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郑秀琴:《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以天津戏曲为中心》

《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以天津戏曲为中心》,郑秀琴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8月版。

内容简介

京津冀近代戏曲走过了晚清和民国,历经百年沧桑,其中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极为引人注目,它们都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衰落和新生几个阶段,都在中国戏曲史写下了各自辉煌的篇章。

该书在对纷繁复杂的京津冀近代戏曲文献资料进行了细致梳理和耐心挖掘的基础上,对京剧、评剧和河北梆子的发展流变轨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对其中的一些规律和传播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对更为精准地确立京津冀近代戏曲在戏曲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该书着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这些作品反映出的时代因素、作家心态和审美情趣,进而总结京津冀近代戏曲的美学风格。

该书还全面探讨了京津冀近代戏曲与天津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和著名戏曲演出中心,见证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的兴衰。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和《北洋画报》等民国重要报刊记录了近代京津冀戏曲演进的历程,并为今天的研究者留下了大量清末民国时期宝贵的戏曲文献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戏曲在天津的演出场所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从戏台、戏楼、茶园到现代化的剧院,铸就了另一种形式的近代戏曲演出史。

京津冀近代戏曲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至今滋润着这块土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它是中国戏曲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时光馈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绪言

第一章京津冀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轨迹概说

第二节京津冀近代戏曲演出剧目概览

第三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近代天津的发展

第四节一曲慷慨悲歌:抗战时期的天津剧坛风貌

第二章从冀东平原走进天津卫的评剧

第一节名伶辈出,班社林立

第二节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评剧奠基人:成兆才

第三章京津冀近代戏曲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改编

第一节精彩纷呈的京剧“三国戏”

第二节成兆才对明清小说的出色改编

第三节名著改编的成功典范:近代戏曲中的“聊斋戏”

第四节民国时期京津冀戏曲舞台上的“红楼戏”

第四章从戏台、茶园到剧院:天津近代戏曲演出场所及其迁

第一节天津戏曲演出场所的变迁

第二节近代天津戏曲的演出场所

第五章京津冀近代戏曲与近代报刊

第一节 《大公报》《北洋画报》与京津冀近代戏曲

第二节 《大公报》《北洋画报》视野中的梅兰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绪言

京津冀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也使其成为近代戏曲发展、演出的中心舞台。北京、天津和唐山等城市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们也是全国著名的戏剧、曲艺之乡。

《天津戏剧纪事》

清末民初是京津冀戏曲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清代中期花部和雅部的竞争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繁盛,走向辉煌。

京津冀地区以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闻名全国。近代戏曲是京津冀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京剧是在北京发展、成熟起来之后流布到全国各地的剧种,天津和河北也是京剧演出的重镇;评剧、河北梆子诞生于河北,却在北京和天津发扬光大,成为知名剧种。

在京津冀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不少杰出的剧作家和戏剧表演艺术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几乎都曾在近代京津冀的舞台上争相献艺,相互交流,在这种良性的互动和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表演技艺,在全国打出知名度,而这些高水平的表演又带动了京津冀地区戏曲演出场所的升级换代和相关经济的繁荣。

学界对于京津冀戏曲的研究有所侧重,在地域和剧种上偏重于北京的京剧和河北的评剧,而对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近代天津的发展情况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本书在对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的轨迹进行研究的同时尤为侧重于天津近代戏曲的研究。

《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汇编》

天津的戏曲活动从清代乾隆年间逐渐活跃起来。开埠之后,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开阔了天津人的文化视野,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戊戌变法前后,戏曲改良运动在天津蓬勃开展,为普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波助澜。

进入20世纪,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成为天津的主要剧种,众多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荟萃于天津的戏曲舞台。直至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三大剧种繁荣发展,交相辉映,使天津的戏曲演出呈现出一派繁盛的局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天津的统治和占领使戏曲界的活动进入相对沉寂期。

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间,无论是丰富的剧种、精彩纷呈的剧目还是演员们臻于完美的舞台表演都使天津成为著名戏曲艺人的荟萃之所和众多演员出道成名的宝地,这也为天津留下了一座亟待开发的艺术宝库。

本书以天津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在京、冀的发展变化,以期展现出以天津戏曲为中心的京津冀近代戏曲的流变轨迹。

《大公报与京津戏剧(1902~1949)》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不少学者已经对中国近代戏曲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们更注重于对清代文人传奇、杂剧的作家作品和对京剧及一些地方剧种中名家名作的研究,对近代地方戏曲的研究不够宏观、系统。

