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徐海东:我预判到毛主席会来陕北,毛主席:我预判到你的预判

2023-05-06 21:54:18

1935年9月12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凯丰、刘少奇、邓发、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李维汉、杨尚昆、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清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今后行动方针的报告,这是党在长征路上又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俄界会议后,红一方面军主力按照会议决定,于9月13日冒着雨雪交加的严寒,从俄界、罗达地区继续北上,向甘南腊子口进发。

俄界会议旧址

经过一系列勇猛的拼杀,红军终于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到达了哈达铺。

到达哈达铺之后,红一方面军进行了长征以来最放松、最有效的休整。哈达铺,历史上隶属泯洲、泯县、岷县,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在宕昌置县,哈达铺才划归今甘肃宕昌县建制。

哈达铺镇,地处今天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宕昌县城35公里,西距腊子口70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先后都经过了这里。

1935年9月初,刚走出草地的中共中央正准备部署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张国焘却突然反悔要求南下,他给陈昌浩发电,要求陈昌浩带部队南下,陈昌浩答应了他的要求,准备带部队南下。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缩编为陕甘支队,中央纵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中革军委8000余人北上。

突破腊子口到达哈达铺后,摆在毛主席面前的又有一道难题,那就是行动方向的难题。

这又回到了开头的俄界会议,毛主席所作的今后行动方针的报告中提到:“目前应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

原因是原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在陕甘川创造苏区。但由于张国焘分裂,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北上,因此应该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

就在到达哈达铺的当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还是决定让泽民和谢觉哉去新疆建交通站,接通国际渠道。

但是,一夜之间,这一切就彻底改变了。中央突然改变了原定去苏联边界的决定,将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定在陕北。

大公报

为什么中央会突然改变主意呢?原来是因为一张报纸,使中央改变了主意。

主席到达哈达铺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不是休息、也不是讨论军事,他立刻命令警卫员陈昌奉去弄些精神食粮来,毛主席甚至连住处都没去,就直接去了对面的邮政代办所翻阅报纸。

其实毛主席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

第一种:在攻破腊子口这段时间,红军几乎是睁眼瞎,所有的情报来源全都断了,对外界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所以毛主席急切的想知道外面的消息,以判断敌情,方便制定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第二种:俄界会议,毛主席虽然做了关于北上的报告,但具体北上到哪里,往哪个方向走,并没有决定,就北上而言,就有好几套方案,一是往新疆去,二是往甘肃去,三是往内蒙去,四是往陕北去,五是往河北抗日前线去,哪一种方案都有利有弊,难以取舍,所以毛主席急切的想知道外面的消息,以便于做出下一步的判断。

第三种:毛主席对刘志丹、徐海东在陕北的发展有一种判,让他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必须要尽快找到关于他们的消息,以便于做出下一步长征目的的决定。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军事家的判断,虽然没有依据,但是关键时候会起大作用,用通俗话来说,是直觉或者第六感,历史是由许多偶然组成的,开赴陕北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毛主席在工作

而徐海东作为开国大将,在军事判方面也很有见地,在关键时刻,他和毛主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战斗了多年的大别山区,向西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

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的悄悄进行不同,红二十五军高举旗帜,勇猛冲杀,从侧面就证明了这支队伍的血性。

红二十五军三大核心,徐海东、吴焕先和程子华,都是敢打敢拼的猛将。红二十五军的战士,平均年龄都很小,但个个都是能打硬仗的狠角色。

经过一系列勇猛地拼杀,红二十五军终于到达陕南,并在陕南创建鄂豫陕根据地,袁家口战役,红二十五军歼灭敌人300多人,俘虏敌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多人,缴获长短**1000多支,一方面巩固了鄂豫陕根据地,另外一方面为继续进行外线歼敌打下坚实基础。

此战之后,红二十五军掌握了主动权,为了把敌人调出根据地,寻机歼敌,同时补充兵员和物资,徐海东决定将红二十五军再次转到外线作战,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

