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tāo tiè)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别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老饕”。《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
饕餮的来历1、缙云氏之子
饕餮是缙云氏之子,在《吕氏春秋》、《左传》等众多古书均有记载。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三凶”指少昊氏不才子“穷奇”、帝鸿氏不才子“混沌”、颛顼氏不才子“梼杌”),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2、蚩尤所化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打了三年,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这妖兽没有身体,原因竟然是因为它太贪吃了,以至于吃无可吃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吃掉了。最终,只能下一个兽头的形象。自此饕餮无身的形象自此流传开来。
3、四凶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吕氏春秋·恃君 》:“鴈门之北,鹰隼、所鷙、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四凶者,以混沌、穷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是: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山海经》中“狍鸮”指的就是饕餮。
文化演绎1、饕餮纹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商周时期,在用于祭祀的青铜器上常刻有饕餮的图案,也叫饕餮纹。最早的饕餮纹可以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300年。《吕氏春秋》中就有写:“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意思就是说周朝鼎上铸有饕餮,有头而没有身子,吃的人没有咽下去,自己就已经不行了,象征着报应循环的道理。其实就是告诫后人要做好事,否则会遭到报应的。后世之人,常用饕餮比喻贪婪的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国寓意的饕餮纹逐渐被人们淡忘。贪残者《魏书·桓玄传》:“取妾之僭,殆同六体,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同长秋。”
2、饕餮贪食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又说,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称“老饕”;贪财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贪欲。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凶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而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后人对饕餮形象中贪吃的部分加以夸张,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为饕餮增添了可爱,喜好美食的朋友也被称做“饕餮族”。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而人类的恶鬼则高踞在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着人肉的筵席。”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