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天王,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时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耐人寻味,则在于这场农民起义,在短时间内迅速的走向了强盛后,又跌跌撞撞的迅速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于太平天国运动同此前的农民起义,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不同于此前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则有着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当我们回顾这段,同此前农民起义有些不同的历史时,便能发现,实际上在这风起云涌的14年间,有着诸多的历史细节,是经不住我们深挖的。
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在坚持抵抗的14年时间中,可以说在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金戈铁马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让人颇感意外的历史片段。而这中间,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核心,在创建了太平天国的同时,对太平天国的覆灭,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以至于,在李秀成万字的自述中,也颇为气愤的写道“国破,实洪姓之自害”,当然这个洪姓中,也包含着诸多洪姓的亲贵。但是,洪秀全对于太平天国的最终倾覆,负最重要的责任。那么,为何太平天国,成也洪秀全败也洪秀全呢?
首先,洪秀全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便对当时的清王朝造成巨大的压力,主要在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在当时广西的紫金山地区,有着诸多的教众,而洪秀全则完全凭借着这个优势,为自己扣上了“天子”的帽子,从教权的角度上,确定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拜上帝教”创立之初的时候,便存在着极其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便是,太平天国是一种皇权与教权并驾齐驱的模式。
当后来,洪秀全的领导空窗前发生时,杨秀清、萧朝贵则凭借着“下凡”的方式,从教权的角度凌驾在了洪秀全之上。所以,当我们追根溯源的时候,便能发现,“天京事变”的爆发是必然的。因为,皇权与教权的矛盾,实际上早在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时候,便已经埋下了伏笔。所以说,太平天国的覆灭其实早在最开始的时候,便已经露出了端倪。
同时,在日后洪秀全收回权力的“天京事变”中,他也一直扮演着一个积极的角色。在皇权与教权的矛盾,到了非爆发不可的时候,洪秀全则以雷霆手腕,迅速的剿灭了当时杨秀清的东殿势力与韦昌辉的北殿势力。到后来,翼王石达开也迫于无奈,只得出走避祸。这个时候的洪秀全,完全将大权都收到了自己的手中,理论上这个时候的洪秀全,应该励精图治,以求扭转乾坤。但是,这个时候洪秀全的做法则有些让人大跌眼镜。
这样的情况,在于洪秀全经过“天京事变”的洗礼后,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则完全从过去的唯才是举,转变成为了通过血缘关系来任命官职。这样的情况,则使得朝堂上开始充斥着大量的庸才。这中间,除了自己的族弟洪仁能够凭借自己的见多识广,提出一些改革方案外。其余的洪姓亲贵,则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中间,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萧朝贵年仅10岁的儿子。1860年,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便被洪秀全封为幼西王。以至于到最后,如果有人不听幼西王的诏令的话,则到了满朝诛之的地步。
其次,之所以说成也洪秀全,败也洪秀全,也在于洪秀全自己悄无声息地改变。如果,我们仔细挖掘关于太平天国的史料的话,便能发现,定都天京之前,洪秀全完全是一个积极进取的角色。而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则完全变成了一个追求奢靡的存在。《清史稿》记载,天王府中的多数日用品,都是用金子打造。而且,洪秀全在天王府中也广纳了数千嫔妃。后来,为了方便管理,洪秀全所幸就采取了给嫔妃编号的方法来进行管理。这样的腐朽程度,甚至比清王朝还要严重。所以,这样一个农民政权。必然不会长久地维持下去。
“国破,实洪姓之自害”,这句话可以说是透露出了李秀成心中的万般无奈。当我们深挖这句话的时候,便会发现李秀成的这句话,十分在理。这是因为,作为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洪秀全,显然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开拓之主而存在。显然,太平天国能够在短期内对清王朝造成巨大压力,主要在于洪秀全,而太平天国日后的覆灭,则也全部在于洪秀全的身上。
