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头条#
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一)龙山文化的源头活水一一封龙山。
龙图腾,是中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中华龙成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的精神之柱,直到几千年后的现在,中国人仍在骄傲的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山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夏商周文明历史之前,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帝喾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也。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居帝位七十年,寿一百五岁,都偃师。【轩辕黄帝传】,元妃嫘祖生三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少子名龙苗。长子玄嚣遂父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帝喾令尧与民烧陶於泜水,发明了许多烧陶的新方法,是以封尧为陶侯。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泜水就是契河,帝王之河,即昭明居住的砥石洨河。
“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封龙山又名飞龙山,山名来历有多种,《河朔访古记》记载: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也就是说封龙山的形状和轩辕星宿的星图很相近,轩辕星宿图是飞龙形,所以封龙山也叫飞龙山。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
山不高有仙则名;水不深,有龙则灵。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在太行山以东一马平川空旷的平原上,往西方向望去,会看到一道从西侧突兀出来的山峦,它好像是从太行山横亘出来的,走向正与纵向的太行山相对,主峰高812米,看上去仍很高大恢弘,山脉东西走向,西接太行群山顺天岭,东临华北平原,山势巍峨,峰峭石奇,宛如奔腾的巨龙,俯向绿色原野,所以又称飞龙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封龙山庙会,届时有情男女在山上聚会,因此民间又称风流山。
古人命名山川多取直观、会意或象形,封龙山最早的名称就为横山,以后逐渐演变成恒山。汉代《说文解字》说横之本义为阑木也,古多以以衡为横,衡与横相通。封龙山《祀三公山碑》有东就衡山之句,这里的衡就通横。恒,《说文》谓常也,义同长,所以恒山即长山,与横出来的山意思是一致的。公元前414年的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北中部的中山国曾设立封龙邑,当因封龙山而得名。封字在大汶口陶文中属于会意文字,即象在一方形土块上树立植物之形,应释为从木从土,土地上长植物,含有丰的意思。这样解释封龙山的本意,似乎比封禅之意更为准确些。人们经常虔诚地祭祀它,祈求风调雨顺、社稷丰收,因而又称其为封龙山。远看封龙山,颇似盘桓欲飞的一条飞龙。
封龙山不但自然景色优美,而且由于人文内涵丰厚而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比较著名的有六通汉碑、四大禅林、三大书院、三大石窟、两大道观,历史名人荟萃,研究成果斐然,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封龙山占有重要地位,遗留下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寺庙遗址。五月帝尧站立龙山峰颠封禅,华夏以龙作为图腾崇拜的象征从此开始,封龙山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汉碑:封龙山颂,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巨岳雄伟峙立,大河奔流不息,高大重迭的山峦,有的像在拥抱,有的像在蹲坐,千万条沟渠汇聚形成众多湖泽。太行山高高耸立,河水连续不断,流向平原,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放眼望去,碧波荡漾,连绵无际,波涛拍岸,铿锵有声,茭蒲艾荷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野鸭游来游去,声声发出悦耳。大泽一直延伸到观津地界,围绕着平棘古城,渔船上传出渔夫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