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觉悟》复刊,发起青年征文活动
徐蔚南返回上海的第二个月,1945年10月6日《民国日报》在上海复刊,胡朴安担任社长,该报副刊《觉悟》也在同一天复刊,由徐蔚南担任主编。在他担任主编的一年多时间里,《觉悟》副刊遵循前辈主编邵力子先生的一贯主张,竭力扶植文学青年,培养青年作家的成长。他精心谋划和组织了月月征文活动,得到上海及不少外地省市文学青年的积极响应,征文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不仅赢得青年们的喜爱,也得到许多老作家和老教育家的肯定。之后又组织起青年文学社团“觉悟社”,出版《青年文选》。觉悟社成为上海本地和辐射到全国各地的青年文学园地,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给抗战后的文坛带来一股蓬勃的朝气。徐蔚南主持《觉悟》这一年多里取得的成就,按笔者认为,是他编辑事业的第三个高峰。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觉悟》复刊初期由于版面限制,仅有二千字左右的容量,复刊第一天编者即登出“读者通信”启事,首先恢复这个传统栏目,他在启事中说:“战后百废待举,我们青年们必定放大眼光,坦白地提出各种问题来热烘烘讨论的。”虽然版面有限,但可以看出徐蔚南急切地要听到青年们的所思所想,发表青年们的作品。1946年1月1日《民国日报》改版,《觉悟》得到版面的扩充,足足增加了超过之前一倍的容量,这使徐蔚南迎来大展身手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实施月月征文的计划。
本报觉悟栏,自本年起,每月拟举行青年征文一次,以选拔青年作家为目的,希望各界青年男女踊跃参加应征。征文条例如下:
《青年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发出后,1月6日即刊登了第一篇征文当选《结发妻》,而第二篇征文当选《东京的轰炸》到1月12日才刊登,足足相隔了一周时间。原因一方面是初次征文知道消息的人不多,另一方面规则不够完善。于是,徐蔚南在1月13日登出《关于青年征文》,采纳读者建议,增加三条规则:一是来稿必须附挂号信之邮资,以免遗失;二是截止期外埠当以邮戳为凭;三是针对青年作者的特殊性通融办理,凡入选征文之人欲以全部或一部分稿费订阅本报的,请先声明,当即照办。
1月26日,徐蔚南又发出《致青年作家——关于青年征文并及整个觉悟》的公开信,对1月份征文情况小结:“没有失败,但也没有如预期的成功”,“原来希望每两天发表一篇以至二篇的入选文章,但本月份只发表了七篇”(截止应征期),并说明了没有被入选的征文的原因:“创作是一件需要相当训练的工作,率而的写作,平铺直叙,类乎新闻的一段,那是不能作为创作的,只好割爱。”信里两次强调了征文目的是:“青年征文是为选拔青年作家而设置的,”“整个《觉悟》可说是为青年而设置的,所以《觉悟》的成就,就是青年的成就。”“能对青年作家多尽一点力,一定尽力的。青年作家们勇敢地来投稿吧!”
第一篇征文当选《结发妻》
第二个月的应征稿件情况就大大改观,徐蔚南在2月9日登出《编者敬启》,以喜悦的情绪向读者们报告:“二月份的青年征文,照已寄来的应征稿件来看,似乎不致失败。入选的作品,我们当尽量使其刊出,因为入选的内容都是极生动的,有的竟是极好的短篇小说,有的是绝妙的散文。”“承蒙各位热烈地赐稿,使得觉悟成为青年们爱好的精神食粮了。本月份的内容,编者斗胆可以夸口说,将更能使读者满意,因为各位已经寄来的许多稿件,内容是那么充实,而写法又如此引人入胜!”
