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
文/李雪娜
今年这里直到现在还没下过雨。
坐在大巴车上望着窗外,阳光明媚,天蓝云白,车里的空调开着,凉爽的风抚平了内心的燥意,在我眼里这天气真是好极了。窗外并不繁茂的辽阔草原,偶遇的羊群,羊群般的云,透澈的天空,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与城市不一样的新鲜,真是好天好景。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内蒙古。虽然提前被告知我们前往的地方是内蒙古的西部,那里的草原较东部的要稀疏一些,我以为只是草长得稀、长得短了些,没想到是那种夹杂着荒漠的那种稀疏,但这不影响我对草原的憧憬与向往。
休整一番,终于要开始我们的工作了。我以为很轻松,认为即便要问的问题很多,对于我们这些起码是本科生的人应该都不是问题。在一切开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而事实是,我们预调研的时候就碰壁了。我们去了一个村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大平房,很大,从一家门前走到另一家要走一段距离。距离不是问题,关键是没什么人。在一户人家找到一位婆婆,可惜不是我们要找的户主,不是家里的农业决策者,询问一番,原来是早上早早地就去了离家几十公里的地里田间干活去了,晚上要很晚回来。终于,我跟我的搭档找到了一位正在往袋子里装玉米的大爷。大爷是上过学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学生观感很好,很乐意与我们交谈。我们就站在太阳下,而大爷在树荫下边忙活边与我们聊天,累了就歇一歇。大爷跟我们聊了很多,聊了从前刚种玉米时的艰苦条件与人们的不懈努力,聊了这些年来对于玉米种植经验的探索,以及对现当今我们正在研究的智慧农业的向往与质疑。大爷很关心智慧农业能否早日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关心学农业、搞农业研究的学生们是否真的了解农业、是否可以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我们很幸运碰到这位大爷,且相聊甚欢,可即使是这样,我与我搭档的访谈工作还是没有完成,大爷并不住在这个村庄,有其他事要忙活,我们与大爷不舍地告别,大爷还笑着说下次再来,有空我们再好好聊聊。看着大爷的笑容,我被他的朴实感触到了,也期待有缘再见。虽然预调研的工作没有实现,但是与大爷的交谈让我们收获颇多,而且我们的情况相较于其他人并不算糟糕。这让所有人对第二天工作的正式展开充满了忐忑。
在几天的调研中,我们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鄂托克前旗的某个村的一个村干部,是一位姓张的大叔,另一个是乌拉特前旗的某个村里的村干部。在到达鄂托克前旗的那个村的村委会时,那个村委会给我的印象是小且旧,至少与其他我们去过的村的村委会比起来是这样的,里面还摆了两张小床。我们到达后,张大叔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为我们联系着需要访谈的户主,他只扫一眼名单,便能很快地拨出电话。我感到很荣幸可以与这位大叔交谈,在填写访谈问卷时,他不仅没有不耐烦,还为我科普一些农业上的知识,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时也侃侃而谈,我惊叹于他丰富的知识经验,折服于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品质。张大叔对村里的农业种植情况了然于心,只要是村里种植方面的问题,他都能为我们解答。他也是我访谈过的所有对象中,对农业种植的科学态度最为严谨的一个,对于种植玉米他很有一套。即使他在种植玉米这方面已经很有经验了,他仍不放弃对农业种植知识的汲取,不仅在手机上学习知识,而且每年都积极参与到各个地方的农技知识培训活动中去,从与他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他在村里的农业种植方面一直起着带头作用,且很乐意去做一个领头羊一样的起着先锋模范作用的人。在访谈结束后,张大叔向我们表达了他的忧愁与期盼,对于每年都进行调研却迟迟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成果给他们这些农户看看的忧愁,对于早日可以装上让农民从地里田间解放出来的设备的期盼。他是真的希望能够改善农户们的种植条件,真的希望农户们的日子可以越过越好。屋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张大叔高兴地冲到屋外,在雨下手舞足蹈,不住地说:真是好天,好雨啊……我们去乌拉特前旗的那个村时,那些村干部是不愿意搭理我们的,我们等了好久才等到人来。一个村干部甚至有些骂骂咧咧,真的不想让我们耽误那些农户们的时间,他脾气火爆地把我们骂了一顿,骂我们要是耽误农户们抗旱负的起责任吗。因为实在是旱,太旱了。我知道他并不是想要骂我们的,只是这旱情让人太心焦了,他是村干部,关切着村民们到秋的收成。干旱,这是这里很多地区都面临的问题,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农户们都去抗旱,这关系着他们的收成以及以此带来的收入。
调研的目的,是丰富数据,完备产品设备,让其能够早日在这片土地上安装下来,届时农户们可以不再那么辛苦劳累,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谁可以否定,这将是这里的一场雨,当雨下来的时候,农业种植的“旱”将被缓解,经济发展的苗将欣欣向荣。而只有通过不断改善农业种植环境,才能让幼苗茁壮生长,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简介:
李雪娜,本人是宁夏大学的一名学生,于2022年暑期参与华中农业大学的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项目的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与多位农户进行交谈,收获许多,便记录下这次活动的经历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