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际遇大多不同,恰如过江之鲫,人人力争上游,可有人因难而止步,有人惧险滩而退缩,但有人却一直砥砺前行,笑谈江湖,最终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中唐有位诗人名唤刘禹锡,字梦得,河南郑州人,籍贯洛阳,自称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刘禹锡生于小官宦世家,自幼聪慧过人,且饱读诗书。
公元793年,二十二岁的他即中榜举士,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成为太子校书,但不久因父亡而回家丁忧。
公元800年,刘禹锡受淮南节度使杜佑(杜牧的祖父)看重,辟他为掌书记。
三年后,杜佑升任宰相,进京执掌朝权,水涨船高,刘禹锡因此迁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志趣相投,闲暇诗词唱和,结为挚友。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顺宗李诵即位,专宠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史称二王),进行朝廷弊政改革。
刘禹锡因与王叔文素来友善,被任为屯田员外郎等职,参与国家财政管理。柳宗元亦被提拔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等事。
二王执掌朝政,急于推行革新,主要措施有:抑制藩镇割据,罢黜各坊宦官,整顿贪污吏治等,因此得罪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及守旧老臣,他们联合外藩一致反对改革派,并屡次向朝廷施加压力。
当年八月,顺宗病情(中风)突然加重,守旧派趁机逼他禅位于太子李纯(唐宪宗),史称“永贞内禅”,宪宗即位后,在俱文珍等人鼓惑下,贬谪二王及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赴边远州郡任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遭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其中艰辛自不必细说。
然命运的骤降并未使他沉沦,相反,他将满腔的悲愤化为提笔蘸墨,创出大量诗文,如其中一首《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日月如梭,转眼九年后(815年),朝廷下旨召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返京。谁料次年三月,刘禹锡闲来赴玄都观赏花,赋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饱含讥讽诗作很快被人举报,当朝权贵见刘禹锡死性难改,便再次将他与柳宗元逐出京师,分别贬到更加偏远的连州和柳州。
一对难兄难弟难分难舍,遂结伴落寞南下,当行至衡阳湘江岸边,却又不得不洒泪分别,刘禹锡愧对柳宗元,于是临别赠诗一首,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次贬至连州,刘禹锡受尽苦楚,然他矢志不扑,不仅为当地百姓改善民生,还与远方的柳宗元鸿雁传书,学起了医道。
五年后,刘禹锡因母亲病故,终于离开了连州。
在前往衡阳丁忧的路上,刘禹锡突然得知柳宗元去世的噩耗,不禁悲从中来,颤抖着写下《伤柳仪曹》一诗: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公元821年,刘禹锡授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
期间,他在治理民生的闲暇之余,整理出柳宗元的诗集,又创作许多佳作,比方这首《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三年后,刘禹锡任期满,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初到任,和州策知县见刘禹锡高昂头颅,对自己既不恭敬又不送礼,便把他安排到县城南门临江三间草堂居住,刘禹锡毫无在意,面对宽阔东流的大江,挥笔在自家大门书就一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那策知县闻讯登时恼怒,即刻命人把刘禹锡迁至荒僻的北门河岸边,房间也减至一间半。
然,刘禹锡见新居面朝大河,杨柳成排,兴致一来,于门上再次书写一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别称历阳)
策知县得报愤恨不已,数天后,干脆将刘禹锡调到城内一间简陋的茅屋,看你刘禹锡还有何心得?
孰知,刘禹锡不恼不怒,搬入陋室不久,提笔写出一篇千古名文《陋室铭》,并花钱令人刻在石上,立在门前。
就这样,刘禹锡与恶官斗法了两年,终于公元826年奉调回到洛阳,并于次年升任东都尚书省,前后共计遭贬二十三年。
那么,经历这些艰辛的刘禹锡是否该收敛些锐气呢?呵呵,怎么可能?
不久,他趁一次还朝之机,重游京都玄都观,又写下一首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仍是讥讽昔日那些权贵:你们都跑哪去啦?那个刺头刘郎可又回来了。
这般愈挫愈勇的豪气真是令人钦佩之至。
晚年的刘禹锡好似一株历经寒冬的腊梅,开得明艳而芬芳。
虽又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汝州等刺史,但最终回到洛阳赋闲,之后便与白居易、裴度等人谈笑赋诗,活的那叫一个闲适舒雅,后于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被朝廷追赠为户部尚书。
末了,想发几句概括刘禹锡一生的评语,可如何也抵不过他自己留下的那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