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范紫东研究】刘 磊:汗血马美人江山——范紫东先生秦腔《美人换马》发微

【前言】范紫东先生秦腔戏曲《人换马》是一篇依托历史事实而创作的秦腔经典。安徽庆阳中学教师刘磊旁征博引,对该剧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和评论,既考察了其根源出处,又分析了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条分缕析,细致入微,令人叹服。

汗血马·人·江山——范紫东先生秦腔《美人换马》发微刘 磊一

范紫东先生秦腔戏曲《美人换马》是一篇依托历史事实而创作的秦腔经典。本出戏曲关目曲折有致,环环相扣,纹丝不乱。说其环环相扣,这里我想引用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秦腔剧目初考》(1984年8月版)的一段文字来让大家共同明确之:

汉武帝(刘彻)时,西域属国进入良马,武帝交长安县厩饲养,不意走脱。县官沈从周被撤职,戴罪寻马。从周为谋生计,卖女儿云波与壮士徐刚作妾。然徐刚志在马而不在色。恰友人杜隐拾来良马一匹,杜却志在色而不在马,遂将马送于徐刚,换得其妾云波。后拾马事犯,徐刚骑马逃脱,其父与妻被捕入监。杜隐闻徐家遭事,出外打探,云波及父沈从周亦被捕入监。十二年后,武帝、昭帝继崩,昌邑王荒淫无道,霍光迎立皇曾孙刘询。徐刚从军封侯,杜隐以贤良方正上书身荣,拾马事息。

我们可以看得出本部戏大的关目设计基本上是考虑周全的,不仅如此,在许多的小细节上也考虑周全。如为衬托徐刚的耿直还设计了杜隐拾金还金、徐刚打人救人的小情节来衬托主人公杜隐、徐刚的形象,类似小情节的设置,使得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的展现水到渠成,从而更加让读者观众觉得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发展真实可信、不突兀。

我们说《美人换马》是一出大戏,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多个可以“发酵”成为大戏的主题:王子蒙难、汗血宝马、美人换马。

“王子蒙难”主题是古今中外的叙事类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经典母题。如元杂剧《赵氏孤儿》《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即我们喜闻乐见的题目是《狸猫换太子》),又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王子蒙难记》等。这里的《美人换马》的故事也是依托“王子蒙难”的故事背景展开情节,“王子蒙难”故事的大背景给人窥探宫廷内幕的感觉,具有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

“汗血宝马”的主题也容易引起读者观众的注意。汗血宝马具有西域马特色的马种,而西域马也为《美人换马》平添了几分“西部风情”,增强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然而,“王子蒙难”、“汗血宝马”这两个主题都不能说是这出戏的中心。本出戏曲主题依然是“美人换马”。

“美人换马”,这样的故事古代视为文人风流倜傥之佳话,盛传的如苏轼“爱妾换马”、朱大韶“美女换书”等故事,皆为此类,而这一“美女(妾)换物”的传统,却自古之古有之。“美人换马”典故的文学源头据说出自唐代李冗传奇小说《独异志》:

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

曹彰,在今天的男人看来,绝对是一个“呆头鹅”,但毕竟曹彰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公子哥,玩的就是豪横,损失一个美姬爱妾也无所谓。这让我想到江晓原先生所著的《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第1版)第三章《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的第Ⅲ节《流动的性关系:几种故事类型》(P87-95)中说:

在男性中心社会中,妇女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性权势者的财产种类之一。财产当然可以被再分配而转移到新主人手中……女子的再分配与转移,还有另外一些方式。这些方式在中国古代常用某些类型化的故事来描述。类型有以下三种:(一)以妾赠人;(二)夺人妻妾;(三)“蛾眉买死”。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美人换马”这样的事情,是古代男人的“财产的再分配”,今天看来则是物化女性、不尊重女性,是大逆不道的。但在范紫东先生《美人换马》这出戏里,却不是杜隐、徐刚两人之间简单的“物人交换”,而是杜、徐两人的惺惺相惜、互相敬重。戏曲中的这层意义,较以往的男性之间的“财产的再分配”,是一大进步。

