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淮南子》:“(秋分)加十五日,(斗)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
寒露一般为每年的10月07日~08日之间,届时太阳到达黄经195°,此后便进入了戌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秋分过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此时太阳能提供给北半球的能量越来越少。此时的温度较白露时更低,地表的露水也更冷,露气转寒,只是还未结成霜,故此称之为“寒露”,以示气候在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阶段。《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先秦时期,授衣也是有相关制度的,要合时令。睡虎地秦简中的《金布律》曾记载:
受衣者,夏衣以四月尽六月禀之,冬衣以九月尽十一月禀之,过时者勿禀,后计冬衣来年。到了九月黄叶飘零,千里霜铺,天气寒凉,冬季临近,也就到了添衣服的时节。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再“秋冻”了。【寒露·三候】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一候·鸿雁来宾】鸿雁来宾。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所谓“先入为主”,所以先到者为主,后到者为宾。白露时节鸿雁便开始南飞,到了寒露最后一批鸿雁也开始迁移,而后到的鸿雁在人们看来只能以宾客的身份入住。“鸿雁来宾”标志着最后一批候鸟飞走,北方也到了寒冷的季节。
《通书》中“宾”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宾。并非指鸿雁在水边栖息。【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每至深秋,雀鸟都没了踪迹,而海边则出现大量蛤蜊。因为蛤蜊的花纹同雀鸟类似,所以古人认为在寒露的时候雀鸟会变做蛤蜊。
《四库全书·御定月令辑要》援引《礼记》、《周逸书》中记为“爵为蛤”。因先秦“爵”与“雀”同音,且字形同,所以“爵”在古书中也被假借作“雀”字。【三候·菊有黄华】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天地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花草树木皆在阳气渐盛的时候发芽抽枝、结蕾开花,只有菊花,在阴气渐重的时候开放。所以到了寒露,万物萧条,只有菊花是盛开期。秋属金,色为黄,而菊花也为黄色,正好应了季节的颜色。
正所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为最后开的花,待菊花开尽,就只能等开春之后百花盛开了。【寒露·习俗】【授衣】二十四节气作为气候的标志,少有能融合人文性的内涵,以至于很少能独立成为民俗性节日。独立成节的一般也是将其前后的民俗节日进行合并而成。如清明节就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而形成的。而且寒露与重阳节相近,所以,寒露节前后人们就开始了深秋的生活及重阳节的庆典准备,比如登高、赏菊、吃花糕、喝菊花酒等。尤其在北方,寒露节前后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正是登高望远、赏菊花观红叶的的好时节。伴随着寒露的到来,九月也随即到来。九月不单是赏菊的季节,也是古人的“授衣之月”。正所谓“穷秋之月,寒露毁降。阳精既衰,阴气初壮。”《诗经》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载:“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每到九月,人们就要准备过冬的衣服了。如果没有的还需要重新缝制。
【斗鹌鹑】立秋时节,人们开始斗蟋蟀。但随着天气变冷,蟋蟀则也变的伏藏不动了。所以人们在霜降之后又开发出了新的博彩活动——“斗鹌鹑”。斗鹌鹑的方法和斗蟋蟀一样,以角力取胜,区别只是将主角从蟋蟀换成了鹌鹑。
相传,斗鹌鹑源于唐玄宗时代,当时西凉进献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故此多饲养鹌鹑取乐。后来也逐渐成为官宦富豪、纨绔子弟消闲娱乐和赌博的活动。斗鹌鹑在古代不但在人民群众中颇具影响力,就连皇帝都很喜爱。故宫中就有一副《朱瞻基斗鹌鹑图》,里面画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在御花园看斗鹌鹑的场景,斗鹌鹑不但在娱乐间有一席之地,甚至都跨界成为了曲牌名。不过相较于斗鹌鹑,我自身还是更喜欢鹌鹑蛋。【寒露·禁忌】深秋已到,所以“春捂秋冻”已不合时宜,保暖已成为身体健康的第一要务。“白露不露”也明确到了“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帝京岁时纪胜》有云:九月不迁徙,不糊窗棂。以菊花叶贴户牖,解除凶秽以招吉祥。不浣缉被褥,恐犯九女星,则育女多,不宜男矣。九女星,为俗谓主育女之神。如果九月洗被褥的话就会冲犯九女星,那么此时怀孕生女孩的概率将大大提高。在这个男女平等的年代,喜欢女孩的你一定要记的九月好好的打扫卧室卫生,洗涤被褥~~
至于“不迁移、不糊窗户”则多为民俗禁忌,了解即可,各家通书均未采纳此说。
更多民俗知识,请关注彭心融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