的“重量”为常见计量单位,如钱、两等;此外,器具的“容积”也是重要的中药计量单位,如升等。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温经汤: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各二两,麦门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那么,古代还有哪些可以称取药量的特殊计量单位?
方寸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匕。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一方寸匕约等于2.7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本草纲目》记载:“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现代仍有一些医院和药厂使用类似于方寸匕的药物分量工具,用以手工分装粉剂、散剂和冲剂等。
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陷。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唐代崔元略《赠毛仙翁》诗:“度世无劳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撮 拇指、食指、中指捏起约为“一撮”。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一勺为一合。”由此可以大概估计方寸匕、刀圭、撮等中药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陈素庵妇科补解》中的大补阴汤用到了“小麦一撮”。
钱匕 以汉代五铢钱币作为药物计量工具,撮取时以药末不落为准,一钱匕约相当于一方寸匕的60%。
除了以上特殊计量单位外,还有一些更加抽象的用法。例如,“如鸡子黄大”是指量取药物体积像鸡蛋黄般大小;“如桐子大”,梧桐子一般直径0.5~0.8毫米。“一鸡子黄”约等于40颗梧桐子。此外,还有一片、一束等。(若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