红二十五军兵出终南山,把军部直接设在终南山下子午峪北口的子午镇,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省城西安大为震动,城内的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威逼西安,红二十五军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在长安县引驾回捉住一个敌区长,在区公所里,徐海东看到了一张《大公报》,报上载有消息:“共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继续向北逃窜,先头部队已到达松潘。”

这一重要收获,对于红二十五军和徐海东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情报。

徐海东由此预判:红一、四方面军会向陕北、甘南而来,毛主会向陕北而来。

红二十五军自从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以来,由于没有电台联络,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中央红军到底到了哪里,无从知晓,完全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一信息的获得,虽然来自于敌方,但为红二十五军提供了红一、四方面军的大致行动方向。

东大将

无巧不成书,恰在此时,我军的英雄老战士,原鄂豫皖省委的老交通员石健民,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敌人的重重关卡,以一人长征的壮举,到达红二十五军驻地子午镇,向徐东送来了中共中央数月前发出的几份文件和党中央的指示,带来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继续北上的确切消息。

徐海东赶紧将消息告知了吴焕先,经过省委研究决定:红二十五军到陕甘苏区和红二十六军(刘志丹、谢子长)会合,巩固陕甘苏区,集中力量以新的策略消灭敌人,直接有力的配合主力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立即进行西征北上。

1935年7月16日(第二天)拂晓,红二十五军开始从丰裕口出发,西征北上会合刘志丹。

红二十五军的行动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世所罕见,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全体战士只经过一夜紧张的准备,大军就于第二天拂晓开拔了。

7月31日,223团1营轻装奔袭,一举歼灭胡宗南部别动队4个连并俘虏了1名敌少将参议。

经搜查,该少将 参议随身携带了许多文件和报纸;经审讯,该少将参议提供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情报。

具体情报如下:红一、四方面军正越过川西草地继续北上,胡宗南纵队、鲁大昌新编第14师、王均第3军、邓宝珊新编第1军、马鸿宾第35师分别部署于川西、甘南、渭河沿线和西兰公路,企图截击红一、四方面军北上。

胡宗南把部队都压了上去,后方兵力空虚,几乎是一座空城。

吴焕先

根据敌人的口供和文件,以及报纸所提供的情报,更加证实了红一、四方面军正在北上,可能很快就会与红二十五军会合了,这是多么难得而又振奋人心的喜讯啊!

于是,徐海东做出决定,攻打天水,威胁敌人后方,'’配合红一、四方面军北上的行动。

这时,蒋介石也注意到了徐海东,他向各处发电文:“徐海东股西窜,确有接应川匪威胁我方侧背之趋势。”

蒋介石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围堵徐海东。

你不来我也要去找你,索性就闹个天翻地覆,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近4000人就像一条游龙,活跃于陇南地区,攻打县城,打击敌保安团、反动民团,歼灭敌伪警察。

军政部则放手发动群众,开仓济贫,镇压罪大恶极的反动官吏,街头巷尾到处张贴红军的标语。

整个敌人后方被红二十五军搅得天翻地覆,要不然毛主席也不会看到大公报上用头版头条刊登徐海东的消息。

后来徐海东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决心,即使我们这三千多人全部牺牲了,也要把党中央和一、四方面军迎接过来。我抱着必死的决心向全军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积极前进,迎接中央,迎接一、四方面军。”

徐海东的预判:主力红军一定会到陕北来,毛主席一定会到陕北来。

经过他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目的,为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由于徐海东和红二十五军顽强地拼杀,而使敌人不得不争相报道此事,这为毛主席在报纸上看到徐海东的事埋下了伏笔。

吴起镇会师

毛泽东通过大公报,看到了徐海东的消息,看到陕北还有一片很大的根据地,于是决定向陕北进发。

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上一篇:一段记忆:87年前的今天,方志敏就义
下一篇:龙云送图牵出长征谜案,周公曾派出战略潜伏特工;老蒋:我被耍了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