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财可爱乎?人贱之,鬼瞰之,盗图之,奴名之。

2023-05-06 21:54:18

(陈洪绶《春风蛱蝶图卷》)

陈洪绶对于金钱有一段很经典的论述:陈洪绶曰:“夫以散财结客者,客爱其财而我享其义。若僭客以贵我也,奈何鄙吝之夫多?此爱我之不如爱财也。财可爱乎?人贱之,鬼瞰之,盗图之,奴名之。”这段话出自陈洪绶《新安戴龙峰先生传》,他在夸赞戴龙峰先生(戴茂齐之父)“以财而善其身”(以散尽家财来修养个人品德)的同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钱财的态度。我揣摩其意,将陈洪绶上述“钱财论”作如下解释:散尽家财以结交四方朋友,朋友们喜欢的或许是我的钱财,但我却享受了助人为乐的道义。既然散财能够让人敬德修业,可世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吝啬之人?这是因为,世人爱钱财总是胜过爱自己的道义。财钱真的有那么可爱吗?人们鄙视它,鬼神窥视它,小偷谋取它,奴才占有它。(反过来说也成立:鄙视它的是人,窥视它的是鬼,谋取它的是小偷,占有它的是奴才。)戴龙峰先生“以而善其身”,表现为他“能散而不为无益之费,缓急州里而耻有德色”(大意是:散财做好事,但不无端挥霍;救急济穷,但决不趾高气扬)。陈洪绶向来“不肯为谀墓”(不肯作溢美之辞),而对于戴茂齐的父亲却极力称颂,全因好义人碰到了好义人。陈洪绶鄙视金钱,即他所谓的“贱之”。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的三位好友,用事实印证了他的“钱财论”。毛奇龄在《陈老莲别传》中说:“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窭儒画,窭儒藉莲画给空;豪家索之,千缗勿得也。尝为诸生,督学使索之,亦勿得。”陈洪绶喜欢喝酒,他卖画所得的钱总是随手散尽。他最喜欢给穷书生作画,穷书生用陈洪绶的画换钱度日,而对于富贵人家,哪怕人家出千金,也无法买到他的画。周亮工在《读画录》中有类似的表述:“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者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这里交代得比较清楚,那些得陈洪绶救济的贫困读书人,数量多达数十百家。张岱是伴随陈洪绶一生的知交,他在《石匮书后集》中写道:“画虽近人,已享重价,然其为人佻傝,不事生产,死无以殓。自题其像曰:'浪得虚,穷鬼见诮,国亡不死,不忠不孝。’”张岱说,陈洪绶虽是当代画家,但他的画在他活着时售价就很高,但他做人轻松,从不积累财产,最后竟贫穷到无钱入殓的地步。对于贫穷,陈洪绶自己生前也自嘲:连穷鬼都要笑话他。陈洪绶最落魄是在移家青藤书屋后,其时,他在枫桥的产业和居业被长子荡尽一空,而且身上还背着一身的债务,所以此时对于金钱的需求,陈洪绶其实是相当迫切的。但是,一贫如洗的陈洪绶,他骨子里依然是对金钱的鄙视。在《行香子·自叹》中他写道:“心境生尘,只为无银。十分债,尚欠三分。生平豪举,没却精神,让田舍翁、守钱虏、臭铜身。”身无分文的陈洪绶,确实少了豪放的底气,心头好像是落满了灰尘,人也提不起精神来。但反思自己对金钱的渴求,他马上深深自责,痛骂自己是守财奴、臭铜身。有三个陈洪绶散财的典型事例:其一,见孟远的《陈洪绶传》。