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水经.汶水注》考略(上)

2023-05-06 21:54:03

A1

△汶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地理志》汶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严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慓之惧,危蹊绝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馀,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邱,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邱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邱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翳,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余时迳此,为之踟蹰,为之屡眷矣。余按:麦邱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盖志者之谬耳。汶水又西南迳嬴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成婚于齐也。

莱芜县,位于今淄博市淄河镇城子村,系汉代遗存;古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长宽均约800米。城墙已遭破坏,东墙残存墙基宽约6米。城内文化堆积距地表深0.30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和瓦纹板瓦、筒瓦等。《水经注》、《淄川县志》载为汉代莱芜县治所。[0]

原山,又名马耳山。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泰山郡莱芜县:“原山,甾水所出” 《水经》:“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郦道元注:“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 《明史·地理志》 泰安州莱芜县:“东北有原山,其山阳汶水别源出焉”。[1]一名饴山,见《淮南子》、魏收《志》,俗呼禹王山。莱芜县界。泰山之支,东走蜿蜒盘折二百余里,特起此山,高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为邑山之望,汶水西注,淄水东流,皆原于此。[2]

莱芜谷,亦名狼虎谷,“狼虎”盖“莱芜”的转音。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唐中和四年(884),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失败自杀于此。(史为乐)[3]

齐城,即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故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齐国均建都于此。《水经·淄水注》:“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营丘城即今临淄西北二里临淄故城(小城)。《汉书·王子侯表上》 有 “营平侯信都。齐悼惠王子”。[4]苏秉琦先生认为临淄小城(营丘城)与侯马两座古城有相似之处:建城年代可能都早于战国时期;方形城墙,城中有一座方形土台基址。这大概是从春秋时期到战国初期的一种都城设计格式。[5]

嬴县故城,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四十里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庄。西汉属泰山郡。《汉书·灌婴传》: 汉高帝四年 (前202),灌婴随韩信破齐,“追齐相田横至嬴、博,击破其骑”。《后汉书·陈俊传》: 张步“遣其将击俊,战于嬴下”。建安中曾为嬴郡治。后仍属泰山郡。考古资料显示赢县故城位于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村北侧,系东周、汉遗存。《菜芜县志》载为春秋赢邑,汉代赢县治所。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城墙绝大部分早年平毁,现存东南角一段残长12米,顶宽5米,高7米。五花土夯筑。城内文化堆积厚1~2米。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罐、豆、板瓦等残片及双刀石范、五铢铜钱等。[6]

△又东南过奉高县北。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嬴、博之间,即此处也。《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埽之,今不能。然碑石麋碎,靡有遗矣,惟故趺存焉。

奉高县,西汉置,为泰山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三十八里故县村。《水经·汶水注》: “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故名。《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二年 (85) 二月,幸泰山,“进幸奉高”。即此。北魏属泰山郡。北齐废入岱山县。

吴季札子墓, 关于季札子之墓的具体位置,地方学者比对郦注所载,认为在范镇王台村与北墠村之间曾有一大冢,与《水经注》记载的方位相合,《泰山道里记》也予以确认。[7]

△屈从县西南流。

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

牟县故城,春秋牟国,西汉置县。治今山东莱芜市东。《晋书·羊祜传》:“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郡)侯,置相与郡公同。”祜固让不受。北齐并入博平县。自汉至东魏皆属泰山郡[8]。牟城遗址位于莱芜市辛主镇赵家泉村北侧,系春秋遗存。《莱芜县志》载为春秋牟国故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20米,东西宽约520米。现存北城墙长约50米,基宽15米,顶宽4米,高5米。五花土夯筑。有南、北、东三个城门。城北部文化堆积厚3米。采集有春秋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罐、纺轮、瓦当等残片,以及铜豆、匜,鹿角、蚌壳等。曾在城东北部发现春秋墓葬。[9]

胡卢堆,学界多认为即今莱芜市胡芦山,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南五十里。《水经·汶水注》:“汶出牟县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方舆纪要》卷31称为葫芦关山,“山形险隘”。《清一统志·泰安府一》:葫芦山,“《府志》:形如葫芦,其势险隘。旧名葫芦关”。但杨守敬按距离方位等考量,怀疑此胡芦山并非胡卢堆。(守敬按:《一统志》,葫芦山在莱芜县东南五十里,形势险隘,旧名葫芦关,疑非此堆也。[10]。)显然杨守敬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按注文“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显然胡卢堆是牟县故城西南西南侧一处规模不太大的土梁(颇疑与赵家泉村附近的南埠村有渊源),与《一统志》等所谓胡芦山相去远矣。

底图截自《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280页。

A2

又西南迳奉高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迳泰山,东合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核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仰视严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见丈尺。直上七里,至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濬波注壑,东南流迳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一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泰山,东岳,中国五岳之首,中国名山,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墨迹,为旅游胜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天门下溪水,即今山东泰安市西渿河。《水经·汶水注》:天门下溪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水经注疏》:“会贞按:此水在北汶之东。《水道提纲》谓北汶亦曰渿河,不知渿河即天门下溪水也。今水出岳西白龙池。”