一些地方文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开始着手对京津冀地区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汇编,但多局限于研究资料的准备和简史的书写,如《评剧大观》《河北梆子简史》等,并没有对近代京津冀尤其是天津近代戏曲进行深入研究。

直到20世纪90 年代,对京津冀近代戏曲的整体研究才开始逐渐深入,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各剧种著名剧目的整理、抢救,对档案史料和珍贵史料的发掘。

天津在“建卫600年”的纪念活动中,文史学者们展现了天津城市变迁中的人文风物,尤其是再现了天津近代戏曲的辉煌:如《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评剧在天津发展简史》《天津老戏园》《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等专著以及一系列论文,对天津近代戏曲的剧本、演员、演出场地、梨园轶闻等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著录,为进一步研究天津近代戏曲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为深入开掘这座宝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

这些努力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对中国戏曲史和元明清戏曲名家名作研究的深度、广度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它们未能从文化学角度结合交叉学科的成果对近代戏曲进行更为宏观、科学的研究和定位。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除一些单篇论文和专著的个别章节对天津近代戏曲的音乐、表演形式、演出特点等有所涉及外,仍然缺少一部系统的以天津为中心展现京津冀近代戏曲流变轨迹的专著,这也是本书诞生的原因。

天津迄今已建城设卫600余年,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戏曲、曲艺的集大成之地和演出重镇,天津近代戏曲更是其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天津,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包括谭鑫培、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李少春、成兆才、李金顺、白玉霜、孙菊仙、金刚钻、银达子等在内的诸多戏曲名家都曾在近代天津舞台上展现过精湛的表演技艺。这些高水平的表演也推动了戏曲经济的发展和演出场所的变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天津已有近一百家戏台、戏楼、戏院。

《评戏在天津发展简史》

《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以天津戏曲为中心》一书以厘清京津冀地区近代戏曲的三大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的流变轨迹为研究目标,同时深入探究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对戏曲发展的影响,总结其规律和艺术成就,确立京津冀近代戏曲在戏曲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引发学界对京津冀尤其是天津近代戏曲的关注。

《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以天津戏曲为中心》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为研究时段,对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文献研究法、文化研究法、传播研究为主,从掌握大量京津冀近代戏曲的第一手材料入手,力求准确把握京津冀戏曲的发展流变和传播规律等,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以取得一个可信度较高的研究结论。

具体而言,笔者以天津戏曲为中心,围绕京津冀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赜:细致梳理了纷繁的京津冀近代戏曲文献资料,尤其对一些散见于民间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精心整理和耐心挖掘,对各剧种名演员、代表剧目、表演艺术、演出场所、文化习俗做较为系统的介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这些作品反映出的时代因素、作家心态和审美情趣,进而总结京津冀近代戏曲的美学风格。

《天津老戏园》

同时厘清主要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的发展脉络,并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对这一地区近代戏曲繁荣的文化、社会背景做进一步分析,全面探讨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京津冀地区发生、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内外部原因,进而总结其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更为精准地确立京津冀近代戏曲在戏曲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并探讨戏曲与天津当代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把戏曲研究与近代的文化史、社会史紧密结合,发掘文学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创新之处。

深入研究京津冀近代戏曲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也可以为当今京津冀文化的共同发展繁荣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这与当前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现文化产业振兴的目标相一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天津戏曲50年》

后记

本书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以天津戏曲为中心”的结项成果。

因为家中长辈酷爱戏曲,耳濡目染中,我对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这三大剧种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对很多戏曲故事和著名唱段耳熟能详。近年来,我把这种兴趣寄于笔端,发表了一些京津冀近代戏曲相关的文章,其中有一部分也收录在本书中。

《论〈聊斋志异〉在清代的改编:以戏曲为中心》

申请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再次让我有了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索的动力,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没有机会对相关文献一一进行爬梳、整理,所以最终成书后自觉还是不够系统和深入,离我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京津冀近代戏曲的研究抛砖引玉,在其后能出现更为完备的研究专著。

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帮助、鼓励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年3月于北京

《评戏在天津》

个人简介

作者近照

秀琴,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论〈聊斋志异〉在清代的改编——戏曲为中心》,《三国演义评点导读本》等著作,在《明清小说研究》《艺术百家》《文学研究》《南大戏剧论丛》《戏剧文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天津戏曲为中》等多个省部级项目,专著曾获得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上一篇:《周易》释义——《井》卦
下一篇:竹影摇窗随月上,桃情扰梦盼春来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