文载:“督学使者李际期,中州奇特士,知绶家窭困,强委三百金以周之,反之不得。绶喟然曰:'余既为僧,已无家矣。为僧而复与士大夫交而以利往,是僧以为家也。庚生素知我,而奈何出此?’乃列其乡里平昔交友之穷困者,计其缓急,以为厚薄,瞬息散遗尽。家骆骆待举火,不顾也。”翻译:两浙督学使李际期,是河南有的儒士,他仰慕陈洪绶的画名,得知陈洪绶生活贫困的消息后,李际期执意送给陈洪绶三百两银子,陈洪绶盛情难却,欲拒不能。面对银子,他发出感叹:“我已经做了僧人,我已经没有家了。身为僧人而仍与官员保持经济往来,这分明是我以僧为家了。李际期向来知道我的脾气,怎么会出此下策呢?”说完,陈洪绶列出一长串生活贫困的朋友名字,根据他们的贫困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资助,三百两银子瞬间散发完了。此时陈洪绶自己家里正穷得无米下锅,而他竟全然不顾。孟远的《陈洪绶传》多有失实之处,但这里记载有名有姓,有板有眼,想必是真实的。且这个记录恰好印证了郭麟图在《诸暨贤达传》中传写陈洪绶的一句话:“其所得资,悉散族众,曾无少惜。”其二,见张岱《陶庵梦忆》。文载:“周孔嘉丐余促章侯画水浒牌。余促之,凡四阅月而成。……有索必酬,无求不与。既蠲郭恕先之癖,喜周贾耘老之贫。画水水浒四十人,为孔嘉八口计……”翻译:周孔嘉恳求我,让我催促陈洪绶,替他画一套水浒叶子。于是,在我的催促下,陈洪绶用四个月时完成了这套作品……陈洪绶就是这样,有求必应,从来不让人家失望。他身上没有像郭恕先那样为富人作画换取酒肉的怪癖,他喜欢效仿苏东坡作画周济贾耘老的善举。陈洪绶画水浒四十人,是为周孔嘉一家人的生计而着想……这件事发生在陈洪绶“家破”之年,自己的家在风雨飘摇中,但他出于对朋友的执着和真情,便将自己的家事抛开了。其三,见陈洪绶《春风蛱蝶图卷》题跋。跋云:“辛卯暮秋,老莲得以一金得文衡山先生画一幅,以示茂齐,茂齐爱之,便赠之。数日后,丁秋平子病笃,老莲借茂齐一金,赠以资汤药。孟冬,老莲以博古叶子饷茂齐,时邸中缺米,实无一文钱,便向茂齐乞米,茂齐遗我一金。恐坠市道,作此酬之,以矫夫世之取人之物一如寄焉者。”这是陈洪绶去世前一年发生在杭州的事。陈洪绶在画上写道:1651年的9月,我花一两银子购买了文徵明的一幅画,我将画拿给戴茂齐看,戴茂齐看了十分喜爱,我就将这幅画送给了他。几天后,听闻丁秋平的儿子得了重病,我便向戴茂齐借了一两银子,送给丁秋平急用,让丁秋平替儿子买药看病。10月份,我画了一套《博古叶子》送给戴茂齐。当时,因为家里(杭州临时住所)缺米,自己又身无分文,便向戴茂齐借米,戴茂齐便送了我一两银子。我怕自己坠入“市道”,特作《春风蛱蝶图卷》送给戴茂齐,以纠正不良社会风气。这世道,人们获取人家的钱物,竟如同他有钱物寄存在人家那里似的。请留意第三则故事。陈洪绶自己原本有一两银子,因为散财,两月后变成了欠戴茂齐二两银子。戴茂齐出二两银子获得了一幅文征明的画、一套陈洪绶的《博古叶子》、一幅陈洪绶的《春风蛱蝶图卷》。按理,好友戴茂齐是最大的获益者,但陈洪绶觉得收茂齐的的钱竟像自己有钱存在戴茂齐那里似的,所以很过意不去,便再次赠画并表明自己的心迹。陈洪绶说自己“恐坠市道”,那么何谓“市道”?答案在他为戴茂齐之请而撰写的《新安戴龙峰先生传》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岂知所谓市义者哉?每恨结交未遇之先,而有富贵毋忘之语,是窃义之名而渔利之实者也;又有一杯饭而居孟尝之尊,一援手而附郭解之列,是乘人之急而沽己之名者也,皆市道也。