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学者们为何总是更关注少数民族服饰?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本期又是一篇荐书。

老规矩,这里没有什么转发送书,也不照搬书籍简介和推荐理由,主要是写我自己读书时的所思所想,以及一些想和大家分享东西。

本期书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论》,是个让我后悔的大部头,因为有将近750页。用比较具象的方式去描述,这本书有5、6斤重(我家猫一半体重),将近6厘米厚,以至于我写这篇的几个晚上,习惯性将书放在腿上时不时翻一下参考,书却一直在往下滑……

(大概这么厚!)

其实从书名可以大概猜出,这其实是一套书,只不过我先拿出来看的是“概述”,虽然从体量上来看这本书一点也不“概”。这套书目前也没出完,3年时间里总共只出了6本,另外5本是《羌族》《黎族》《土家族》《满族》《瑶族》……堪称任重而道远(这些我都会努力啃完给大家出“荐书”文章的)

同样也可以从书名窥探,这套书不会有“汉族”什么事了。很多事大家都在回避谈论,但矛盾却不会因此而减少,比如每当本号推送“少数民族服饰”或国外传统服饰相关内容的时候,评论区里总有一些声音问“为什么不写汉族”。当然,引号并非他们的原文,因为原文会用一种更具阴谋性或攻击性的语句直接定性谈论非汉族服饰是别有居心。

反正我头铁,且懒得粉饰太平,那就直面一下这个问题吧——

学者们为何总是更关注少数民族服饰?

原因当然很多,我们就从这本书出发,介绍几个我个人观察到的角度。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

人类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当我们彼此相隔遥远、信息不畅的时候,我们“求同”;但当世界彼此联通、瞬息可触的时候,我们“求异”。“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阐述人类学研究的术语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而少数民族是现代社会较为典型的分析对象。

所以,这些学者们并不是在忽略汉族,而是在忽略一些普遍性知识。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是在研究普遍性知识的,但是他们并不会将那些命名为汉族,所以大家就忽略了。

地方性知识也会存在于“特殊汉族族群”,他们同样是研究的热点,本号之前提到过的“福建三大渔女”,早年汉声记录过的“苏南水乡服饰”,以及被费孝通定义为“汉裔民族”的屯堡人、穿青人等等……他们也常常被称作为汉族中的少数民族。

△ 福建渔女之一:惠安女

△ 江南水乡服饰(沈行工油画)

△ 屯堡服饰

这本书其实是无法做到将55个民族都写明白的,否则就不需要出一个系列了。前半本书虽然算是在盘点和罗列各个民族的服饰、头饰、面饰(耳饰、齿饰、面具)、配饰、纹身等,但各民族内部又有复杂的地域分布、支系区分,所以更像是建立民族为单位的服饰知识系统,以服装为载体介绍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实践、信仰喜好等等。

所以,我希望大家去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要看作者对各个民族“地方性知识”的总结,而不是用那几段文字作为某个民族的形象特征准则。因为,这样一本书哪怕有750页也是真的写不到方方面面的。

关键词:跨境民族

如果说,上一个关键词是我看书的时候看出来的,那么这个关键词就是书的“导论”里直接提到的。

所谓“跨境民族”,就是居住在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其实本号之前连载的“傣泰掸老服饰”系列(作者鹿圈圈)所介绍的对象就是跨境民族,他们在中国被称作傣族,但在其他国家会有其他的族称。民族无法以国界划分,事实上很多民族先有世代聚居的区域,而后才被划分成不同的国家。所以跨境民族是十分普遍的,我国承认的少数民族有55个,其中跨境而居的就有30多个。

△ 跨境民族: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跨境民族:朝鲜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跨境民族:壮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但与这种现象相悖的是,“跨境民族”的存在对于很多古风爱好者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大的盲区。即便是网上一些搞56个民族视频、绘画选题的博主,其实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这些本身并非少数民族,或者从小生活在城镇化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地区的人来说,看待少数民族是带着一种猎奇色彩的。这就很像现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会进行的旅游开发,更倾向于将仪式盛装、独特风俗等罗列出来,以吸引游客的目光,并且加深民族印象,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刻板。

比如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在一些56个民族的变装视频里,很多民族服饰所选择的往往是网络上更常见的那些将跨境民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服饰形象,比如,京族的服饰越南化,傣族的服饰泰国化、回族的服饰异域化等等……

△ 网络热门视频《武汉95后女孩耗时247天,拍摄中国56个民族服饰》截屏

为什么我们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类似选题书籍呢?因为我们对于少数民族的认知是很刻板的,这不是收集网络上的几张图片就能解决的。

本号其实有过不少介绍民族服饰的内容,哪怕大家撇过几眼图片也会发现,即便在一个民族的内部,服饰的视觉差异也可以非常大。这是因为,他们即便是同一个民族,有相同的文化认同,也可能走过了不同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现在都是过去经历过成就的,族群也一样,而服饰就是族群文化与技艺的外在表现。

比如,我之前收到一个陌生网友的私信,他说他在画云南的助农宣传,甲方说他画的彝族不是云南的,他就被“云南的彝族”这个问题困住了,不知道怎么在网上搜索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搜到的图片哪个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参考的。

△ 云南彝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彝族形象(网络图片)