天门,泰山天门天门是泰山最为险峻之处。郦氏记:“《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育察。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十里,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秦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郦氏所引《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文字与今存者不同,或为当时有异本流传。天门以东溪谷,便是汶水源头之一。郦氏记曰:“右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此溪当为今扫帚峪。沿峪上行,至大天烛峰下的洗鹤湾石梁,仍留有许多很深的石柱窝,即为郦氏记中之“石窍”。[11]

日观,即日观峰。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于此可观海上日出。李白《游太山》(其三)有“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其四)有“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其五)有“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12]。

龟阴之田,据《十三经注疏》解释:“龟山名也,山北日阴田”,因其田“在龟山北”,“即以龟阴为名”。此地历史上地处齐鲁边界,距鲁国故城仅百余里,是齐鲁必争之地。[13]

其水又屈而东流,入于汶水。又东南流迳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雝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汶,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

明堂,汉明堂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西城村东,西汉遗存。《史记》载,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封禅泰山,“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泰山县志》载,明堂即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筑。遗址为高台地,东西长160米,南北宽80米,高17.60米。文化堆积厚1~3米。1973、1982年调查时,有红烧土、灰坑、夯土墙基等暴露。采集的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粗绳纹和弦纹,可辨器形有罐、盆、豆、板瓦等。台地西有泉,后人立有“明堂泉碑”。附近尚存“汉明堂”和“明堂旧泉”刻石。

环水,今大津口乡以西明堂河、明堂泉即其遗址。其水因环绕明堂,故名环水。[14]

A3

汶水又西南流,迳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广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偃有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保也。故崇自号尤徕三老矣。山东有巢父庙,山高十里。

徂徕山,一作徂来山或尤徕山。在山东泰安市东南。北宋初学者、文学家石介隐居此山,世称徂徕先生。著有《徂徕集》。[15]

徂徕之松,徂徕之松《诗经》中有“祖徕之松”。郦氏征引多种古籍来说明祖徕之松的神异。如《广雅》说:“道梓松也”《抱朴子》引《玉策记》说:“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鲁连子》说:“松枞高千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说:“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崃之山也。”西汉末年赤眉军首领樊崇曾占据此山,所以自称为“尤崃三老”。地方学者指出《汶水篇》中的大部分内容记载了秦山地区汶水流域的史迹典故[16]。

巢父庙,礤石峪在徂徕山南麓。谷内的古道观遗址,原为巢父庙,后又称隐仙观,面南背北,依山而筑[17]。

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迳县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迳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阳关亭,详后文。按《括地志》阳关故城在博城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学界多认为在今泰安市东南六十里阳关村一带。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迳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取博者也。灌婴破田横于城下。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

博县故城,博县故城位于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后旧县村西400米,系战国、汉·泰遗存。清同治六年(1867)版《泰安县志》载为春秋鲁国博邑,汉代博县治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250米。现存北城墙和西城墙,高3~10米,基宽约35米,顶宽10米。黄褐土夯筑,夯层明显。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北部地势较高,暴露大量汉代砖瓦残片。采集有战国时期夹砂灰陶盘、泥质灰陶豆盘和汉代汉质灰陶罐口等[18]。

汶水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汉高帝八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

龙乡故城,不少学者按民国《重修秦安县志》“今大汶口东十余里,有城基,俗曰'乡城’是也”认为乡城遗址即龙乡故城。[19]通过比对文物地图集,可知乡城遗址位于亭亭山之下游,汶水南岸,与注文所述“汶水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严重不符。而按方位次序考量《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位于博县故城与亭亭山之间的龙乡城方位则是相对正确的;比对文物地图,颇疑龙乡故城与泰安市岱岳区泉林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岱岳区北集坡镇泉林庄东南300米,系战国、汉遗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距地表深0.35米。采集有战国时期夹砂灰陶罐口、泥质灰陶豆盘和汉代泥质灰陶罐口、盆口等[20]。

亭亭山,亭亭山在今秦山以南汶口镇境内。《史记·封禅书》引《管子·封禅篇》:“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郦氏记曰:“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21]



[0]《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18页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8画以下》

[2]赵卫东,王予幻,秦国帅主编,山东道教碑刻集 博山卷 下,齐鲁书社,2013.12,第711页

[3]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08,第750页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5]苏秉琦著,中国考古学(中), 战国秦汉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9,第59页

[6]《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658页。

[7]摘自 《岱岳文化通览》上编 第二章 西周至春秋战国:齐鲁交汇的岱岳文化

[8]摘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9]《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657页。

[10]《水经注疏》,第2061页。

[11]谭惟翰,陈钟梁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初中第6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02,第396页

[12] 胡立东主编,泰山文化之旅 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04,第169页

[13]《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485页。

[14]胡立东主编,泰山文化之旅 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04,第170页

[15]

[15]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上一篇:蜀汉最被忽视的大将,没有之一:独当一面战功重大,却被黑得最惨
下一篇:卷二十九《水经.沔水注》考略(二)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