从洪秀全的日常琐事,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十九世纪中后期,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坚持了十四年,影响范围涉及到十几个省,但最后还是被清廷联合外国武装镇压了下去。
关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界或普通群众从很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军事策略方面的、也有政治基础方面的、还有领导者的局限性方面等等等。
通过洪秀全日常生活的琐事来阐明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洪秀全
洪秀全多疑且任人唯亲
洪秀全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哥洪仁发,二哥洪仁达。洪秀全未起义前,他们在老家一直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洪秀全夺取金陵之后,封大哥为安王,二哥为福王。那时候,杨秀清如日中天,大权独揽,洪秀全的两个哥哥虽然封王,但并没有机会参与政事。
后来,天京事变后,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而后韦昌辉又被洪秀全杀掉,太平天国朝中基本上没有几个有能力的人了,洪秀全觉得这样也不行,就任用了两个哥哥一起掌握天国大权。
安王、福王原本就是村夫无赖,并没有什么才能,所以虽然洪秀全给他们权力,但并不能服众,他们的属下有时不服从管理,甚至心向着翼王石达开那边,洪仁发哪里能忍,就逐步的清除这些异己将士。
天国后期,李秀成逐渐成长起来了,掌握了部分权力,这时就向洪秀全进谏说,不能让福王、安王独享大权,还特地推荐蒙得恩、林绍璋来分权。
不过此时,清军正在加紧围困天京。洪秀全在天京事变时,被杨秀清和韦昌辉逼宫搞怕了,这个时候更是担心大权旁落,所以并没有采纳李秀成的建议,反而对洪仁达等更加信赖,大力提拔选用洪姓族人。
此后的福王、安王更加放纵和肆无忌惮了,时常干坏事,李秀成既心灰意冷又心怀怨恨。
天京城被攻陷后,洪仁发死在乱军之中。洪仁达先是躲在破屋当中,后来被官兵捉住,凌迟处死。
所以天国的失败,洪秀全在用人方面是有硬伤的。
幼主洪天贵福就是洪秀全的影子
洪秀全一共有三个儿子。
长子就是幼主洪天贵福,也有说是洪福瑱的。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还喜欢填写盲词。不过文辞立意和洪秀全有一拼,差不多都是那些荒诞不经的鬼话。
洪天贵福曾经写过自己助天斩蛇。洪秀全在那里砍杀蛇头,自己在那里砍断蛇尾。
清军攻克金陵后,洪天贵福放火烧了自己的宫殿,有人说这么做的目的是掩藏洪秀全的埋尸之所。
李秀成为了救洪天贵福,让他骑了一匹好马,最后得以突围出城,半路上又遇到了干王洪仁轩,于是一起出逃。
后来跑到了江西地界,试图剃发易服,从小路到广东,不过树倒猢狲散,太平军中有人向清兵告密,幼天王被抓获。
沈葆桢亲自审问洪天贵福,幼主供认不讳。
可笑的是,洪天贵福的供词当中,居然多处引用文天祥的《正气歌》来自比。文天祥是什么人?文天祥是什么处境?
就这样太平天国的幼天王,被处以极刑。
所谓有其子,必有其父。
洪秀全利用宗教愚弄百姓,结果自己的儿子也被愚弄了,也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
太平军
愚弄百姓的“讲道理”“论天情”
最初,太平军在每次攻城之前,一般都会在城池的外围修建高台,然后由太平军的头目登上高台作战前动员,怎么动员呢?
讲论天情。
后来发展到只要要干一件事,就要“讲道理”。搜刮粮草,讲道理;行军出令,讲道理;选妃嫔,讲道理;驱赶壮丁干活,也讲道理。
那么什么是“论天情”和“讲道理”呢?
其他二者都差不多,大致是说,天父创造了山河湖海这个人间世界,所以功劳最大;而天王、东王为了世间民众,花费了心力,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功德了,因此天王、东王就应该得到民众的供奉,就应该享受一番。如果普普通通的民众,怎么可以享受天父的财禄呢?要是痴想妄想,要是骄奢淫逸怠慢懒惰,就触犯天条等等之类的话。
接着后面在说准备干什么事,这样来统一人心,最后又把天父的话拿来论证一番。
比如说孔子是一个“不通秀才”,天父前几日已经责罚了孔子,打了他的手板心。
这些讲道理,有些太平军内部的人,听到之后,也不相信。只不过有的人上了贼船,想下来没有那么容易罢了。
太平军
喜欢掉弄文字、改历法
洪秀全虽然连秀才都没考上,但不妨碍他喜欢掉弄文字。他在位期间,许多文字都被他改过一遍,具体为什么这么改,没人知道。
比如改天干地支之名,如“丑”为“好”,“卯”为“荣”,“亥”为“开”之类。
还有如圣改正,上改尚,耶改耳,华改花,国改郭,火改亮,清改菁,老改考等。
在他的授意下,太平天国颁布历法,名《时宪书》。仿造西方历法,单月31天,双月30天,每年以360天为准,不再置闰月。以后每四十年加几天,每月33天,再过四十年,每月28天。如果真的这样使用下去,不出几年就会引起混乱。
有一段时间,不允许使用日月两个字,后来又用这两字,怎么解释呢?说是天父给改回来了。
从这件事来看,洪秀全做事都是随性而为,用自己暂时的权力强行变更习俗、改变人民的习惯,这样的洪秀全不失败,那真是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