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一定能生“巧”吗?
——再读欧阳修《卖油翁》
刘向军
欧阳修的《卖油翁》给世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熟能生巧。用我们今天教育上的行话来说就是要做大量训练,所谓“1万小时的刻意训练”,才能真正优秀。正因为成功是建立在大量的付出基础之上的,也因此《卖油翁》还蕴含了这样的道理:面对自己的成功,不必像陈康肃公那样过于自负,而倒是应该学习一下卖油翁的那份谦虚淡然。
熟能生巧,这句话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但是,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情况要复杂得多。任何一群人在用同样的时间做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情形:“熟”的程度不同,“巧”的境界各异。甚至也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训练时间并不是最多的人,却成了某个领域里的最优者。比如射箭,天下练习射箭的人多了,勤奋用功的人也多了,但是最优秀的却是陈康肃公,而陈康肃公未必就是花费时间最多的、最用功的。比如沥油,天下担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油沥油的老头多了,但是最优者却是这位卖油翁,而他未必是沥油实践最多者。
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所“熟”的事情是不是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二是自己所“熟”的事情是不是在符合规律的正确方向上提升,三是在自己所“熟”的事情上是不是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神和内省的智慧。
如果让陈康肃公练习沥油,让卖油翁练习射箭,那么恐怕他们都不会成为“当世无双”的高手了,因为这既非他们各自的天赋所在,更非他们各自的兴趣所在。
如果庖丁在解牛的时候从不研究牛体的结构规律,从不遵循牛体的结构规律,而是习惯于挥动大刀使用蛮力狂砍一通的话,那么他付出的时间再多,他的实践经验再丰富,也只是一个蠢笨的屠夫。
如果轮扁在制作车轮的时候不是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不是融入了自己全部的智慧的话,那么他怎么可能达到得心应手、物我合一、不断提升的境界呢?他的儿子又怎么会永远达不到老爸的水准呢?——轮扁的儿子是不是具有制造车轮的良好天赋和真正志趣也是一个问题。
熟能生巧,这话基本上不错。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遵循正确的方向用心地坚持去做,才可能大熟大巧。
20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