二月份刊登的当选征文20篇,比一月份多了一倍多。在二月份征文截止后的2月23日,徐蔚南在致“作家们”的信中向大家报告说:“此次应征青年征文的,极为踊跃。新陈先生有一天看见我们案上一大堆的应征信,他很幽默地说道:满桌子的好吃东西啊!’前几天他又来,看见桌上又是一堆应征信,他又说道:好吃东西太多了,吃也吃不完了!’”作为主编者,徐蔚南盼望在三月份内仍能源源应征,并承诺对于稿费也当在三月份加以调整。对于长篇太多了的烦恼,因为版面所限,他渴望作家们都能寄一千字左右的稿纸来。
到了三月份,“各位的寄稿应征,简直像潮水般地涌来,日有数十起。”徐蔚南在3月16日刊登的《致青年作家》中汇报三月份的征稿情况,他说道:“稿件无论有多少,我总当天先阅读一过,过了一天再仔细一一复阅。每次阅读,总使人感动万分,不只是应征者的热忱可感,就是作品的内容,实在也太动人了。”“这次应征的,不仅男青年踊跃,就是女青年也特别增多。”“就应征人的职业而论,从公务员,军人,商店店员,自由职业者,大学生以至初中学生,式式俱全。”“就地域而论,从本报馆起,直至四川贵州以及京沪、沪杭沿线各地,都有。这广大的地域,这众多的稿件,得使《觉悟》的内容充满青年的精神,新鲜,活泼,勇敢,刺戟而热烈!”
徐蔚南发出的通告
最后,徐蔚南又说到来稿增多和版面日益紧张的矛盾,是喜悦中的烦恼。“许多老作家的作品,不能迅速地发表。老舍先生在二月中文协开会的一天,曾经在骆驼祥子的英文摘译本的图画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写上骆驼祥子的书名,送给《觉悟》,做出国时的一个纪念品,可是因为《觉悟》篇幅的关系,至今没有制版刊出。”他歉意地说:“我们思想,像老舍先生一样的爱护青年的作家一定能原谅我们的。”
随着征文活动影响越来越大,来稿日益增多,版面紧张的状况一直伴随。例如徐蔚南在7月4日“一个报告”中说:“像胡朴安老先生(社长)在五月份觉悟中只占了二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他投寄给我们的稿纸却有两大本,其中有剧本,有诗歌,有散文。在觉悟的规定的篇幅中,我们容纳青年作家已达到饱和点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1月31日《觉悟》副刊随着《民国日报》停刊为止。
徐蔚南在9月4日发表的《致青年作家》一文,可看作是对月月征文活动的一个中期总结,文章分五节,第一节回顾《觉悟》创办的宗旨,“从五四运动时代创刊觉悟起,觉悟的主编人邵力子先生就一心以扶植青年为最大目的。直至今日,他所希望于觉悟的,依然是扶植青年。我们今日的觉悟,一贯地依照从前的作风,完全开为青年作家的园地,可以说是全赖过去觉悟的光荣的启发,也可以说是觉悟的历史的传统。我们热烈地期望着今日的觉悟仍能产生无数的未来的作家。”第二节,他讲述了青年征文取得的成绩,“觉悟不仅已为各地青年们所同情,并且也已引起国内第一流作家的密切的注意,国际间知名人士的阅读。他们给各位不少的奖励,他们对各位怀有无穷的希望。我们在当前以及未来的文化界已起了影响。”第三节,他对不少稿件不能及时刊登表示歉意,“每月觉悟投稿的统计,少者说一点也要有六十万字以上,而篇幅所能容纳的,只有二十万字。就是有三分之二的稿件不得不延搁了。编者心上觉得非常不安,然而事出无奈,只好对投稿者告罪了。”第四节,他表示对当选征文的质量是满意的,并将坚持不降低现有水准,“就寄稿者的分类看来,觉悟作品大批二十岁左右青年都可愉快地阅读。寄稿者的百分比,大致如下,学者的寄稿占十分之二,大学生占十分之四,大学生以下学生占十分之二,职业青年占十分之二。至于作品内容极少是不合时代的。”在最后一节徐蔚南谈到,根据胡朴安的建议,正在筹备成立觉悟社。
徐蔚南向青年作家报告
徐蔚南发起的青年征文取得巨大的成功,从1946年1月发起,至1947年1月终刊,共发出征文题十三次,发表当选征文350多篇,体裁多样,生动活泼。没有参加征文的青年的文章也都精选刊登,徐蔚南在征文外还辟有“新诗特辑”、“爱的特辑”、“人物特辑”、“书信特辑”等专栏,提供给有各种爱好的青年发表作品的机会,使觉悟真正成为文学青年的一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