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上善若水:《老子》解义(八章)

《道德经》通行本与帛书本对照释义(八章)


通行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帛书本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八章讲的是水德。以水德喻道,示人以修为。
  水,在古人哲学思考中,居重要地位。中华文化源流之一的《易经》,把水作为八卦之一。八卦即宇宙天地间的八大象(现象)。
  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象)分别是乾(天),坤(地),巽(风),震(雷),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坎卦即水。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则以水为万物之始,提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巧合的是,当泰勒斯说“水生万物″时,老子则说“上善若水。这两位分属东西方的哲人,大体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泰勒斯生年约稍早于老子,老子则生年稍早于孔子。
  2、上善若水此章首句,帛书作:上善如水。义同。今人常引用之,或悬于厅堂,以为左右铭者。若真解其义,依水德而行止,善莫大焉。
  上善,一般有两解,一指上善之人,或即圣人;一解为高等的善。都说得通。但福成以为,上善即上乘之善,更切老子本义。在老子看来,善也是可分为上中下的。而上乘之善,是如水一样的。具水之德。水德近道。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帛书作:水利万物而有静。  不争与有静,义有别,但都是水德。不争,是不争高低短长功过美丑,凡此种种。有静,是水自取其静,流而不盈,安于清静。
  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帛书: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处义同。  几,近。这句是讲水德近于道。道是无形的,虚的,水是有形的,有质的,所以说近于而非同于道。以有形证无形,是老子思维的特点。  水往低处流,安于低洼处,这是一般人不愿意,也不喜欢的处境。而这正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状态。低处,虚心,清静,是道在水德上的示现。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以上凡“七善″。是水德示于人的修养。  与善仁,帛书作“予善天″。仁或为天之误。  正,通政。  这七善,若望文直译也能自圆其说,且看福成直译:
  所处要善于选择适当位置,心胸要善于谦逊包容,待人处世要善于和谐仁爱,说话要善于恪守信用,为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能力,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
  但这样理解,符合老子的本义吗?

  回答是,不合乎老子本意。  “七善,是上善若水的分说。是上善在“人事″上的表现。这个善,不能理解于“善于″做什么。而仍是“上善″之善。若句式稍变,或更显老子本意:  居善地若水,心善渊若水,与善仁(天)若水……以此类推凡七善。
  居善地,即人要低处,处众之所恶。若今人所说为人低调、谦卑。这才是水德近道的表現。
  心善渊,心如水一样渊深,静默。《老子》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心善渊,亦如此,虚空渊兮。又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才是心的上善。
  与善仁,或予善天,意为施予若水,近天道。老子思想,于仁不赞。大道废,有仁;绝仁弃,民复孝慈。若说″与仁″,那仁,也是″天地不仁″之义。水利万物而不争,何有仁爱乎?与仁,更切水德之利万物而不争之“仁″,这是近天道的。故″予善天,或更近子原文。

  言善信,更易望文生义,解为说话要守信。子对信多有批评。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是儒家信条,老子不推崇之。那么,言善信如德者何?质朴、真诚而已。人不善言,凡言必真与朴,这才是德,才近于道。
  正(政)善治,理政如水德者,如水清静,润物无声焉。无为而治是上善,本乎自然,顺势而为。这才是政善治。善于治理使之有条有理,岂老子本义乎?
  事善能,说的是处事哲学,要象水德一样。勿没事找事,应任物之所能。二章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始),功成而弗居。是“事善能的最好注解。
  动善时,非行动要把握时机也。动善时者,任物自然,自作自息。这才是上善水,近于道的本义。
  6、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句是八章总结,且照应开头“水利万物而不争(有静)”。水德即是不争,利益万物而不争功德,处低居洼而不争显赫高位。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是,无尤矣!

上一篇:天长地久:《老子》解义(七章)
下一篇:道门回忆录(风水篇)| 三元九运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