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引》
山中有火乾坤引,德领天下理念兴。
德字的衍变,最开始会意:一眼就看得到的前路。
后加心会意:心目中的路。
后又加横会意:扣人心弦的前路,动人心弦的前路,心所向往的前路,心里所崇尚的前路,心里所望的前路,心里所愿的前路。
若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德”字加心的会意,“心目中的路”,实际上就已经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意思了。
德字再加一横,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有:理念,信念的意思了。
“德”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衍变,这个可以参考西方近代史中,“自由,人权,民主”的实际可以应景。
至于为什么现在人一提到“德”就感觉是一种行为规范了呢?也可以参考西方力推的“普世价值”。
如此便可明白为什么孔夫子推崇以德治国了。《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如此《大学icon》一文中的“明德”就好解释了,就是:世上标明的人心所向往的人生观价值观。
或者是:人人心中所持的信念理念。
“自由,民主,人权”本来便是与“仁义礼智信”一样的明德,西方讲普世价值,按旧时的说法,其实也就是以德治国。“仁义礼智信”是公为天下的偏公性质,而“自由民主人权”则是偏私性质。
“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普世价值观,从其性质来看,其实是一种偏松散空洞的“小我“德行,经历好些互无传承的人渐渐组合而成。
中国人原本对“自由,民主,人权”并不感冒,在自给自足的年代实际上已经亨有,此普世价值观最佳形态~~自颐自养的小农经济体。
“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那个时候还是奴隶社会的时代,奴隶社会等级森严。
“仁”作为中华文化道德之首,出现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这时候还是像形文字的时代,文字靠会意。历来“仁”的内涵有众多解释,却从未被人民百姓一致认同,那怕是孔夫子的解释。《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下,奴隶却是真的一定如刍狗。
奴隶怎配有“姓”,百姓若遇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还不是刍狗!
看,“仁”字的写法,两横是在人脚下边的,甚至有人坐在两横之上的写法。如果两横代表两个阶层,代表一高一低的位置,那会意会的会是什么意思呀?也许意思是:人是第一位的,再深一些的意思也许是提醒:要尊重人,要尊重人格,要尊重人权,要平等待人,要公正对待人,要换位着想,换位明千心,“千心”既民心,民心既天下。
从此推演可见,西式传入的“人权”理念,中国自古便有,还切实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缺少的是伯乐,不缺千里马。
历史唯物事实求是,学史以格明德,格明德而明明德,大学之道也。
儒家也有与佛家戒定慧三修对应的功夫,只是说法不一样,礼节,坐忘,格物。
佛提昌众生平等,儒家是提昌人人平等,不论出身位置的人格,人权平等。
看,战国的“仁”字,写法是正襟危坐的人,坐而忘身与位,一视同仁,则人平等也!
《精神现像学》的这几段话,可以看出,黑格尔所说的精神上的自我意识的自由,实际上是追求无碍智慧,能自在游走于各种精神理念,各种学问三观,而不迷失,又了了明白。
此是佛说的得百三昧境界,儒家的不惑之境界。了了分明,无惑无碍,精神上的自由自在。
可惜现在的“自由”理念被当作愚昧无知的借口,所谓的自由左右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黑格尔时代的“自由”完全不是现在的这么回事!
山中有火,贲,德领人文化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