意译如下:这世上有多少人能理解“市义”(邀买人心以博取正义的名声)的真正含义?我最痛恨社会上的某些人,他们与尚未发迹的人交朋友时,总爱说“苟富贵,毋相忘”这句话,名义上是讲朋友义气,实际上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还有一些人,施舍人家一碗饭,便真以为自己像孟尝君那样高贵了,助人一臂之力,便真以为自己像郭解(西汉时游侠)那样仗义了,殊不知,这实际上是沽名钓誉,乘人之危而谋取自己的声誉。这些都不是“市义”,这些其实是商人一样的逐利之道。仔细看陈洪绶的题跋,他原本写作“茂齐遗我一金作此酬之”,“恐坠市道”四个字是旁添上去的。为什么要特意加上这句话,因为他此刻想到自己曾为戴茂齐的父亲写过传记,那篇传记里记有自己对金钱的看法,记有自己对“市义”“市道”的详细阐述,现在,在送给戴茂齐的画作上加上“市道”二字,戴茂齐看到“市道”两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由此可知,陈洪绶一而再地向戴茂齐借钱,又再而三地送戴茂齐图画,这不是商人之间的交换,更不是陈洪绶以画逐利。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陈洪绶去世前在杭州生活的窘迫现状。来看陈洪绶送给戴茂齐的那套《博古叶子》上的题款:廿口一家,不能力作。乞食累人,身为沟壑。刻此聊生,免人络索。唐老借居,有田东郭。税而学耕,必有少获。集我酒徒,各付康爵。嗟嗟遗民,不知愧怍。辛卯暮秋,铭之佛阁。这是顺治八年(1651)陈洪绶的生活写照。这一年,陈洪绶在绍兴的大家庭已拥有二十个人口,但是家里却无耕作的劳力。为了生存,陈洪绶在杭州绘画换钱,生活处于沟壑般的困厄之境。他绘制这套《博古叶子》,目的在于养家糊口,免得家人因无钱无米而罗嗦。其时,陈洪绶在绍兴的家已搬离了青藤书屋,他们在借住在青藤书屋附近一唐姓人家的房子里,且还在城东租了几亩农田,陈洪绶打算学习耕种,这样总会有点收获。有了粮食,以后还能与酒友开怀畅饮。末了,陈洪绶说,可叹我这个前朝遗民,苟且偷生,真不知羞愧。这套《博古叶子》作于杭州吴山火德庙西爽阁,以四十八张为一副,文钱、百子、万贯、十万贯各十张,再加上八张花色牌(无量数、万万贯、千万贯、京万贯、金孔雀、玉麒麟、空汤瓶、半齾钱各一张),绘制了中国历史上自陶朱公至白圭的一些著名的人物。这是代表陈洪绶晚年版画创作的最高水准的作品。但因为他收了戴茂齐的钱,老是感觉过意不去,便将这套叶子送给了戴茂齐。联系陈洪绶去世时“死无以殓”的结局,我们终于知道,陈洪绶去世前寓居杭州的三年,其实是“乞食累人,身为沟壑”的三年,这日子岂一个“惨”字了得?但是,陈洪绶在最贫穷的时候,仍然乐于散财,哪怕自己无米下炊,他也要先助朋友一臂之力。陈洪绶是真正的爱道义更重于爱钱财的“市义”者。1651年中元节那天,陈洪绶在《姜绮季手录陈诗老莲自叙》中抒发了自己的忧愁:“所愁者:沈石天(颢)将复走吴村,老莲不能周其老母病儿……孙作痴(杕)孤儿寡母,朱讱庵、金卫公(堡)孤儿幼女,未必能周恤。”陈洪绶说,沈颢有母亲年迈,儿子有病,但自己无力救助;通家眷孙杕有孤儿寡母,朱讱庵和金堡有孤儿幼女,自己也无力救助……言语间流露的是对朋友无力救济的深深愧疚之情。

上一篇:警幻仙子:示众女儿命运,警人醒悟
下一篇:菩提树 || 壬寅春吟(三)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