这种差异,其实也是民族问题研究和普通人所认知的民族问题之间差异。跨境民族一直是民族问题研究的热点,服饰只是这个热点中不太起眼的一小块。不过,我个人对这块是非常有好奇心的,因为服饰是一种隐晦而直白的载体,告诉我们族群在物理上分隔后是如何产生心理、文化、经验上的变化,从而体现在了形象上。

关键词:原始文化

少数民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我们都学过马克思理论中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很多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从生活水平、生产水平来说,当然是一种迟缓,但对于服饰文化来说就是一种遗存。

这本书里就提到了很多我们看汉族服饰书籍时不太会被提到的内容。

比如专门有整整一章写文身——

△ 高山族文面(《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独龙族文面(《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傣族文身(《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比如在配饰部分提到具有原始文化、巫术色彩的配饰——

△ 苗族百鸟衣(《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比如凿齿、染齿、饰齿这种几乎不会在汉族风俗中提到的装饰——

△ 染齿(《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饰齿(《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以及技艺部分里有取材当地的服饰原料,很多是外人所难以想象的材料——

△ 赫哲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珞巴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鄂伦春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还有明显可以看出原始粗略的纺织技艺或机械——

△ 阿昌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这些如果放在一般的服饰史书籍里,都只会被放在汉代以前甚至更早,有的根本就不会被提到。但这些并非是在历史中不存在,而是在那么多值得书写的内容中就显得不足为道了。

举个例子,我们讨论汉族乃至中华文明的时候,比较多会强调丝绸文化,这个当然是非常重要且非常璀璨的。之前三星堆也发现了丝绸,周旸在研讨会上就提到,丝绸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同要素。三星堆发现丝绸,说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叙述角度,但从服饰面料来说,我们从少数民族的角度则可以探讨出更多元的材料和工艺,比如棉、麻、毛、皮等等。

△ 棉花加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羊毛加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火草布(《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这不是说汉族没有这些(不少的确没有),而是在丝绸文明的光辉下会很容易让我们忽略这些。从少数民族这个角度去看,这些工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能被凸显出来了。我们需要这些多元的技艺来丰富服饰文化这个宏大的选题,就像服饰文化本身需要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地域来一起汇聚色彩。

我原来觉得这个系列书籍选题将“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放在一起,实在是太托大了,服饰都写不完,还要加技艺。直到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切入角度,最后选了这个以后,我才发现谈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里真的少不了“传统技艺”,因为受限于社会发展程度,他们的技艺是非常诚实质朴地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服饰起源

正式由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里有很多原始的印记、天然材料的利用,也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服饰起源的想象。这当然不等于说,可以将少数民族中对兽皮树皮的利用直接与我们常说的人类之初穿树叶兽皮等同起来,而是我们以前介绍过的“民族考古学”的范畴,将民族志资料和考古学材料进行类比研究。

除了材料,其实还有服装款式。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现象,很多人用服装款式去区分民族,这属于典型的看得少却想得多。如果大家多看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就会发现一个民族内的款式可以差别很大,但不同民族之间的款式又可以很相近,绝对不存在某个剪裁某些人搞得另一些人却不能搞。族群所生活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等,才是这些款式诞生与发展的原因。

△ 壮族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 彝族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我们无法了解中国每一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支系每一个聚居区的服饰文化,是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中国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背负过的过去与不得不直面的现在。但这也是促使我想去了解的原因。因为,听人们的现实故事总是太容易共情伤神,看人们的真实生活又难免感到挫败无力。那就看看服饰,它们总是能扬起美好的机智的勤劳的神秘的面孔,让我保持距离又心生欢喜。

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论是服装款式,还是别的什么,都无法真正得到一个像附在习题本最后那样的“参考答案”,但有这个过程就很值得了。我把这篇分解为一个个关键词,也是希望把自己的一个个思考方向分享出来。

这本书国庆节之前就收到了,比较厚,好在写得条理性很好,是很能看得下去的那种厚书。但有一说一,将中国少数族服饰文化全部写完绝对不是某个作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不存在问题(我少数族服饰这块很欠缺,只能看几个比较熟悉的),但对于这样的篇幅来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过我在写这篇的时候的确很犯难,因为我不想写一些很流水的推荐,但这本书又是《概述》,我总不能给“概述”写个“概述”吧(也没这个本事),最后从这套丛书整个系列的选题出发写了这篇。如果,大家对一些事有想法,我希望摊开来说,至少我说了我想说的。

民族服饰之间并不是一个你存我亡的竞争关系,而是在文化上相互交融、在保护上抱团取暖、在开发上彼此借鉴的关系。因为,现在早就没有什么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了,生活便捷发达的同时也会失去封闭独立的文化环境,两者几乎是不可调和的。我们无法要求四季果蔬常备又要求田园牧歌生活。

△珞巴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仫佬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述》插图)

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是过去岁月在这个时代里累积的印记,它有一个浓墨重彩的历史背影和一个尖锐陌生的现代倒影。人人都有权向往更便利更现代化的生活,伴随着服饰文化消失是难以逆转的,所以就像作者最后写的,普查、记录、保护、传承、开发……这样就很好。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上一篇:三星堆:如果「丝绸」有天意……
下一篇:谁说这是「战国折扇」?真是,19xx的考古,20xx的嘴!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