范紫东先生之所以用“美人换马”为题,无疑有旧有文化阅读传统的潜在影响,但也有吸引观众的意图,充满着满足世俗大众观赏欲的娱乐精神——而娱乐精神的同时,也饱含着寓教于乐的意思。毕竟《美人换马》创作于民智渐开的1932年,如果依然宣扬物化女性、歧视女性的观点,无疑也是不合时俗的,这也违背了范紫东先生参加“易俗社”的初衷,可见范紫东先生为教化民智的苦心。

作家阿城在《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8年2月版)一书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世俗性的社会,正是它的世俗性,才具有绵延几千年的生机和活力。《美人换马》这出戏的脍炙人口和经久不衰,正在于范紫东先生关注世俗和注重移风易俗——笔者以为,易俗社的成立初衷并不在于通过戏曲将世俗风情之文完全转化为庙堂雅文,而是注重将道德良俗发扬光大,将好风俗影响观众、教化观众。正如教育家方林辰在《精神教育论》(《桐城方氏曲庐合集》,黄山书社,2022年3月)中所说的那样:

世之治也,圣人贤人以其思想发为文章,以求治之愈治;世之乱也,圣人贤人以其思想发为文章,以求拨乱反诸正。政治之不善,文学得以讽刺之;风俗之不良,文学得以婉喻之;人情之诚伪,文学得以形状之;民生之苦乐,文学得以纪载之;人性之忧郁沉闷,与夫悲歌慷慨者,文学得以荡涤而转变之。国民性,国民之道德,文学得以述而传之。以言乎人,则可以以文学激发其天良,而使之避不善而为善。以言乎政府,则可以以文学鼓舞其精神,监督其行事,使之不敢为暴虐苛刻而一出于仁爱公正。

范紫东先生编著的《美人换马》 《软玉屏》《三滴血》之类的风化戏曲,其功能之强大随着一年年、一轮轮、一出出的不停演出,教育的功能则可以电照风行、潜移默化,如此看来,“易俗社”名不虚矣!

研究范紫东先生的《美人换马》戏曲,还要考虑到历史真实与文艺真实的问题。《美人换马》之中巫蛊之祸、刘据“反叛”、武帝害子、昌邑王登基、刘询流落民间等关目均是历史史实,而杜隐徐刚二人的惺惺相惜、互相扶持、赠妾换马等主要情节则是范紫东先生根据现实生活虚构出来的。因为史实再现不是戏曲家的工作,戏曲家要做的是让故事有戏剧冲突、让演员心甘情愿、让读者回味无穷、让观众百看不厌。可以说,范紫东先生作为戏曲家是做到了。

在文艺活动之中,文艺真实可以说是对历史真实的稀释、中和或篡改,历史真实可能是残酷、冷血、无趣甚至是简单的,但艺术家可以运用人类社会中应有的语言、行动和情感去面对艺术再现的历史事件,赋予其中忠奸善恶、美丑贤愚的角色以有血有肉的躯体、有声有色的言行、悠远深邃的情感。这就如同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碧血剑》中袁承志、《射雕英雄传》中的拖雷、《天龙八部》中的大理段氏,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恍惚迷离、亦真亦幻,故而也引得众多读者非得要寻出个所以然才善罢甘休。范紫东先生的戏曲和金庸先生的小说都有这样引人趣味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如果按阿城先生《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观点来分析,这也是符合“中国世俗”的,这种“世俗”在如今不是很多,而是很少,很稀缺——不仅于文学,而且于社会。

范紫东先生的《美人换马》戏曲聚集“江山”““汗血马”“美人”等意象要素于一体,精于构思、善于引发,杜隐、徐刚二人围绕着“汗血马”“美人”一刚一柔两个意象铺展情节,宣帝询落难、逃难、回宫、登基则是围绕着“江”主题展开,整出戏双线隐现、并行不悖,而且情节运行张弛有度、精彩不断。可以说,《美人换》这出戏开合自然、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是一部融戏曲情节与道德教化于一体的传统的、“世俗的”戏曲。


上一篇:【随笔】齐蕊妮:由《圈圈圈》说起
下一篇:【十三字/回文】醉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